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盲部脂肪瘤伴肠套叠1例

来源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veroy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道脂肪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由Bauer于1757 年首次报道,是一种生长缓慢的非上皮性良性脂肪性肿瘤[1],临床表现不典型,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直肠出血、排便习惯改变等,易发生误诊漏诊.肠套叠多见于小儿,成人肠套叠较少见,仅占5%,在肠梗阻病因中仅占1%[2],由肠道脂肪瘤导致肠套叠更是罕见.本文报告1 例回盲部脂肪瘤并发肠套叠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未见复发.复习文献后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究miR-381、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同食管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西安市第一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40例患者的食管癌及癌旁组织,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miR-381、HMGB1、NGAL在人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结果 食管癌组织中miR-381阳性表达率22.5%,低于癌旁组织60.0%,食管癌组织中HMGB1、NGAL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5%、62.5%,分别高于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严重并发症,其病情重,致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早期积极有效的干预,能使EGVB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目前在临床上,药物治疗、内镜干预、介入阻断及外科手术等是治疗EGVB的主要方法,而内镜治疗由于操作简单,短时间止血率高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对各种内镜治疗方法及策略进行总结与讨论.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3D)联合超声造影(CEUS)引导经皮多针微波消融治疗复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复发性肝癌患者75例进行经皮多针微波消融手术.3D+CEUS组为3D联合CEUS辅助多针经皮微波消融患者32例,2D组为常规B超引导微波消融的患者43例.比较两组术后完全消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无瘤生存时间、局部进展率、总体生存率.结果 3D+CEUS组完全消融率为96.9%,显著优于2D组的79.1%(P0.05).结论 三维可视化联合超声
目的 比较圈套器冷切除(CSP)与圈套器热切除(HSP)在结直肠息肉切除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2月柳州市人民医院及鹿寨县人民医院接受结直肠息肉治疗的患者,分为HSP组及CSP组(共有息肉92枚,其中CSP组48枚,HSP组44枚),比较两组在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中出血、迟发出血、电凝综合征、迟发穿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HSP组整块切除率为90.9%,完全切除率为88.6%;CSP组整块切除率为93.8%,完全切除率为89.6%,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
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导致不良的母婴结局,且发病机制目前暂不明确.近期研究发现,肠道内某些特殊菌群的异常变化及肠道菌群失调,使宿主体内代谢发生紊乱可能促使疾病的发生.本文从妊娠期糖尿病的肠道菌群改变、可能潜在的机制等方面进行回顾及综述,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希望对妊娠期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结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结直肠癌治疗的高成本和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给每个国家都增加了社会经济和医疗负担.为了能早期防治结直肠癌,开展液体活检与靶向治疗新技术在肿瘤精准医疗中显现出巨大潜力;其中,关于外泌体microRNA(miRNA)的临床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miRNA是一类具有转录后调控功能的短链非编码RNA,是不同疾病特别是癌症的关键调节因子.外泌体是多种细胞分泌、介导细胞间通讯的微小囊泡.外泌体内包含高水平的miRNA,是体液中miRNA的理想来源与天然纳米级载体.众多证据表明外泌体miRNA参与
目的 调查贵州省基层结防人员接受结核病防治技术培训的现状及需求,为合理制定结核病防治培训计划及提升培训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个县(市、区),对基层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的6 284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贵州省基层结防人员近3年结核病防治培训参加率为92.4%(5 808/6 284).培训时间太短(33.8%)、培训缺乏针对性(22.0%)、培训方式单一(19.5%)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99.1%(6 226/6 284)的基层结防人员希望接受结核病防治培训,不同级别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可通过内镜发现及切除,由于其具有侵入性小、预后好等特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逐渐成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首选的诊疗方案.但是,ESD术后并发症之一食管狭窄常导致患者进食困难、消瘦等情况.因此,找到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对ESD术后食管狭窄有更加清晰的判断和及时的治疗,以减少或避免食管狭窄的发生.本文总结了食管狭窄发生机制及近些年ESD术后食管狭窄相关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CD)患者血清中期因子(MK)、正五聚蛋白3(PTX3)水平与活动度指标和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比值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CD患者92例,根据简化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分为缓解期组24例,轻度活动组36例,中重度活动组32例,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9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CD患者血清MK、PTX3水平与疾病活动度指标和Th17/Treg比值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血清MK、PTX3、C反应蛋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钙化性肝转移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统计其钙化情况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120例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检出肝转移瘤钙化者占25.8%.60岁患者为29.0%;男性患者肝转移瘤钙化发生率为28.4%,女性患者为21.7%;左半结肠癌患者肝转移瘤钙化发生率为30.2%,右半结肠癌患者为21.1%;结直肠黏液性腺癌钙化发生率为33.7%明显高于非结直肠黏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