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烨烈士寻访记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epr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吳烨烈士(1913-1941)

  2019年3月8日上午,《铁军》杂志社总编辑李赞庭一行,在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罗永胜和武夷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同志的陪同下,冒着绵绵春雨,来到武夷山市岚谷乡岚头村外茅劳坪的一个山坡上。沿着陡峭湿滑的台阶,大家手拉手攀上一个平台,只见苍松肃立,植被茂盛,这里就是新四军驻南平留守处代主任吴烨烈士的牺牲地。几位岚头村的村民已经将烈士的墓地清理打扫干净,细心的女同志从林间采来一束野花,献在烈士墓前,众人列队,焚香点炮,脱帽致哀。
  吴烨,原名吴炳金,曾化名吴越,1913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新桥镇洋坑村。1937年2月2日,吴烨奔赴上海参加革命,之后参加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3月10日,时任新四军驻南平留守处代主任的吴烨被国民党民团枪杀于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岚谷乡岚头村茅劳坪,年仅28岁。
  吴烨烈士牺牲后,家人一直不知其音讯,各种误传也很多。新中国成立后,其弟吴爱文开始四处寻找。1953年初,曾任福建省委书记的曾镜冰同志亲笔写信证明吴烨烈士的清白,吴烨烈士的家中才领到有毛泽东主席签名的革命烈士证。然而几十年过去了,烈士的父母一直牵挂着长子的下落。为完成父母的嘱托,吴爱文先后三次入闽,到武夷山寻访。第一次是1969年,当时正值文革期间,老同志被打倒,机关受冲击,所到之处无人理睬,他只好黯然离去。第二次是1990年,因没有线索,寻找无果而终。2001年,吴爱文先生致信武夷山市党史办,党史办对此非常重视,根据仅有的一点零星资料和线索,从五夫镇、上梅乡寻至吴屯乡大松源自然村,结果寻找到一位牺牲的红军团长墓地,吴烨烈士仍然杳无消息。
  2002年初夏,吴先生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致信《武夷山报》,希望通过媒体帮助寻找大哥的牺牲地。5月29日,《武夷山报》加编者按刊登出《吴烨烈士,您在哪里》的求助文章,诚请社会各界提供有关吴烨烈士牺牲地的准确信息。总编辑蔡露亲自负责,组织专门力量,仔细翻阅历史资料,查找档案,拜访老同志,先后四次深入岚谷乡岚头村,采写编发了《厚厚史料章章读、密密档案细细找》等数篇追踪报道。在前前后后40多天的过程中,武夷山市党史办、档案局、农业局、公安局、法院、邮政局、老区办、岚谷乡政府、岚头村等单位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帮助,然而毕竟年代久远,寻找的过程非常艰难。
  就在探访陷入绝境之时,岚头村老支书彭米贵叙述了一位无名烈士牺牲在岚头村外,至今无人探问的重要线索。彭米贵书记回忆说,在他16岁那一年(即1941年)农历2月13日傍晚,一位外地口音的人途经岚头村时,被国民党民团拦住带到他家隔壁的小旅馆盘问。当时他在现场看了一个多小时,这个外地人始终不肯讲真话,只说自己是一个过路的。当晚,民团从他身上搜出一条香烟。这些香烟中除一包是真的外,其余9包里面均是卷成卷的纸币,民团以此判定这个外地人是共产党的地下交通员,第二天便将他押到岚头村外的交叉路口枪杀了。后来,好心的村民将他就地掩埋。
  6月18日上午,老支书又亲自从家里赶至岚谷乡政府,托人打电话告诉记者,他现在慢慢回忆起来,记者曾经给他看的照片上的那个人,跟60多年前在岚头村被害的人很像。寻访组的成员一听,欣喜万分!
  初步确定烈士及牺牲地点后,寻访组立即组织烈士埋葬地的寻找和挖掘,并请公安局联系上级公安部门准备做烈士遗骨的DNA鉴定。同时紧急联系烈士亲属,准备同步送检。
  6月19日一早,由《武夷山报》社牵头、组织的“寻找烈士牺牲地”行动小组,直奔岚头村外的茅劳坪现场。
  要寻找到60多年前的具体墓葬地谈何容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曾是生产队的牛栏,现在牛栏早已废弃,现场一片杂乱。
  经过认真的讨论、估算、分析与测量,行动小组又找来了几位年长的村民,请他们回忆判定。然后沿着牛栏的墙基两侧开挖,从上午到傍晚,整整一天时间,挖开了两条十几米长的深沟,现场人员和公安局的法医仔细分辨,仍然没有发现与烈士相关的任何物品。这样,通过做DNA分析确认吴烨烈士的设想只得暂时搁浅。
  面对困难,寻找行动小组再次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一致认为尽管烈士的埋葬地没有获取有效的信息,但这并不能否认烈士在岚头村牺牲这一事实。经请示市委后,决定先期举行一个追忆仪式,再视情继续推进后续工作。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夏伟及许多老同志、青少年参加了追忆仪式。特意从浙江赶来的吴爱文先生及象山电视台记者也参加了追忆活动。
  7月21日,吴爱文先生参加烈士的追忆活动后又赶到岚头村,把他收集到的一些老照片请彭米贵老支书再次辨认。老支书拿着吴烨烈士的照片逐一辨认,当他看到吴烨20多岁在上海的一张照片时,双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眼含泪花激动地说:“像他,像他,太像他了!”老支书还仔细端详了吴爱文先生,从身高、面貌等方面和吴烨烈士进行比较,他说:“你们亲兄弟是很像的!”
  7月22日,在武夷山市党史办,彭泽主任和吴爱文老先生再次做了交流。吴主任说,6月19日岚头村彭米贵老支书曾向他讲述过一个细节,牺牲在村口的那位烈士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而当时武夷山的人、包括老支书都没有见过吴烨烈士的照片,也没有人向他们透露吴烨烈士这个典型的面部特征,这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可以确认吴烨烈士的证据。吴爱文先生听后非常激动,紧紧拉住彭主任的手说:“父母生前多次讲过,大哥吴烨右眼大左眼小。这是天生的,无法编造的。确认大哥牺牲在武夷山岚头村,这已经是千真万确,铁板钉钉了。大哥啊,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说到这里,吴老先生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起来。
  一段60多年的疑案终于水落石出,半个多世纪的寻找终于有了结果,吴烨烈士牺牲地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确认。无数的先烈为了革命的事业英勇地牺牲了,武夷山这块洒满烈士鲜血的红色土地,又多了一个令人敬仰的新四军英雄。吴烨烈士,安息吧!
  (本栏目责任编辑 徐良文)
其他文献
近年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认真开展各项工作。   筑梦起航,开展红色文创。纪念馆于2018年3月成立了水西红色教育培训中心,推出了体验教学、访谈教学、现场教学等一系列符合时代精神和教学需要的特色教育项目,2018年完成红色教育培训217批次1万余人。自主研发文创产品73件。   推陈出新,举办社教活动。在常州全市打造全
期刊
淮海戰役、渡江战役70周年过去了,回想当年国共大决战,华中银行华中币也发挥了大作用。华中币对两大战役的直接支持  我是1941年由抗大五分校分配到新四军军部财经部暨华中银行金库工作的,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华中银行华中币一直是支持新四军、三野的重要财经工具。那时每当到我们金库来提钱的部队激增,我就预感有大战了。为准备淮海大战,“1948年9月华中财委转为支前司令部,陈丕显负责,贺希明(新中国建立后
期刊
淮海战役纪念馆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纪念塔和纪念馆建设好、管理好,用好这里的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淮海战役精神发扬光大”作为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作了一系列有特色、有效果的亮点工作。   纪念馆参与负责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大调研市级重点课题《弘扬淮海战役精神研究》,举办“淮海战役精神的当代价值与弘扬机制高层论坛”。截至目前,纪念馆已累计采访全国21个省市的淮海战役亲历者及其子女近700人,征集
期刊
《铁军》杂志是一份传承红色基因的优秀刊物,是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师益友”、“绿色食品”,广受各方赞誉。   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等系列讲话,以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和铁军杂志社会议精神为指导和鞭策,努力挖掘征订潜力,致力拓展受阅源,在实现征订工作常态化方面下功夫,积极部署决心大,追求进取有力度。2019年实
期刊
上饶会议一结束,我会就认真贯彻落实王清葆常务副会长的讲话精神。在下年度,我们定要在宣传、发行工作上新的台阶,拟请市机关工委、洋河酒厂等党、企单位帮忙,扩大新单位征订数量,同时争取更多的社会组织赞助,把宣传铁军精神、文化惠民的工作做得更好。   另外建议《铁军》杂志在培养学术新人上多做工作。当前由于多重原因,新四军学术研究队伍似有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之势。作为新四军研究的权威刊物,应该在培养新人上多
期刊
汉口新四军军部是新四军军部的诞生地,在中国革命和新四军军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于200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建馆以来,我馆通过多种形式将新四军的精神内涵传播给社会大众。   不断创新红色旅游宣讲形式。一是吸引观众参观。馆内现有的基本陈列为《新四军军部历史陈列》,反映了这支铁军队伍为抗战胜利作出的不朽贡献。此外
期刊
原文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1)、岁功(2)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皋、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
期刊
一花一草皆成景,那水那山尽是歌。这里,绿水青山,有华东屋脊黄岗山,有亲水乐园泰平洋,还有天然氧吧龙归源;这里,20世纪30年代曾是闽北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一个有影响的红色根据地。这里,就是闽北红色首府大安。如今,这块曾经硝烟弥漫的土地早已复归宁静,沐浴在和平的阳光里,演奏着红与绿的交响曲。坚守信仰 传承红色精神   武夷山市洋莊乡大安村距市区22公里,横贯西北部的分水关是闽赣两省具有
期刊
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是1997年由在北京的新四军老战士和参加过华中地区抗战的老同志共同发起成立,吸收新四军后代和热心研究宣传新四军历史、弘扬铁军精神的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现有会员近3000人。首任会长为原昆明军区司令员、中顾委委员张铚秀,第二任会长为陈昊苏,现任会长为张晓龙。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经北京市民政部门批准为一级社会学术团体,主管单位是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2年经北京
期刊
身许同盟国是家,心随革命际无涯;  横刀百色军魂壮,挥剑淮南铁血洒;  万里征程云作伴,一生忠厚逸为华;  文昌赤子堪為表,不计功名震迩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