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将这一文学精髓继承发扬下来,国家将文言文学习纳入语文教学大纲中。本文首先介绍文言文的产生,揭示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关于文言文中五大特殊句式的翻译技巧,希望通过对这一系列句式的总结,能为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们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
关键词: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技巧
引言
中国古代文言文,是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早在古时,用于记录文字的合适载体尚未发现,先人仅仅依靠丝帛竹简来书写记录,不仅行文困难、记录有限,还价格昂贵、笨拙沉重、难于搬运。于是人们试图用最少量的文字,表达出最复杂的内容,记录下更多的事件,这样“文言文”便产生了,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它也是后来统治阶级书写公文的惯用形式。可以说,“文言文”是优美精炼的语体文写作,它十分注重行文工整和典故的运用,并且包含多种写作文体,堪称现代汉语的源头。
一、学生应当如何学习好古代文言文
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大多数人认为学习文言文既不能应用于日常交流,又不适用于现代写作方式,十分无用,这样的观点是极为错误的。古代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内涵,是帮助学生们了解历史、积淀文化、感悟民族精神的典范。如何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成为当前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多年来对文言文教学经验的总结得出,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只有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努力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去。其次要求学生多阅读并背诵一些经典文言文篇目,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就可熟悉和掌握文言文的特殊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同时有利于文言语感的培养。然后要在学习中,注重知识的归纳和积累,如掌握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掌握通假字的翻译规律,特别是掌握文言文中五大特殊句式的翻译技巧,对轻松学好文言文具有极其重要的帮助。
二、文言文五大特殊句式介绍
文言文句式总共可分为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两大类,以特殊句式的学习更为重要且富有一定难度,其中特殊句式包括以下五类: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倒装句又是其中最难理解和学习的句式,倒装句是一种有违常规汉语语序的句式,在现代汉语中,我们通常会采用“主—谓—宾”、“定(状)—中心词”的表达方式,而在古代文言文中,多有句子成分前后倒置的情况出现,人们将其定义为倒装句。倒装句按照句子成分颠倒顺序的不同,又分出四大种类,具体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句式的翻译技巧。
三、文言文五大特殊句式的翻译技巧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状或关系等作出客观评价的句式形式。有别于现代汉语的是,在文言文表达中,通常很少见到以判断词“是”或“不是”直接进行判断,而是多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常见的表现形式有:(1)“……者,……也”表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句中“者”表停顿,“也”是为了加强肯定语气。(2)“……也”或“……者……”,这种“者”、“也”单独出现,也可表判断,以前者更为常见,如:“鱼我所欲也。”(3)“……者也”,这种在句末“者也”同时出现的形式,二者皆在此用作语气词,为加强句子的肯定语气,并无实际意义,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以副词“乃、即、必、亦、耳、则、皆、诚”等来加强判断语气,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5)以动词“为”表肯定判断,如:“此为何若人”。诸如以上几种的文言表达形式,在翻译中都可直接译为“……是……”。(6)此外,还有无标志性词语的判断句,依靠主谓语排列顺序的先后,称之为“意合判断句”,在翻译时,应当主动加入“是”这一判断词,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7)否定副词“非”出现在文言文中,通常表示否定判断,译为“不是”。(8)值得注意的是“是”字的用法,先秦时期少用“是”表判断,而多用作指示代词,汉以后,“是”作判断词的用法也逐渐增多,直接译出即可。
(二)疑问句
文言文中疑问句通常由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引出,常见的疑问词有“谁、焉、何、曷、安、胡、熟、欤、耶、乎、哉”等等。它通常以疑问词作宾语,构成宾语前置,这就是疑问句多见于倒装语序的原因。在翻译时,应当揣摩文字所要表达的语气,逐字译出重点字词,再将其按照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表述出来,配合以“……呢?”或“……吗”结尾。
(三)被动句
文言文中,很多时候主语成为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发出者,主谓语之间呈被动关系,这样的句式叫做被动句。被动句在表现形式上也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被动标志,即由被动词完成的句式,还有一类则无被动标志,称之为意念被动句。具体的表现形式如下:(1)以“见”或“见……于”表被动,翻译时一定分清主谓关系,翻译技巧为“见 动词”;“见 动词 于 主动者”。将“见”、“于”二字直接译为“被”即可。如:“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译为“我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违背了赵王”。(2)用“为”、“为……所……”表被动,翻译形式为“为 主动者 动词”或“为 主动者 所 动词”句中“为”译为“被”,“所”可省略不译,语序不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译为“茅屋被秋风吹破”。(3)用“被”、“受”、“受……于……”表被动,翻译形式为“被(受) 动词”或者“被(受) 动词 于 主动者”,如:“受制于人”译为“被别人控制”。(4)还有一种就是意念被动句,这种句式通常用动词本身表被动,需根据全文语义来加以判断,翻译时只需在动词前加上“被”字即可,如:“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中“用”字应译为“被任用”。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为了使文章表述更为简练,在不影响句意表达的前提下,文人书写时通常会省略一部分句子成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古代文言文的省略有时甚至省略了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种省略现象在各类文献中普遍存在,我们通常把这样缺少成分的句子称之为省略句。在学习中,只有揣摩出作者省略的句子成分,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省略句通常的表现形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按照句子类型的不同又划分为承前省、承前省、对话省、自述省四类。(2)省略谓语。(3)省略介词或宾语。(4)省略分句。(5)省略修饰成分。
省略句在翻译过程中是有一定难度的,它为理解文章带来很大困难和阻碍,我们在翻译时,如果发现语句不通,句意不明的情况,就一定要想到作者在此处采取了省略的手段,无论面对哪种省略形式,在翻译前都应当仔细阅读前后文,以通篇理解,这样很容易发现省略成分,进行必要的补充后再进行翻译,就会相对容易很多。
(五)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主要依据现代汉语语序习惯而定义,文中句子成分会出现顺序颠倒的状况,这在古代是一种十分正常并常见的表述方式。倒装句的表现形式有:
(1)主谓倒装。在古代汉语中,通常谓语也置于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加强语气或突出谓语,将主谓语位置颠倒,特别是在一些感叹句及疑问句中,更为常见。如:“何有于我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于我哉”。
(2)宾语前置。无论在古今的汉语表达方式上,宾语成分都应当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之后,而在古代文言文中,有时则会将宾语提前,以表示强调,叫做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按照不同条件,又可分出四类:淤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式两大突出特点就是句式为否定,有“不、无、莫、未、毋”等表否定词语出现,且代词作宾语放于否定词之前,宾语之后。如:“僵卧孤村不自哀”,正常语序应是“僵卧孤村不哀自”。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式句中有疑问代词“何、安、奚、谁”等出现,作宾语时,通常置于谓语前。如:“何如”应为“如何”,“沛公安在”应为“沛公在安”。盂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通常情况下,介词后接宾语,构成一种介宾结构,共同修饰谓语,在古代文言文中,也会出现宾语放于介词之前的倒装形式。如:“吾谁与归”应为“吾与谁归”。榆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到动词前,意在强调宾语,此时的“之”和“是”都仅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并没有实际意义,因此不用翻译出来。如“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唯利是图”应为“唯图利”。
(3)定语后置。古代文言文中,定语通常位于名词前,对名词加以修饰,有时却为了强调名词作为中心词在句中的重要地位,或突出修饰语,将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其表现形式有:淤“中心词垣定语垣者”,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担任定语。反过来说,由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经常后置。这里还有一条规律:当一个中心词不止一个定语,则名词担任的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动词结构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后置。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和“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这两句就是这样,特别是后一句中,“将军”是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可以拒操”是动词结构组成的修饰性定语,则置于中心词之后。于“中心词垣之垣定语垣者”,这可以看作古代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盂“中心词垣之垣定语”,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类句子中的定语一般是由形容词担任,反过来说,由形容词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如果后置,通常组成此格式。榆“中心词垣数词/量词”。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因此,在翻译定语后置句时应注意:要将中心词提前,此类句子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介词结构后置。在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它常作状语,置于句末。通常的形式有两种:淤介词“以”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表时间、地点等。于介词“于”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如:“申之以孝悌之义”、“何有于我哉”此两种句式,翻译时都应移至动词前充当状语。
倒装句虽然在学习中具有难度,但在翻译中都要遵循:“调整语序法”。即在翻译时,首先将句子成分重新整合成为汉语表达的规范句式,然后再逐字译出重点字词,同时要对缺少成分加以补充。这一方法可谓是攻破倒装句翻译的利刃,大大降低翻译的难度。
总结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言文句式种类的繁杂,学生们在翻译时,如果能掌握这五大特殊句式的翻译技巧,不仅可以为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还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因此,我国的学生应重视和加强对古代文言文的学习研究,从中体会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并能将这一文学精髓继承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曹保顺文言文翻译攻略———词准意明句通畅[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6,22
[2]陈仁发谈文言的定语后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5
[3]苏锡仁文言特殊句式讲练[J]中学文科参考资料;1999,Z1
[4]文克成曾尧熙文言句式复习一席谈[J]湖南教育;1981,03
关键词: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技巧
引言
中国古代文言文,是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早在古时,用于记录文字的合适载体尚未发现,先人仅仅依靠丝帛竹简来书写记录,不仅行文困难、记录有限,还价格昂贵、笨拙沉重、难于搬运。于是人们试图用最少量的文字,表达出最复杂的内容,记录下更多的事件,这样“文言文”便产生了,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它也是后来统治阶级书写公文的惯用形式。可以说,“文言文”是优美精炼的语体文写作,它十分注重行文工整和典故的运用,并且包含多种写作文体,堪称现代汉语的源头。
一、学生应当如何学习好古代文言文
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大多数人认为学习文言文既不能应用于日常交流,又不适用于现代写作方式,十分无用,这样的观点是极为错误的。古代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内涵,是帮助学生们了解历史、积淀文化、感悟民族精神的典范。如何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成为当前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多年来对文言文教学经验的总结得出,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只有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努力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去。其次要求学生多阅读并背诵一些经典文言文篇目,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就可熟悉和掌握文言文的特殊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同时有利于文言语感的培养。然后要在学习中,注重知识的归纳和积累,如掌握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掌握通假字的翻译规律,特别是掌握文言文中五大特殊句式的翻译技巧,对轻松学好文言文具有极其重要的帮助。
二、文言文五大特殊句式介绍
文言文句式总共可分为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两大类,以特殊句式的学习更为重要且富有一定难度,其中特殊句式包括以下五类: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倒装句又是其中最难理解和学习的句式,倒装句是一种有违常规汉语语序的句式,在现代汉语中,我们通常会采用“主—谓—宾”、“定(状)—中心词”的表达方式,而在古代文言文中,多有句子成分前后倒置的情况出现,人们将其定义为倒装句。倒装句按照句子成分颠倒顺序的不同,又分出四大种类,具体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句式的翻译技巧。
三、文言文五大特殊句式的翻译技巧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状或关系等作出客观评价的句式形式。有别于现代汉语的是,在文言文表达中,通常很少见到以判断词“是”或“不是”直接进行判断,而是多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常见的表现形式有:(1)“……者,……也”表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句中“者”表停顿,“也”是为了加强肯定语气。(2)“……也”或“……者……”,这种“者”、“也”单独出现,也可表判断,以前者更为常见,如:“鱼我所欲也。”(3)“……者也”,这种在句末“者也”同时出现的形式,二者皆在此用作语气词,为加强句子的肯定语气,并无实际意义,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以副词“乃、即、必、亦、耳、则、皆、诚”等来加强判断语气,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5)以动词“为”表肯定判断,如:“此为何若人”。诸如以上几种的文言表达形式,在翻译中都可直接译为“……是……”。(6)此外,还有无标志性词语的判断句,依靠主谓语排列顺序的先后,称之为“意合判断句”,在翻译时,应当主动加入“是”这一判断词,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7)否定副词“非”出现在文言文中,通常表示否定判断,译为“不是”。(8)值得注意的是“是”字的用法,先秦时期少用“是”表判断,而多用作指示代词,汉以后,“是”作判断词的用法也逐渐增多,直接译出即可。
(二)疑问句
文言文中疑问句通常由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引出,常见的疑问词有“谁、焉、何、曷、安、胡、熟、欤、耶、乎、哉”等等。它通常以疑问词作宾语,构成宾语前置,这就是疑问句多见于倒装语序的原因。在翻译时,应当揣摩文字所要表达的语气,逐字译出重点字词,再将其按照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表述出来,配合以“……呢?”或“……吗”结尾。
(三)被动句
文言文中,很多时候主语成为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发出者,主谓语之间呈被动关系,这样的句式叫做被动句。被动句在表现形式上也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被动标志,即由被动词完成的句式,还有一类则无被动标志,称之为意念被动句。具体的表现形式如下:(1)以“见”或“见……于”表被动,翻译时一定分清主谓关系,翻译技巧为“见 动词”;“见 动词 于 主动者”。将“见”、“于”二字直接译为“被”即可。如:“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译为“我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违背了赵王”。(2)用“为”、“为……所……”表被动,翻译形式为“为 主动者 动词”或“为 主动者 所 动词”句中“为”译为“被”,“所”可省略不译,语序不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译为“茅屋被秋风吹破”。(3)用“被”、“受”、“受……于……”表被动,翻译形式为“被(受) 动词”或者“被(受) 动词 于 主动者”,如:“受制于人”译为“被别人控制”。(4)还有一种就是意念被动句,这种句式通常用动词本身表被动,需根据全文语义来加以判断,翻译时只需在动词前加上“被”字即可,如:“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中“用”字应译为“被任用”。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为了使文章表述更为简练,在不影响句意表达的前提下,文人书写时通常会省略一部分句子成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古代文言文的省略有时甚至省略了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种省略现象在各类文献中普遍存在,我们通常把这样缺少成分的句子称之为省略句。在学习中,只有揣摩出作者省略的句子成分,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省略句通常的表现形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按照句子类型的不同又划分为承前省、承前省、对话省、自述省四类。(2)省略谓语。(3)省略介词或宾语。(4)省略分句。(5)省略修饰成分。
省略句在翻译过程中是有一定难度的,它为理解文章带来很大困难和阻碍,我们在翻译时,如果发现语句不通,句意不明的情况,就一定要想到作者在此处采取了省略的手段,无论面对哪种省略形式,在翻译前都应当仔细阅读前后文,以通篇理解,这样很容易发现省略成分,进行必要的补充后再进行翻译,就会相对容易很多。
(五)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主要依据现代汉语语序习惯而定义,文中句子成分会出现顺序颠倒的状况,这在古代是一种十分正常并常见的表述方式。倒装句的表现形式有:
(1)主谓倒装。在古代汉语中,通常谓语也置于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加强语气或突出谓语,将主谓语位置颠倒,特别是在一些感叹句及疑问句中,更为常见。如:“何有于我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于我哉”。
(2)宾语前置。无论在古今的汉语表达方式上,宾语成分都应当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之后,而在古代文言文中,有时则会将宾语提前,以表示强调,叫做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按照不同条件,又可分出四类:淤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式两大突出特点就是句式为否定,有“不、无、莫、未、毋”等表否定词语出现,且代词作宾语放于否定词之前,宾语之后。如:“僵卧孤村不自哀”,正常语序应是“僵卧孤村不哀自”。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式句中有疑问代词“何、安、奚、谁”等出现,作宾语时,通常置于谓语前。如:“何如”应为“如何”,“沛公安在”应为“沛公在安”。盂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通常情况下,介词后接宾语,构成一种介宾结构,共同修饰谓语,在古代文言文中,也会出现宾语放于介词之前的倒装形式。如:“吾谁与归”应为“吾与谁归”。榆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到动词前,意在强调宾语,此时的“之”和“是”都仅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并没有实际意义,因此不用翻译出来。如“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唯利是图”应为“唯图利”。
(3)定语后置。古代文言文中,定语通常位于名词前,对名词加以修饰,有时却为了强调名词作为中心词在句中的重要地位,或突出修饰语,将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其表现形式有:淤“中心词垣定语垣者”,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担任定语。反过来说,由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经常后置。这里还有一条规律:当一个中心词不止一个定语,则名词担任的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动词结构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后置。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和“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这两句就是这样,特别是后一句中,“将军”是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可以拒操”是动词结构组成的修饰性定语,则置于中心词之后。于“中心词垣之垣定语垣者”,这可以看作古代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盂“中心词垣之垣定语”,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类句子中的定语一般是由形容词担任,反过来说,由形容词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如果后置,通常组成此格式。榆“中心词垣数词/量词”。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因此,在翻译定语后置句时应注意:要将中心词提前,此类句子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介词结构后置。在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它常作状语,置于句末。通常的形式有两种:淤介词“以”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表时间、地点等。于介词“于”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如:“申之以孝悌之义”、“何有于我哉”此两种句式,翻译时都应移至动词前充当状语。
倒装句虽然在学习中具有难度,但在翻译中都要遵循:“调整语序法”。即在翻译时,首先将句子成分重新整合成为汉语表达的规范句式,然后再逐字译出重点字词,同时要对缺少成分加以补充。这一方法可谓是攻破倒装句翻译的利刃,大大降低翻译的难度。
总结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言文句式种类的繁杂,学生们在翻译时,如果能掌握这五大特殊句式的翻译技巧,不仅可以为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还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因此,我国的学生应重视和加强对古代文言文的学习研究,从中体会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并能将这一文学精髓继承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曹保顺文言文翻译攻略———词准意明句通畅[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6,22
[2]陈仁发谈文言的定语后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5
[3]苏锡仁文言特殊句式讲练[J]中学文科参考资料;1999,Z1
[4]文克成曾尧熙文言句式复习一席谈[J]湖南教育;1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