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的民谣风暴

来源 :青春期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yue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典学院将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75岁的美国音乐家、诗人鲍勃·迪伦,以表彰其“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尽管三十多年来,鲍勃·迪伦一直活跃在音乐圈,但他创作的歌词被认为“朗读出来就是一首诗”,美国诗坛怪杰艾伦·金斯伯格曾评价其为“最棒的诗人”。
  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民谣诗人鲍勃·迪伦,授奖词评价他“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鲍勃·迪伦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伟大的曲作者,承载着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50年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风格,改变自己的形象。
  出乎意料的诺奖得主

  诺贝尔文学奖让一个75岁的音乐人拿奖,好像有些“出乎意料”。鲍勃·迪伦不但是一位歌手,也是一位摇滚诗人。事实上,他分别于1996年和2006年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鲍勃·迪伦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1941年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希宾,是著名的美国流行乐歌手,作曲家和诗人。从1961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他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响超过50年,至今还在写歌和四处表演。
  鲍勃·迪伦的音乐涉及很多严肃的社会问题,和美国当代史上的越战、民权解放运动、学生运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的《像一块滚石》《答案在风中飘》《手鼓先生》《时代在变》《政治世界》《重访61号公路》等作品,不仅确立了其在摇滚音乐史的教父级地位,也奠定了他20世纪伟大诗人的身份。
  作为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获奖的音乐人,我们能够了解鲍勃·迪伦的书其实非常多,单看已被译成中文出版的就有不少——旧爱苏西·罗托洛的《放任自流的时光》、《滚石》杂志创刊人大卫·道尔顿的《他是谁?探究真实的鲍勃·迪伦》、英国传记作家霍华德·桑恩斯的《沿着公路直行》,还有迪伦自己在打字机上敲了三年写出来的《编年史》(旧版译作《像一块滚石》)。
  无人能敌的文学天赋
  很多人都在纳闷,鲍勃·迪伦的文学魅力体现在何处?瑞典文学院在公布获奖时,在鲍勃·迪伦的生平简介中这样说:“一些歌词不断翻新,出现新的版本,作为一位艺术家,他让人意想不到的全能多才;他也曾以画家、演员和编剧的身份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迪伦有着符号般的地位。他在当代音乐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在文学上,被源源不断地创造着。”
  在1967年全盛的反主流文化到来之前,鲍勃·迪伦有一种无人能敌的文学天赋,而且可以当作有配乐的檄文来看待。当然,他身上的敏感气质,让他每一张唱片里的歌曲都分担着不同的意味,从拿出古老的谋杀案,到荒诞地给已故的肯尼迪总统打电话。迪伦就是这样把简单的寓意放大到无限,那个时候,他每天都在试图改变一切。
  鲍勃·迪伦诞生在一个社会转型期,西方年轻人在动荡与自由的年代竭力寻求着反主流文化的旗帜,现代民谣当年自动扮演了这样一个激进的角色。迪伦甚至被推上了先知的神殿,这个学东西很快的艺术家很快在兰波和金斯堡的两种诗体中找到平衡点,象征主义的晦涩和号叫派的气势,在上世纪60年代迪伦的歌词里迸发着光彩。
  此时,民谣是鲍勃·迪伦成名和探索世界的方式,而诗意的歌词则是他作品中最核心的因素。他的歌词完全能够脱离曲调而被当做诗作来阅读,而他的文学成就也完全可以在他的传记里独立成章。
  鲍勃·迪伦最广为人知的一首歌《像一块滚石》,是《滚石》杂志评选的史上最经典500首单曲排名首位的作品。这首歌也超越了歌曲的意义,无论对于现代摇滚乐的发展,还是西方整整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中,迪伦高唱的“Like A Rolling Stone”和杰克·凯鲁亚克自传小说《在路上》(On The Road)的书名一起,成为那个时代嬉皮士们的精神语录和生活指南。
  鲍勃·迪伦经常会在他的作品中,为读者和听众构筑一种语境,构建一个意象,而这种意象往往会带有寓言和语言性质,这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探究。比如“滚石”这个意象,可以说是一种随心所欲或者愤世嫉俗的生活态度,但他不是简单将某一种意象直白的陈述出来,而是间接地通过各种描写将意象搭建起来,从而使得读者和听众获得更多的欣赏体会和共鸣。
  “多产的幽灵”令人致敬
  近20年来,鲍勃·迪伦像一个“多产的幽灵”发行一张又一张唱片,人们惊叹,当年那个戴着墨镜,四周散布着光芒,像游魂一样超脱于所有同时代年轻人之外的街头顽童,那个叼着一根向下倾斜的雪茄构成所有存在主义符号的年轻迪伦,竟如此老朽了。歌迷们这种让人沮丧的体验,来自意识到历史的突然断层,意识到自己倾注在迪伦身上的所有乌托邦回忆和青春、一帧帧20岁理想主义影像的死亡,他们曾经如此紧密地参与过这个时代,而这一切都随着迪伦的老去而消逝了,这个世界不再与他们有关。
  鲍勃·迪伦的歌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对民权、世界和平、环境保护以及其他严重的全球问题的关注。而在他创作的歌词中,“当我逃入角落中”多次被引用到他的其它作品里。“我不愿意别人把我的歌说成是那一代人的呼声,我不是,我只是一个想简简单单地生活和唱歌的人。”在自传里,他再一次流露出这种被误解的孤独。
  作为曾经“垮掉的一代”的一份子,24岁时的鲍勃·迪伦曾被视为左翼的抗议歌手,《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但是迪伦自己对于外界的标签从来都是拒绝的姿态。上世纪60年代的某一天,当有记者问迪伦是否参加反越战游行时,他说,“我今晚很忙”。
  上世纪70年代末,鲍勃·迪伦回归基督教,和“猫王”一样摇身变成半个福音歌手,歌词中充满圣经的语句,今人对他的印象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今年3月,鲍勃·迪伦的6000页私人档案被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两家机构,以大约1500万美元到2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它会开启人们研究鲍勃·迪伦的新方式。
  鲍勃·迪伦对自己的评价是:“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一个60年代的游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一个从逝去时代过来的词语匠人,一个从无人知晓的地方来的虚构的国家首脑。我处在被文化遗忘的无底深渊之中。”
其他文献
一个周六下午我去看电影,那个月正在播放根据一本漫画书改编的系列电影。片中的主人公神奇小队长平日里叫做比利·巴特森,是个唯唯诺诺、书呆子气十足的少年。不过一旦危险降临,比利就高喊咒语“变!”随着一阵轻烟飘过,比利變身为一位高大健壮的超级英雄。与超人克拉克·肯特不同,比利·巴特森并非天生的超人。他不能轻轻一跳就跃上高楼,也并不比火车头更有力量。如果朝他开枪,子弹不会弹飞,只会要了他的命。但这恰恰吸引了
在世间千千万万种声音中,有一种警笛声,提醒着我善待生命。  夏日,清晨。薄薄的晨雾像纱,轻轻笼罩着还处于睡梦中的万物。远处几颗朦胧星辰像昨夜几盏还未熄灭的灯火。一切平静如水。  突然,一阵急促的鸣笛声唤醒了仍在沉睡的万物,那般急切。我跟在身为医生的爸爸身边,看着医生们忙碌地从救护车上小心翼翼地抬下一个孕妇。她的神情那样痛苦,额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被推进了手术室。爸爸拉着我,缓缓地跟着他们忙碌的脚步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提出“十条要求”,充分体现了扭转当前社会关注的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问题的坚决态度,对下一步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各地区和基层学校减负增质工作,具有很强的方向指导性。导向鲜明  “十条要求”字里行间体现了对当前减负增质、作业管理工作的理性认识、深入研究和系统思维,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导向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
你可曾写过情书?你可曾暗恋过谁?你可曾借情书来对你心仪的那个人表白?在如今这个科技通讯如此发达的时代,打电话、发微信、发QQ……想必用传统邮寄书信来往的人不多了吧!  铺一张信纸,拿起笔,写下我对你的思念、爱恋、倾慕之情,放下笔,小心翼翼的将信纸折起,放到小小的信封里,粘好邮票,投递到邮箱里。满心期待的盼望着回信,焦急而又惶恐的等待着骑着单车来送信的邮差。  想你,是我每时每刻都在做的事;  见你
偶然间,瞥到路边橱窗里的刺绣,大方,端庄,仿佛一位历经千年却不改韵味的妇人,我不禁停下脚步,细细端详着她。“美吧!”耳畔传来一道略带自豪的声音,我点了点头,嗯?猛一扭头,身边站了个衣着奇怪的少女,“你是?”“喏。”少女指了指橱窗最角落的一幅刺绣工艺品,很是精致。“其实吧,我也很喜欢中间那幅百鸟图,你看这羽毛,啧啧啧。诶,其实我绣的也挺漂亮的,对吧,还有那个……”   为了心中那份对刺绣的热爱,让那
看了《初恋这件小事》这部电影,我想,应该有不少人都像小水一样在美好的青春年华里,那样疯狂地喜欢过一个离自己很遥远却又是那么完美的温润少年,可是却不是每个人的结局都像小水一样最终获得心上人的青睐,因为生活终究不是拍电影。尽管那是一段令人费神的经历,可是终究令我们难忘,难忘那个美好的少年,难忘那个青春年少时追求美好和不断努力的自己。  时间飞逝,在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已经高中毕业三年了,我们也就是在那时断
课堂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孔乙己》。先回顾一下,本节课之前我们已完成的学习任务:预习课文的时候,每个同学都提出了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在第一课时,我们整合了这些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孔乙己是否死了”的结局,另一个是关于孔乙己等人物形象的象征内涵。课上,我们集中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课后,留了作业,各小组完成情境作业,主要目的是为了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情境作业分别是“演朗读”“画插画”“拟独
在广东增城参观何仙姑家庙,看到瓦片屋顶上横空生出一棵繁茂的桃树。据说这棵树很神奇,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现在被当成神仙在供奉。我于是很好奇,攀着窄窄的铁梯爬上去,看那欹斜的枝条如何冲破坚硬的泥瓦,把生命闪耀在荒凉之地。我仔细观察,明白了个中原委。桃树并不像我以为的那样,长在瓦片上甚至瓦缝里,而是很巧妙地长在两个相邻的屋顶之间,不知哪个有心人抹了条泥缝,不到一尺宽。我突然有些感慨,不知哪来的桃树种子,会
【文体特点】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阅读小说要在了解时代背景基础上,主要抓住以下五个方面:1.梳理故事情节;2.赏析典型环境;3.感悟语言和手法;4.把握人物形象;5. 探讨主题思想。  【考点突破】  考点一:圈点勾画,理清情节  在梳理故事情节时,一要注意了解小说采用的叙述方法(如顺叙、倒叙、插叙等)及其作用;二要把握小说的结构特点,理清故事开端、发展、高潮和结
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教学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样。”归根结底,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对于教师来说,心中有“爱”,并在学生心中培植爱的种子,激发爱的情感,塑造爱的灵魂,最终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爱与责任是教育的根本,是师德的精髓与灵魂,是师德的永恒主题。每一位教师必须具有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一种甘愿付出的情怀。忠于事业,热爱学生。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