“看见”——“悬置知识—观念、以对象为方法”的陈映真研究的启发

来源 :汉语言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che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从“看见”杀马特说起去年年底我看了一个纪录片导演的演讲,叫《我拍了杀马特》。①“杀马特”,10多年前我们应该在网络上看到过:顶着五颜六色爆炸头的青少年——据说是来自乡村的打工青年在模仿都市的“非主流文化”。网络上曾有很多对他们的调侃甚至谩骂,后来就无声无息了。导演李一凡开始是以一种“哎,中国有朋克了……抵制消费主义的审美自觉”的赞叹心情去寻找、拍摄“杀马特”的。但很久都不得其门而入,后来他做了很多努力,一点一点地走进了这些青少年的生活。
其他文献
语言间的相似性是促进不同文化进行沟通的桥梁,而鉴于传统忠实观难以满足指导现阶段文学翻译研究和赏析的要求,所以学术界提倡把“翻译之似”作为翻译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似”可以分成外显似和内隐似两个方面。其中,外显似分成词际、语际以及文际三个层次;内隐似分为像似、效似以及胜似三个方面。通过对外显似和内隐似之矛盾与和谐进行分析论证,探讨文学翻译之似论的具体应用,以期为文学翻译之研究与赏析提供有益的启示。
唐大历四年(769年)春,杜甫由潭州出发去往衡州投奔好友韦之晋,途经株洲,历时三天两晚。途经株洲期间,杜甫创作了9首诗歌。这9首诗歌,一方面反映了株洲境内凿石浦、空灵岸、花石戍等地的优美风景,另一方面更是真实表现了战乱之后村庄荒芜、人民困苦的现实惨境,所以虽然诗歌数量不多,但却有诗史意义。与此同时,诗中也反映了杜甫追慕圣贤、忧国忧民的儒家文化精神,在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
我国的老年教育虽然长期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但依然面临着老年教育事业区域发展参差不齐、大部分老年人并未获得这一普惠公益教育的困境.采取学习共同体模式,能够解
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资源诅咒”困境是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重要阻力。受能源功利主义理念的影响,资源枯竭观、资源战争观、资源争夺观等传统能源观成为“资源诅咒”困境的重要推手。基于能源治理行为体的“理念”维度,文章从学理上完善了“能源全球主义”的概念,即强调无限性的能源生产、市场化的能源消费、互助依赖的能源观念、扁平化的发展模式。研究发现: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实现“能源全球主义”的有效载体,其实现逻辑是从“权宜之计”的共通体发展到“全球共治”的共同体。“全球共治”共同体从全球能源治理理论视角提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突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工业SO2过量排放引发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实证研究表明:(1)该地区工业SO2排放空间格局呈现正的空间集聚效应;(2)工业产业比重的变动对空间集聚效应的影响呈现倒“U”型模式;(3)工业产业比重是工业SO2排放空间格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两者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4)工业SO2排放空间集聚效应的降低有利于促进工业SO2减排。为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需要建立区域工业SO2
“我是想那潭清水……”  …… ……  “那水潭不是好多人才挖成的吗?我们能行?”  …… ……  “我真想那潭清水……”  …… ……  ——张炜《一潭清水》  感谢余旸、程凯、冷霜在一个对立多多、火气多多的时代以正面的态度耐心开启关于当代中国理想主义重建问题的讨论,感谢莫艾、李娜、姜涛第一时间觉得理想主义讨论重要,愿意一起致力使这一处于起始阶段的讨论更有饱满度。  当然,特别感谢他们,首先是我
分析目前高校科技期刊和学科建设的研究现状,并基于“共生理论”,探讨高校科技期刊与一流学科协同发展模式,提出高校科技期刊与一流学科应协同培养人才,共建论文发表平台、学术交流和传播平台,共建公开透明、价值体现型的学术评价体系及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互助共进,服务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实现高校科技期刊与一流学科的协同共生。
摘 要:以剖析城市小资产阶级享誉文坛的茅盾,曾多次致力于以小说的形式来捕捉他对乡土中国的思考。其中,有两个关键节点是《泥泞》与《春蚕》的创作。通过对读,可以看到茅盾对中国(乡村)社会、农民运动、革命文艺等话题持续、驳杂而动态的思考过程,其中也有书写范式与感觉结构的更新。  关键词:《泥泞》;《春蚕》;乡村;小资产阶级;书写;革命  以剖析城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享誉文坛的茅盾,曾多次致力于以小说的形
在今年(2021年)1月23日至24日举行的“历史巨变中的人文学探索”线上讨论中,我曾围绕贺照田老师长文《当革命遭遇危机……——陈映真八十年代初思想涌流析论之一》{1}(下简称“陈映真文”),提交了一篇论文:《从“反思自我”到“理想主义重构” 兼及理想主义重构的当代可能性》。将“理想主义重建”作为主要探讨议题,与贺照田有关陈映真的这篇长文有莫大关系。在此,我想首先向读者交代文稿写作的前后情况和我对
有关《尚书》文体类型的认识及分类,历来存在不小的争议。其实,在此问题上,应该从三个层面加以认识:首先,就专书文体而言,《尚书》呈现记言的特征,但作为记言文献,《尚书》也存在记事的篇章。早期记言文献记言与记事并存乃是常态;其次,从《尚书》的篇章文体来看,大致有对话体、事语体,以及单纯记事篇章,这也是早期记言文献的常态;再次,《尚书》文体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还体现在篇名上,典、谟、训、诰、誓、命反复出现,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均属于仪式文献,各自与特定的仪式有着紧密关联。作为礼制的外在表现,仪式具有可重复性,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