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与叙事:新京报微博犯罪新闻报道的框架性分析

来源 :青年记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ei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新京报微博为研究个案,通过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新京报对犯罪新闻的呈现与叙事.研究发现,新京报微博犯罪新闻报道数量逐年增多,并且多使用不具有绝对判断性的话语.通过框架分析,新京报微博犯罪新闻的主题选择逐渐多元,并运用系列报道方法构建中层结构框架,微观话语表达层面多采用官方信源和无感情色彩的中性词汇.
其他文献
数据新闻的传播伦理需要从多元传播要素中全方位探讨传播者、媒介、受众、政策构成的伦理责任,结合现行的数据新闻传播实践进行理性反思,以此有针对性地提出调适对策,以期对数据新闻的良性发展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在信息时代,“信息茧房”的形成是个体对海量信息差异化消费的必然结果,更是人们对信息选择感到烦恼焦虑的一种自我调节与防御机制.当下“信息茧房”在概念使用时,有标签化、负面化和夸大之嫌,其形成条件难以稳定性地达成,同时社会认知深化与信息技术进步不断解构着可能形成的“信息茧房”,并消解其负面效应.
风险社会视域下,大众传媒既为公众提供风险认知和风险预警,也带来风险强化和风险放大,由此形成“风险的传播”还是“传播的风险”的结构性悖论.本文分析全媒体环境中传媒风险放大效果的外在表征,提出主流媒体具有对话、连接、治理的功能向度,对减少风险传播悖论或有裨益.
政治宣传中“萌化传播”的失度和肆意迎合,弱化了政治话语的意识形态性,降低了受众的政治认知和理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政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造成“对抗式解码”.本文认为政治宣传的“萌化传播”要把握分寸,谨防过度和失度弱化了政治宣传的功能,导致传播失焦,产生负面效应.
本文以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理想类型作为研究方法,对2018-2020年三年间的网络热词进行数据监测和分析,提出了网络热词的三种理想类型:模因裂变式传播、克里斯玛传播和跨圈层共振式传播.
作为目前主流的两大短视频平台,抖音和快手中用户发布了大量有关儿童的短视频.其中,是否存在儿童成人化现象?有何呈现方式及特征?本文试以内容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并对数据进行结果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议.
内容作为平台和用户的基本连接点,是新媒体平台发展的生命线.在内容创新的大时代,MCN操纵市场和舆论;算法推荐和深度伪造等新技术的困扰;媒介升维“元宇宙”概念走热等,对新媒体治理提出了挑战,需要不断创新监管思维和模式.
刷屏的爆款信息是微信朋友圈的独特景观,其多是对现象级媒介事件的二次编码,“讨好型”策略贯穿着意义赋予与文本呈现.用户的解码整体上以顺从式为主,细微之处或有其他解码立场出现的可能.编码者与解码者之间的和谐互惠,彰显了社交逻辑的支配作用,而圈层化、强关系和用户形象建构是最强的影响因子.
伴随5G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社交环境已为广大用户熟悉且深度沉浸,媒介化生存时代已经初现端倪.但人们在拥抱并享受社交互动的同时,逐渐陷入新的社交心理困境之中,看似开放自由其实保守的“信息茧房”,无孔不入的媒介延伸引发社交倦怠,跨越空间虚拟在线的实时社交却带来认同焦虑和人际传播障碍,影响社交关系的深度联结.
本研究从可见性切入,通过回溯杭州“禁狗令”事件,分析了不同群体在争夺可见性后如何使舆论焦点跑偏,最终导致禁令失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公共传播理念推动电视对话是促成相互理解、推动城市治理的可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