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挖掘与传承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c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村的物质及文化建设仍是社会义主经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宗族文化以其独有的凝聚性和传承性在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仍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本文旨在探索宗族文化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应用与实践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续、继承。
  关键词:宗族文化 精神文明 新农村 传承
  一、宗族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意义的挖掘
  宗族是指以家庭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而结合的组织制度。长期形成的宗族文化蕴含着浓厚的文化背景与精神旨归,其精神要义通过口耳相传或文字记载的方式延续至今,流传在一代又一代的族人之间。
  源远流长的宗族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族谱即是其中之一。族谱是宗族的氏族史书,记载了历代宗亲的血脉延续和族规要求。据《中国族谱综合目录》统计,全书共收录中国家谱目录14719条。族谱的传承,增强了宗亲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漂泊在外的游子也心系祖籍,寻根溯源,情系家乡。
  家训也是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引导着宗亲后代的思想和行为。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家训,教导子孙:“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a人们按照此类优良家训为人处世,便会造就优良家风,影响自身与周围的人。一个区域兴旺发达的前提是优良的风气,这些在新农村建设中极为重要。虽然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关系在新农村逐渐弱化,但建设上依旧可以借鉴这一方面的优良品质,倡导村民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一)利于维护新农村的和谐关系
  传统宗族由血缘而形成的尊卑长幼、礼仪法度成为维持宗族秩序和团结族人的纽带,宗族定期举行祭祀活动,宗族子弟聚集于祠堂,在祭拜祖先的同时也加强了族内子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族人始终维持和睦平稳、团结友爱的关系,正如冯友兰所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地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可以说,“礼”是传统宗族内部无形的力量,是使整个大家庭和谐友好并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无形纽带。
  在如今的新农村,祭祀活动基本消失了,一个家族的人能团聚在一起的机会屈指可数,大宗族变成了小家庭,人们的群体认同感缺失,村委会也往往难以得到人们真心实意的支持。所以宗族文化中尊长爱幼、团结互助、孝悌友善的精神亟待复兴,以使人们内心得到一种家园的归属感,维持农村的社会秩序与各项发展。
  (二)利于新农村经济振兴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b。嘉兴宗族大家如查氏、朱氏等多为儒商之家,其祖祖辈辈积淀的敦厚诚信成为他们为人处世、安家立业的精神指引。传统宗族中家业一脉相承,克绍箕裘,有先祖留下的资产作为保障,有宗族子弟的互相帮扶,家族得以兴旺绵延。一个宗族的振兴,同时也会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地域的经济发展,经济繁荣又助力于宗族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在新农村建设中同样不可忽视宗族的力量,一些从宗族中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在取得事业成果时会心系故乡,返回当地投入资金,为家乡建设提供经济支持,同时吸引当地青年人参与工作。他们衣锦还乡,为家乡人树立了成功的榜样,提供了启动资金,凝聚了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传统大宗族的精神内涵浓缩为一种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吸引更多人去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历史建筑等方方面面,进一步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嘉兴大宗族莫氏的古宅如今成为莫氏庄园景点,内部陈列着莫氏的族谱、家具、书画、服饰等物品及对莫氏家族内知名人士的介绍,使游客能设身处地感受这个大家族的生活起居和文化精神,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推波助澜。
  (三)利于文化事业发展
  农村的文化资源和城市相比仍然是十分贫瘠的,人们缺少学习场所与学习氛围,不免感到精神文化的缺失。嘉兴传统宗族都十分重视家族教育,族内人才辈出,他们由读书科举而进入仕途,也由读书交游而进行文学创作,形成良性循环。秀水朱氏在族内设置私塾,供族人学习交流,且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如朱茂皖在族内和嘉兴地区享有盛名,门徒众多。朱彝尊更是“四方以币聘者,争集其门”c。 朱氏族人喜读书,更好藏书,朱彝尊的“潜采堂”藏书八万余卷,朱茂昉的“山楼”以及朱彝爵的“放鹤洲别业”都收藏了诸多书籍,常有乡人借阅甚至抄写这些藏书。
  由此可见,一方面,丰富的藏书是人们提供阅读学习的必备资源,新农村的建设中尤其要注重图书馆的兴建,正如传统祠堂处于乡村中心以联系各家各族,图书馆作为乡村文化中心以维持人们的学习交流;另一方面,在新农村的文化教育中除了学校教育外,也要注重其他年龄段的学习需求,可以建立孔子学堂作为乡村文化教育的平台,定期开展讲座或授课活动,任何人都可以来听讲学习,同时也能加强彼此的交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宗族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应用性探索
  (一)宗族文化对新农村传统文化建设的应用性探索
  首先,传统村落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也是宗族文化的见证。近年来由于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空巢化严重,古村落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渐渐没落。同时,由于城镇化政策的推行直接导致村落消失,大量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村落不见踪影,如苗族人的穴居部落——中洞苗寨,被称为“地下四合院”的地坑院等。由于这些建筑珍贵稀缺,这些古村落亟待保护。政府机构应成立相关部门,宣传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性,号召村民一起保护修缮现有的古村落,努力提高古村落的知名度,促进古村落的旅游业,提高村民收入。
  同样,地方戏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流行于地方,凝结着一地的民风民俗,如秦腔、豫剧、越剧、昆曲、川剧等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见证着地域的历史文化,传唱着这一地域上发生的故事。现如今,地方戏也面临着生存危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展,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地方戏的受众群体逐渐缩小,而且地方戏的创新力不高,有些已在慢慢消亡。還有民歌民谣,这是各民族的劳动人民创作的带有本民族风格的歌谣,依靠口头传播而代代相传。这些民间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样式,它们有宗族文化的影子,同时也是群众对文学艺术的总结,是文学的活化石。在新时代的今天,保护古村落、地方戏曲及民歌民谣,使之重焕光彩、代代相传也是我们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江南十里红妆万工轿百子图像,通过对浙江宁波天一阁藏万工轿的考察,根据原始档案、口述历史、论著等相关资料,运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从万工轿百子图像的题材、技法与社会发展关系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百子图像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十里红妆 万工轿 百子图像 多子多福  十里红妆是汉族传统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浙地区一种独特的婚俗形式,其规模声势之大,数量门类之多,制作工艺
摘 要: 《城邦暴力团》与中国传统武侠小说相比,在情节主题、侠客形象、叙述方式等方面既因袭了经典武侠小说的叙事模式,又有诸多反叛之处,有着鲜明的后现代因素,是立足中国传统文学根基上的一次后现代写作试验,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可能。  关键词:张大春 《城邦暴力团》 武侠 后设  张大春是当代台湾文坛最多变的作家之一。他曾说:“我以为文学的类型如果不杂交的话,就产生不出创造性的东西,类型只有通
摘 要: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赤壁赋》等都是宋代文坛上的扛鼎之作。这篇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时间打造出的一粒宝石,历久弥新,永放光彩,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岳阳楼记》既文辞华美、音韵和谐、声情并茂,又胸怀博大、哲理精深、境界高远。有凝眸历史的厚重之感,有沧桑人生的悲喜之叹,有家国天下的忧乐之情,有知音何在的悠悠之思,是一篇常学常新的美文。  关键词:
摘 要:人在观察事物时,总会或多或少融情于景,不仅是用眼睛看,更是用心去“看”,从而传达出个人的情感、看法等,这便是“看”的主观化不断加强的过程。而在现代汉语“X看 NP VP”的结构中,补充了施事者和施事者对受事者的印象、评价陈述,形成了“X认为NP怎么样”的完整逻辑关系,从而为“X看”增添了一层语法色彩。  关键词:“X看” 主观化 语法化  一、“看”字语义的主观化  《说文解字》载:“
摘 要: 周作人在1951年七八月间,于《亦报》上开设“百草园”专栏,刊登的作品后结集为《鲁迅的故家》。在书中,周作人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不仅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青年时代,实现了对故乡的回望与缅怀,形成了对鲁迅研究的重要史料补充;同时,也能看到周作人的坚守与思考,在景物山水、人物风俗描绘中体会出饱经沧桑的周作人一以贯之的傲然与妥协。  关键词:周作人 《鲁迅的故家》 故乡 回顾  周作人在中华人民
摘 要:集边疆重臣与文人于一身的奎林,不仅在维护边疆稳定和促进祖国统一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其西域诗歌在描摹边疆瑰丽景象的同时又多歌颂国家统一,在清代西域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与影响。但由于传世文献的缺失,目前先哲相关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发掘,本文拟对学界前贤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归纳,以期对进一步推进奎林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奎林 宦绩 西域诗  奎林(1738?—1792),字直方,一字瑶圃,富察
摘要:蒙古族民间舞蹈是蒙古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肢体语言展示了蒙古民族的审美观念。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原型是牧民的日常生活,是蒙古族生产生活中审美观念的反映。蒙古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种多样,内涵丰富且各具特色。本文把蒙古族民间舞蹈分为原始崇拜的舞蹈、宗教祭祀的舞蹈、民俗文化的舞蹈三类,分别从三个方面阐释其中体现的审美观念——“悲”。  关键词:蒙古族 民间舞蹈 悲 审美观念  一、蒙古族
摘 要: 《金线池》是关汉卿的剧作,诸多学者对于结尾石好问“威逼”促成韩、杜团圆提出批评。结合元代现实,可以发现该剧结尾是剧作家刻意为之,符合杜、韩的人物性格,符合情节的自然发展,有助于展现元代书生卑贱的社会地位和官妓艰难的生存现实。  关键词:《金线池》 团圆 结尾  《金线池》是关汉卿的喜剧作品,诸多学者针对石府尹以“威逼”的方式实现团圆提出质疑。有人认为结尾是人物的妥协,王季思说:“《金线池
摘要:印度导演拉凯什-奥姆帕拉卡什-梅哈拉拍摄的《德里六号》(DELHI 6,2008)影片叙事涉及很多方面:关于人性、宗教、社会、跨文化冲突等,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影片在观众理解时受文化隔膜的影响,并没有在海外传播中获得较大反响。本文试图透过印度文化从多方面解读影片中暗含的多元意象。  关键词:印度电影 《德里六号》 印度文化 现实主义风格  导演拉凯什·奥姆帕拉卡什·梅哈拉(1963-)最
摘 要:好的文学作品只有包含了超越种族和地域限制的共同价值,才能获得国际化与世界性意义。莫言的小说作品被认为是人类共通性与本土经验相结合的杰出作品。本文具体分析了莫言小说作品在创作主题与创作技法上世界性因素的具体体现,认为莫言小说在创作主题上具有人类性、生命意识以及宗教意识,在创作技法上具有西方文学现代派狂欢化荒诞叙事、复调多声部叙事、蒙太奇叙事时空结构以及狂欢化语言特点。  关键词: 莫言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