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盛行铁钱之因果》是朱希祖客居重庆时所著的文章之一.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文章选题、史料搜集、写作与修改过程不耻下问,精益求精.在文章选题上他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其通过宋代铁钱的发行来论述法币准备金的重要性;在史料搜集时他把铁钱实物与历史文献结合分析,将史料搜集贯穿始终;在写作与修改时他会对已有史料进行查漏补缺,不厌其烦.朱希祖治学思想给青年史学工作者以下几点重要启示:(一)学术研究因当勤奋,不惧战争影响;(二)视史料为历史研究的根基,亲自动手探寻史料;(三)历史研究要经世致用,加强对现实生活的敏锐
朱熹是继孔子之后,我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作为朱熹思想精华之一的《大学章句》,多处反映了朱熹对道德伦理的重视与把万物之理等同于伦理纲常的理念.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认为“物格”即是达到豁然贯通的、对道德伦理达到“自律性”把握的境界,“致知”是“格物”之后获得的知识成果.从“格物致知”看《大学章句》不能仅从文本整理出发,而应看做朱熹阐释自己认识论的道德伦理学、政治哲学的教本.
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是人民陪审制实现之支点,具体体现在充分实现法官与陪审员各自价值、避免人民陪审员在审判中隐形化、促进陪审员审判监督功能的实现.然而,由于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界限模糊、大众化与专业化之间存在矛盾、法官不当对待陪审员等因素影响,分离制度陷入窘境.为此,应当尽快建立完善辅助区分制度:一方面要推动落实法院指南制度,遵循稳定性与灵活性原则,以发挥指南的实质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法官引导制度,有效界定法官权力边界、构建监督体系,充分保障公民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