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与创新

来源 :江汉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以事实说明清代经学与楚辞研究之关系,指出今古文之争、汉宋之争对楚辞学的影响,各学派治学方法对楚辞研究的推动。同时也指出,固然各派以其学术优长研究楚辞取得很大成绩,然也因门户之见、营垒意识,使其研究领域的拓展、视野的开阔等受到束缚,令人遗憾地出现某些偏颇或缺失。
  关键词:清代;经学;楚辞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1-0079-05
  经学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有较大影响;对我国古代文论的形成和发展,更有极大影响,这已是文学史界的共识,近些年这方面研究成果甚夥。而经学对我国古代的文学研究有无影响?有何影响?学界则似乎注意得不够,研究成果也很少。本文即试图通过对清代经学与楚辞研究关系的考察,初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清代是我国独有之学术——经学的大兴期,其中“汉学”、“今文经学”更是获得了难得的复兴。然而,不幸的是,“物极必反”,许多学者认为,清代也是经学的终结期① ——颇有点回光返照的意味。另一方面,清代也是楚辞学的辉煌期,是由古典楚辞学向现代楚辞学转型的重要时期,多角度、全方位的楚辞研究不是从现代而是从清代开始的②。20年前,笔者开始探讨清代楚辞研究的特点时,就感觉这回光返照的经学与转型期取得辉煌成就的楚辞学,有着直接的甚至是密切的关系。这仅从外部现象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即以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楚辞学丛书《楚辞学文库》为例,其中第3卷《楚辞著作提要》,收录了清代44本楚辞学著作③。这44本楚辞著作的作者,可考有经学专著的就有32位,人数之多,所占比例之大,均非以前各朝所能及。而剩下的12位,有的也可能有经学著作,只是未能考实而不能计入而已。有經学专著的32位中,相当一部分为经学名家。如毛奇龄、李光地、方苞、戴震、王念孙、朱骏声、王闿运、俞樾、马其昶等。而非经学名家者,往往也有经学力作,如徐焕龙之《大易象解》和《诗经辩补》、贺贻孙之《诗筏》、刘梦鹏之《春秋义解》、陈本礼之《焦氏易林考证》、王树枏之《尚书商谊》等。从前代楚辞研究史看,经学家们注解、阐释楚辞,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经学研究方法运用于其中,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清代当然也不例外。而清代由于今文经学的复兴而重燃“今、古文”战火,加之不同学派或崇“汉学”或宗“宋学”又起“汉宋”之争,这些学者一旦涉足楚辞,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战火”烧到了楚辞学中,从而对楚辞研究产生新的影响。
  清代古文经学的复兴,是从顾炎武开始的。面对明朝灭亡的残酷现实,顾氏痛感王学末流空言心性、“游谈无根”、不营世务、逃避现实,于国家民族危难之时,茫然而不能出一策……于是提倡通经致用的“实学”,并提出“古之理学,经学也”的命题,从而复兴古文经学。顾炎武提出学者须读书抄书,而要能读懂古书,首先必须识文字、懂音韵、通训诂。故而,清代朴学实由顾氏肇其端。其后继承顾氏之学的,有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和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惠栋以钩沉辑佚为主,故又称“钩沉派”,当然注楚辞者很少。而戴震继承发扬了顾炎武《音学五书》和《日知录》的治学方法,为以后形成“订误派”打下基础,故这一派有楚辞著作者较多。戴震自己便有《屈原赋注》。
  《屈原赋注》为楚辞名著。戴震治学门径,是以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求义理,义理不可空凭己意臆测,必求之古训古经。这一治经方法明显是对顾炎武的继承发展,戴震亦以它来治楚辞,从而取得相当的成就。如对《离骚》的注释。“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之“荣华”,王逸、朱熹均释为“喻颜色”。此说无错,然嫌不透彻。洪兴祖看出这点,补注云:“游春宫折琼枝,欲及荣华之未落也。”释“荣华”之物为琼枝,指出了“喻颜色”之本,比王逸、朱熹的进了一层,但“荣华”仍未确释。戴震据《尔雅》“草谓之荣,木谓之华”,释曰:“所折琼枝,当及其荣华未落。”这就指出了“荣华”的本原。此即以文字求训诂。
  戴震以后,学生王念孙继承了他的语言学 ,著有训诂名著《读书杂志》、《广雅疏证》,成为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也对楚辞作过研究。《读书杂志》有考释楚辞字词的24条,学界评为“皆极精审”。他还有《古韵谱》,又称《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分先秦古韵为21部,虽比现在所分为粗,然已极为杰出。以古韵校楚辞句,能纠正前人某些错误。“今本《楚辞》及《文选》皆以‘不能复用巫阳焉’为句,非也。‘不能复用’,谓不用卜筮,非谓不用巫阳。且‘用’字古读‘庸’,与‘从’字为韵。若以‘复用巫阳’为连读,则失其韵矣。”王念孙断句在“用”字后,是因“用”古读平声,与“从”押韵。前人所以出错,还在于不知“焉乃”为一语辞。王氏如此断句,使原来令人疑惑不解之句涣然冰释。其实,“焉乃”究竟是一单纯语辞还是两辞,还可以有不同判断。关键是王念孙看准了“从”、“用”押韵,从而破解了这一千年难题。
  古文经学派里以《说文通训定声》蜚声学界的朱骏声,也研究过楚辞,著有《离骚补注》。该著最大特点也是运用当时研究古音韵的最新成果以及注经方法,来补前人注释之不足或纠正其错误。限于篇幅,此处不再列述。
  古文派治楚辞,其特点可总归为二端:一方面,他们以朴学治经方法研究楚辞,在审定音韵、训释字词、细析文意上,纠正了前人一些错误,获得一些创见,于前人基础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他们言必有据,治学严谨,以渊博的知识为支撑,持论大胆而坚实,常能发前人之未发,显示了良好的治学风范和纯正的学术传统。另一方面,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拘守东汉古文派以来的学术传统,反对明末空疏学风而走向另一极端。他们眼光只盯在字、词、句上,对作为艺术作品和文化经典的楚辞,极少关注其艺术特色和思想文化意义。尤其是对屈骚,其精神境界、思想内涵、人格意义以及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等等,均极少涉及。虽戴震《屈原赋注》对屈原思想略有论述,并反驳了朱熹的个别错误观点,但与其在思想领域的建树很不相称,这点后面还将论及。   与之相对,今文经学派呈现出完全相反的特点。
  清代今文经学的复兴,起于康乾时的庄存与和乾嘉时的刘逢禄,他们推宗《春秋》的“公羊学”,主张探求儒家经典之微言大义,被称为“常州学派”。后来龚自珍、魏源大力推崇并发展之,今文经学便得到复兴。庄、刘、龚、魏并没有楚辞著作,不过只要学派发展,便一定会有治经者研究楚辞,其后王闿运就写了《楚辞释》。
  王闿运之《楚辞释》,可谓中国楚辞学史上最大胆之作,立论之新之怪为历代楚辞学所罕见,笔者通读两遍仍瞠目结舌。如总体结论上,王氏断定,屈骚25篇,全作于怀王客秦之后;屈原谋求怀王归国,主张与秦和好;屈原曾密谋废顷襄王,另立新王。此均与《史记》和传统说法相反。在解题上,也有极为怪诞者,《远游》解题,说屈原会吐纳之术,这尚可存为一说;而言屈原会尸解之术,则俨然像九洞仙人了。如此断定,以前学者对《远游》的注释当然无一可取。于是王氏便将旧注全部删去,把《远游》原文分三段录下了事。宋玉《高唐赋》之解题,更是怪得令人不敢想象:什么楚襄王会神女,全是后人会错了宋玉的意思!宋玉是通过读《离骚》、《悲回风》,得了屈原的忠谋奇计:扼守夔、巫,联齐抗秦。顷襄王不理会宋玉进谏,宋玉没办法只好以这种形式写出。
  具体文意解释上,几乎是句句皆有“奇”论。如《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句后注曰:“崦嵫,日所入,喻怀王已去位也。迫,急也,怀王谋归愈急,则愈不成。”此将主角屈原换成了怀王。“吾令帝阍开关”后注曰:“帝,怀王也;关,秦武关也。”这本是屈原幻构在天国的遭遇,王注不但改换了主角,还同上例一样,将天国坐实到地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王闿运的学生廖季平,不仅于经学上继承了王氏的路径,在楚辞上比他走得更远。王闿运还是在求屈原作品的“微言大义”,廖氏则是根本否定屈原对其作品的著作权。他在《楚辞新解》中说:“《离骚》篇名不可解,盖如古纬,为屈子所传,非其自作。”“子屈子传《诗》(按指屈子作品),与列、庄别为一派。”《楚辞新解》总的观点是,孔子的学问分人学和天学。《尚书》、《春秋》是人学,而《诗》是天学。屈骚属于天学,为《诗》之另一派。屈原是传《诗》者,因而不是作者(除《卜居》、《渔夫》外)。廖季平这些“奇”论,当时就受到学界的嘲笑,闻一多就在《廖季平论离骚》一文中嘲笑他“关于《诗经》的话,全是白日见鬼”。
  王闿运《楚辞释》、廖季平《楚辞新解》《楚辞讲义》为清今文经学派楚辞研究的突出代表,他们将今文经学求“微言大义”之治学路数引入楚辞研究,方法本来没错。然而“真理再向前跨进一步,便成了谬误”。他们曲解实证材料,将本不搭界的材料扯上关系,以支持他们刻意的穿凿和天马行空似的想象。他们将本需极其谨慎使用的方法拿来随意挥舞,当然容易出“新”出奇,可也当然地因缺乏合理性而得不到学界的认可。
  可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轻视他们的研究,决不能像抛弃破布一样将其著作抛于墙角置之不理;相反,应该高度重视,认真研读他们的楚辞著作。这是因为:第一,可以启发思路。王、廖等毕竟是有学识的学者,有精深的经学造诣,他们那些“新”、奇、怪论尽管荒谬,但可以说是一种“有学识的谬见”,有的还闪烁着思辨的光芒。我们只要接受得当,就可能吹去秕糠,得到精米。康有为当年受廖季平的启发,最终形成维新变法思想,就是成功的一例。正如梁启超所言:“康先生(有为)从廖氏一转手而归于醇正,著有《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等书,于新思想之发生,间接有力焉。”④ 第二,这种“由真理再向前一步”的方法,这种“有学识的谬见”,极易震慑和俘获初入学术之门者,也很合某些编辑的口味,现在发表出来的“新”、奇、怪的楚辞文章,大多背后都有王、廖的影子。要端正学风,正本清源,就得追溯这个历史源头。第三,境外的“屈原否定论”,基本上是从廖氏那儿发源的。日本楚辞学界少数几个否定屈原的人,既未见廖氏的《楚辞新解》,更未见《楚辞讲义》,只从廖氏的学生谢无量的《楚辞新论》中得知廖氏认定没有屈原这个人,就凭只言片语(而这些只言片语廖氏自己后来也改变了)无限发挥。其实谢无量也说错了——廖氏并没有否定屈原的存在,可知谢无量也很可能沒全读廖氏的楚辞书——尽管他是廖氏的学生。由此可见读他们楚辞著作的重要性。
  除了今、古文学派,汉、宋之争也对楚辞研究有一定影响。
  所谓汉学,即推崇汉儒治经方法的流派;而所谓宋学,则是宗程、朱、陆、王宋代理学的流派。这两派互相排斥,也是形同水火:崇汉学者必鄙理学,宗宋学者必攻汉儒。集桐城古文之大成者姚鼐,曾一度厕身《四库全书》编纂者之列,四库馆中汉学占统治地位,馆臣们经常当面“掊击讪笑”宋学之空疏,姚鼐反复左右辩驳,显得十分孤立,不到两年便愤而引退。由此可见两派对立情绪之一斑。
  清朝初年,理学因有利于专制帝制的统治,受到统治者的青睐,科举考试必以朱子《四书》为本,宋代理学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宋学高踞于庙堂。乾隆年间,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文字狱”大行,不甘寂寞的学者们要做学问,只能专注于文字、音韵、训诂,大多不愿也不敢涉及思想理论方面,统治者发现将知识分子引入“虫鱼”天地,对他们十分有利,于是汉学便渐渐盛行。四库馆臣大多是汉学派,便是这一情况的反映。我们前面实际上谈了汉学与楚辞的关系,下面只需谈宋学对楚辞的影响。
  桐城派大将方苞,力主宋学,视其它学派为异端。他著有《离骚正义》一书,以宋儒治经之法研究《离骚》,主要研究其义理。该书最大的长处,是将宋学方法与亲身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是结合自己精研古文的实践,注意创作的整体性,注意联系屈原其它作品解读《离骚》诗句。如“结幽兰以延伫兮”,释曰:“古人以言致人,多用物结之。下文‘解佩纟襄以结言’,《九章》
  ‘烦言不可结而贻’(应无‘烦’字)是也。”如此以骚解骚,诚为确解。
  二是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方苞为桐城三大家之一,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他将朱熹等宋儒揣摩“圣人之心”的方法结合进来⑤,便特别能挖掘屈原创作心理的细微处。如他将《离骚》中所有表现屈原对君王态度之句子加以对照,发现只有一处有所怨怼:“怨灵修之浩荡兮”,其余则是称美人、称灵修、称哲王,说明屈原对楚怀王感情深挚,为人亦忠厚之至。   三是结合自己的朝官经历。方苞历仕三朝京官,曾因戴名世案被下狱,又得李光地力救而免死为奴,后又教读皇子,扈跸行宫,对专制帝王集万权于一身,猜忌专断,喜怒无常的心理性格有切身体会。这种经历为朱熹等宋儒不及,因而他对《离骚》中描绘君臣关系的诗句往往有独到体会,特别善于体会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如对“求女”一段,对“下女”、“宓妃”、“有娀之逸女”、“有虞之二姚”的说解,读之令人会心称快,感到特别切合诗意。只可惜文字太多,这里不能列出。
  方苞以外,李光地有《离骚经九歌解义》,重在文意阐发、文理寻绎、旨意索解,而对字句训诂、名物考释用心较少,用的也当然是宋学方法。由于李氏重其大义,有统摄的眼光,故能从段意和文气上纠正前人错误。《离骚》中女媭责备屈原的一段,最后四句为“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不予听”。王逸、朱熹看到有“余”、“予”字样,便认为这四句是屈原说的话。李氏从整体文意考察,判断这仍是女媭说的,不过是女媭站在屈原的角度说的。过去依王、朱的解释,这段话后面总有点不通,经李光地如此训释,文气才通顺了。
  宋学一派治楚辞中,还有一种现象特别值得注意。有些楚辞研究者并未宣称自己属于宋学,但他们的研究法明显继承朱熹的心理领悟法而来。可看下列材料:
  穷老读骚,终日不厌。一切注疏,束而不
  视。反复吟咏,偶有所通,即笔之于下,不敢
  以凿说戾之,不敢以迂解滞之。(王萌《楚辞
  评注·自序》)
  旋因乞养外转湖南,又得溯汨罗之江,吊
  灵均之墓。自此方舟督运,冬去夏归,每泊湘
  阴,辄酹酒朗读竟夕。光阴徂谢,三载于兹。
  觉一篇十四章血脉流贯,爿 片分明,语诞而
  情真,词复而义别,无不可解也。(谢济世《离
  骚解·跋》)
  适岁在丙戌,秋冬之交,忽疽发于腰膂间,
  足不能窥户两阅月。每借读骚以自遣。……下
  元之夕,梦中恍惚,手执是编,与一老人互相
  辩证,久之欣欣若有所得。(朱冀《离骚辩·
  自序》)
  从这三个事例看,三人读骚的具体做法各各不同,然其研究方法却是共同的,同是朱熹的心理领悟方法。朱熹上承孟子的“以意逆志”说,主张“读书须是以自家之心体会圣人之心。少间体验得熟,自家之心便是圣人之心”。清代学者对朱著几乎无人不熟,故继承性应无疑问。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楚辞著作提要》所选清代44本著作中,运用了这类方法的接近三分之一,可见宋学方法影响之大。
  除今、古文学派和汉、宋学派的影响,还有第三派——兼宗者的影响。
  清代后期,随着社会和政治危机的深化,同时也随着学术发展的需要,经学出现了兼宗一类。如曾国藩、陈澧兼宗汉、宋,王先谦兼宗古、今。这种兼宗当然不会是两派绝对平衡、半斤八两,而往往是主要倾向一派,兼采另一派之长。而不是像以前两派形同水火,视对方为仇敌,鄙对方学问为粪土。不过,兼宗一派虽明朗化于清末,而从楚辞学角度观察,这倾向早就潜在运行,可能清初就开始了。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吴世尚的《楚辞疏》⑥。他是清康、乾间人,其经学主张,可从他在该书《自序》对六经的排列分析中见出。吴世尚主张六经以《诗经》为首,这是今文经学派的观点(古文经学派主张六经以《易》为首)。然吴世尚“以诗为首”理论依据,却又与今文经学派相悖,反与古文经学派暗合:“庖牺未作,燧人未生,污尊抔饮,蒉浮土鼓,此倡彼和,有词有音,此诗之始也,特今无传耳。”他认为六经中《诗经》之时代最早,故应排最前,而以时代先后排列六经恰恰是古文经学派的主张,只不过古文派认为《易》之时代最早而已;今文家谓六经为孔子所作以垂教万世,故以程度深浅为排列次序,《诗经》、《书经》为文字教育之书,所以排在最前。由此可知吴世尚综合有今、古文的见解,又與二者观点有些区别。清代今文经之兴起,由庄存与始,吴世尚早于庄存与,因而很难说他的思想是受了清代今文经学派的影响。
  吴氏对文字训诂既遵汉儒法则,又对朱熹极为推崇(见《叙目》)。《楚辞疏》的研究思想和文意训诂,遵从古文经学派“言必有据”、“据实为训”的传统,常以单字对训,准确简捷,颇有汉儒古风。义理词章方面则多从宋学,不囿于成说,不拘于常规,敢于创发新见。具体路径为,以历史资料推寻屈子之志,以屈子之志与诗篇时代背景及文意训诂探求其特定情怀,以特定情怀阐发其义理文脉、艺术特点等。
  吴世尚《楚辞疏》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文学创作中的“白日梦”状态:
  自此以下至忍与此终古,皆原跪而陈词重
  华,冥冥相告。而原遂若梦非梦,似醒非醒,
  此一刻之间之事也。故其词忽朝忽暮,倏东倏
  西,如断如续,无绪无综,惝恍迷离,不可方
  物,此正是“白日梦”境。尘世仙乡,片晷千
  年,尺宅万里,实情虚境,意外心中,无限忧
  悲,一时都尽,而遂成天地奇观,古今绝调矣!
  须知此是梦幻境,故引用许多不经之说,相如、
  扬雄不识此竟(境),遂一切祖之,真是人前
  说不得梦也。
  《楚辞疏》早于弗洛依德180多年。而直至目前,全世界的学者都认为,“白日梦”这种创作现象、状态是由弗洛依德1908年在论文《创作家与白日梦》中首先指出的。其实,“白日梦”的发现权及与之相应的整套心理分析首创权,应属于我国清代学者吴世尚,而不是弗洛依德。
  综上所述,清代经学对楚辞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一大批学者,以其成熟而卓越的治经思想、路径、方法,在使经学取得空前成就的同时兼治楚辞,也使楚辞学上了一个新台阶,开创了一片新局面,培育了一些新的学术生长点。这些,值得楚辞学者高度重视,并从研究史的角度认真总结,以借鉴于当今新楚辞学的建构并推动其发展。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术上也同样如此。在肯定清代经学对楚辞学极大而有积极影响之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时代和学术等因素的限制,这一影响有着相当缺憾。而当我们以经学和楚辞学的双向视角观察,这些缺憾则更为明显。例如:无论是古文派还是今文派,也无论是汉派还是宋派,其楚辞研究成就均不及经学。尤其是今文派,楚辞研究方面甚至与经学成绩截然相反。
  经学名家之楚辞研究 ,除戴震外,其余均不及无名或微名学者,毛奇龄的《天问补注》虽可称杰作,王念孙对楚辞音韵的研究虽卓有成就,但从总体上看仍不及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夏大霖《屈骚心印》、鲁笔《楚辞达》等。俞樾的《读楚辞》及《楚辞人名考》,在释义追源上虽颇有创获,但“规规”于儒学语句而表现出对屈原的不理解,甚至错误地进行指斥,其成就则更次之。
  经学几个主要派别之楚辞研究,均各有侧重。基础材料训释考证方面,宋派无法与汉派比;而思想理论之建树上,汉派亦难与宋派争雄。
  清代经学中后期,出现了几位兼综汉宋的杰出学者,只可惜他们未进行楚辞研究——即使就经学本身而言,他们也还难以与各派的领军人物比肩。而进行楚辞研究的几位兼综者,则都是隐性的——“兼综”是我们现在由实证分析得出的。他们楚辞研究的思想方法值得认真总结,不过在清代影响确实有限。
  若探究以上缺憾产生之原由,大致可归结为一句话:学派意识过强!无论是古文派还是今文派,也无论是汉派还是宋派,其学者都是以该派治学之思想、路径、方法去研究楚辞,这当然值得高度肯定。但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固守学派苑囿,完全不吸取别派之优长,甚至連考虑都没有。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学术视野,束缚了前进脚步。因而,整体上虽然取得了空前成就,却始终未能出现一位像东汉郑玄那样融“今、古文”于一炉,阶段性结束经学派别之争的巨擘,也没有胜过王逸《楚辞章句》、朱熹《楚辞集注》、王夫之《楚辞通释》的著作。归结起来也是一句话:创新虽巨,惜无超越!
  注释:
  ① 如汤志均认为:“‘经’的地位动摇了,它不是讲古代历史的唯一‘经典’了,二千年来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经学终结了。”《近代经学与政治》,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50页;也可见刘再华:《近代经学与文学》,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按:笔者对经学本质的看法与他们有所不同,认为只是衰落(现在有再兴之势),而不是终结。此处不作讨论。
  ② 毛庆:《由历史看未来——近三百年楚辞研究史的启示》,《深圳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③ 根据楚辞学史的具体情况,几位明清交际学者,如王夫之、李陈玉、钱澄之等,因坚不与清廷合作,学术上亦不受清廷箝制,故尽管其楚辞著作时间上作于清初,仍将其归于明代。
  ④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三晋出版社2011年版,第184页。
  ⑤ 毛庆:《论朱熹心理领悟学习研究方法及其特色》,《江汉论坛》2012年第9期。
  ⑥ 吴世尚:《楚辞疏》,尚友堂刊本,清雍正五年(1727)。
  作者简介:毛庆,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7;四川师范大学、成都文理学院教授,四川成都,610101。
  (责任编辑 刘保昌)
其他文献
摘要:企业伦理已经不仅仅是道德上的问题,当一个企业的道德水平受到社会质疑的时候,很难走向成功,所以,从高层领导到中层管理者甚至于员工在道德层面都经历着来自社会的重重考验,只有切实地让每位组织成员感知并认同正确的伦理主张,才能逐步与多种利益相关者实现行动匹配和利益共赢。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要建立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必须在企业人员招聘时考察应聘者的社会责任心。在组织管理乃至社会管理中,“遵纪守法”的
期刊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赴英国留学。由于很难适应英国文化,很多在英中国留学生更容易和来自本国的学生建立“小圈子”、保持紧密频繁的联系,这样的关系被称作社会网络中的“强连接”。调查发现,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强连接”的社会网络会给他们带来情感支持、生活帮助、扩充长久人际资源以及维护文化身份等有利影响;同时,“强连接”也会产生负面效果:大多数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会面临一些诸如语言障碍、适应困
期刊
摘要:在社会病理学视阈中,权力腐败是一种“生理疾病”,是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的病态症候。辩证地看,虽然权力腐败是一种病态症候,但是它对于政治安全治理既具有警示意义也具有纠治意义。反对权力腐败是从否定意义上对既有的病理社会和政治的纠治,其结果必然会对中国未来政治安全和稳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明确区分并合理界定权力腐败的警示意义与纠治意义及其限度,既积极预防权力腐败,又正视权力腐敗存在的客
期刊
摘要:企业员工创新行为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它包含了创新构想的产生、创新想法的推动和实施等过程;而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不仅受到诸如个体知识、智力、人格特征等个体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了诸如组织氛围、组织支持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相比普通员工而言,知识型员工对影响要素的敏感性更高。从人与环境匹配的行为视角研究发现,员工自我认知与工作压力之间存在显著负向关系,工作压力在自我认知系统的调节下与创新行为呈现显著的
期刊
本刊历来致力于刊发历史学科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众所周知,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杜文玉教授长期从事隋唐五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该领域建树卓越,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在隋唐五代史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为本刊的老作者,他也一直非常关心本刊的发展。由于长期的学术合作关系,我们“名家访谈”这个栏目,承蒙杜教授厚爱,在百忙之中拨冗接受了本刊记者的学术专访。在这里,我们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谢
期刊
摘要:在“救国”思潮引领下,清末以异域政治改革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对西方建国理念以及建构过程进行介绍,目的在于借鉴与学习,但囿于时代及作者个人学养等因素,并未意识到社会变迁背后的理念支撑。   关键词:清末新小说;异域改革;民族国家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早期‘革命文学’话语的兴起”(项目编号:SZ18107);唐山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清末民初小说中的异域叙事研究”(项
期刊
摘要:广东清远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单元进行村民自治试点具有探索性,但是此项改革不仅自身存在组织、制度、财政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困难,也与当前农村集体经济产权改革、农村社会日益开放和流动、农村治理单元的扩大化以及基层治理的精简与效能的发展方向相违背。尽管充实村落及小组自治、加强村民小组和自然村的组织建设大有裨益,但是村民小组或自然村的自治发展应以建设和发展村民理事会之类的社会组织为基点实行社会自治,
期刊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越来越难以把控的時代。经济增长疲乏、金融市场动荡、主权债务危机、负利率的无奈、恐怖主义威胁、环境危机和气候危机,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的“新常态”,世界资本主义的未来不再是一个确定无疑的、没有争议的问题。今天的人类必须严肃面对一个问题:智能机器人可以替代人类的生产功能,但是它能不能替代人类的消费功能?一个越来越现实的困惑是:一旦人类步入
期刊
摘要:阐释是指对对象的理解与解读,目的是获得意义。意义是家族相似性的存在,是一个相近似的集合,具有相对性。文本意义包括基础意义和延伸意义,二者构成了文本的意义场域。过度阐释与强制阐释均属于误读,二者均为主体性泛滥的结果,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前见是人类认知的必要前提,可分为经验与理论。理论具有自足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场外征用并非强制阐释的充要条件,亦非强制阐释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阐释;过
期刊
摘要: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改革是突破增长瓶颈的正确路径,这迫切需要学界研究其经济增长的动态机制和时间框架,以坚定人们因增长效应的长期性而易动摇的改革信心,并能使政府根据结果预测及时调整改革政策。本文旨在初步建立一个可以动态分析和预测中国供给侧结构改革增长效应的DSGE模型(包括家庭、企业、R&D、政策和贸易模型),根据改革引起的市场竞争性、产业转换成本、税负、R&D支持、劳动力技能升级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