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拿来主义”的利与弊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engl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学校教学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的教学手段被引入了语文教学的课堂,音乐、绘画、书法、雕塑、影视、多媒体课件等等不一而足。语文教学一改过去一只粉笔、一本书外加老师一张嘴的传统模式,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语文教师以开放的胸襟奉行“拿来主义”的同时,是否考虑过这样做的利与弊?笔者想就此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首先,“拿来主义”有其有利的一面:
  第一、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体现着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正如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教师都充当着课堂上的“主角”。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新课程实施视野中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或其他手段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是单纯的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而语文教学主动引进其他艺术手段,通过动画、图形、影象、声音等多种信息媒体为教学服务,使教学方式生动活泼,必然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之产生学习、探究的动力,从而发挥学习主体的最大效应,使学习成为乐趣。
  第二、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使传统教学无法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得以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强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文学作品中有些描写是超出学生生活经验范围的,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同学们常常会感到困难。比如什么叫“缠绵悱恻”、“尽态极妍”;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的皂荚树、桑葚、何首乌、木莲等植物以及叫天子、油蛉、斑蝥等小动物更是学生们闻所未闻的;《黄河颂》中的“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雄伟、壮美的画面也是学生难以想象的。若能调动多种手段让学生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来感知“缠绵悱恻”、以欣赏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来领会“尽态极妍”、播放动植物的画面和有关黄河的专题片以增强感性认识,形式多样,图、文、声并茂,定能使学生聚精会神、用心观察和品味,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镜头,达到仿佛身临其境、神会其中的状态,在对词语、课文加深理解的同时也会在记忆深处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能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有效地烘托气氛,以情绪感染的方式,引学生进入规定情景,提高教学效率,并使教学更富个性化。在信息社会,信息量巨大,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获得大量的信息与知识,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拿来主义”以多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渠道,这里以计算机课件为例,它能存储大量的信息资料,这些信息被放置在几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模块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调用,机动灵活,轻松省时,使课堂密度加大,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同时传播大量信息,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课件的设计、选材、使用以及图片、动画、文字、影片等多种形式组合,都极富个性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彰显着教师的个性魅力,使课堂气氛由单调呆板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眼中看到的是精美的画面,耳朵听到的是优美的旋律,内心体验着充沛的情感、感受到强烈的震撼,使他们不知不觉中消除了与作品之间的隔膜感,自然而然“入文”,驰骋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达成共识,由抵触学习到主动学习,因此收到了异乎寻常的教学效果。这也是许多“优质课”、“参赛课”取胜的法宝。
  当然,勿庸讳言,“拿来主义”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着一些弊病,有些甚至走入误区。
  第一、为“拿来而拿来”,动机不纯地滥用,只顾调动学生兴趣,不顾课堂教学目的。客观地讲,许多教师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加之手头资料所限、计算机专业知识缺乏,除非参加讲课比赛,自己动手设计课件、引进并合理组合多种艺术手段的情况并不多。更多的是使用现成的东西,如计算机公司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发的软件、磁带或光碟、影视剧录像等等,且不说光碟、影视剧录像剪辑困难,就拿教学软件来讲,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此类软件基本以课本为蓝本,与电子课本没有本质区别。大都以学生课堂所要学的教学内容为主,以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为目标,制作上费时、耗力且不说,从已开发出的软件质量上看,由于计算机编程人员对学科缺少了解,脚本又不容易说清楚,有些语文教师虽然有教学经验但不大明白计算机能做什么,所以软件脚本就不会比传统教学有很大突破。即使不存在上述障碍,由于新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些教师囿于传统习惯与观念的影响,对课件的认识还不深,因此,课件制作常常是旧瓶装新酒,仅停留在教案 板书 资料的层次上,缺乏针对性,缺少说服力,课件在质量上也很难有所突破。这种课表面上热热闹闹,教师省力,学生目不暇接、兴趣倍增,但课后得到些什么却被人忽略,实际效果不佳。课堂上师生都像患了“失语症”,被剥夺了话语权利。的确,面对这样一个涵盖了教案、板书、教材的“全能”课件,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于是有人戏称:学生在课件中漫游,教师成了操作员,只有电脑忙忙碌碌,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这样的课堂与传统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还不如传统教学。这就必然导致课堂教学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拿来”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任课教师一定要搞清楚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切不可本末倒置。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把参赛作课当“作秀”,以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装点课堂,显示自己教学技能的高超,这都是不可取的。
  第二、图、文、声并茂也可能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忽略体味语言本身的美感,产生思维惰性。且信息量过大也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当学生被色彩缤纷的画面所吸引时,当学生专注于形象的动画时,他们很可能忘了学习的真正重点,忽略了涵泳品味,感悟语言、体察语情。就如同郑人只注意了华贵的匣子,而忘了宝贵的珍珠。
  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课本中的文学内容占70%,语文课的主要活动——阅读、欣赏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真正的作品总是具有极大的混沌性、模糊性,包含多重的(甚至是开掘不尽的)意义,有的“意义”甚至是可以意会不能言传、无法明晰化的,作品的价值是要在读者的创造性的阅读中去实现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就是说,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甚至是无穷尽)的,而且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而文学的魅力恰恰也正在于此,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常读常新,并且给阅读者带来真正的创造性发现的喜悦。无论是《红楼梦》中宝钗、黛玉的美女形象还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绝世武功,一旦展示出具体画面,常会给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形成思维定势,限制了学生的解读与想象的空间,剥夺了学生阅读的乐趣,势必会造成思维懒惰,影响其创造性思维与艺术想象能力的发展。有人甚至把多媒体课件比作语文老师“嚼过的馍”,认为它是一种现代化手段的“灌输”和“填鸭”。上《紫藤萝瀑布》,找来紫藤萝的图片;上《岳阳楼记》,找几幅古人今人的画……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就有可能弱化。
  此外课堂信息密度大是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但如果密度过大,或教师没有处理好教学节奏,学生感知的是不断变化的内容,根本来不及吸收,更不用说“消化”了。因而容易由“消化不良”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
  综上所述,教师应对语文教学中“拿来主义”的利与弊有清醒的认识,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曾谈到:“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任何艺术成果和现代教育技术要想被语文课堂教学所接受,也必须经过这样一个“为我所用”的占有、挑选的过程。事实已经证明它们都无法不经实践的检验、辨别与改进,拿来就用。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不等于教学最优化,教学最优化的决定因素不在于使用哪种媒体和手段,而在于教师所持的教育观念。“如果在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时,依然以落后的教学理论作指导,采用落后的教学方法,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那么就从原来的教师的人灌变成电灌或人机共灌。”(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作为教师必须首先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研究,依托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明确语文教改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有选择地吸收、融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使传统手段与现代化手段及其他艺术互为补充、优化组合,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口,从而实现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突破。
  理性地讲,任何手段的运用,不论其功能多强大,只是为语文教改提供了一种可能,但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包揽一切,喧宾夺主。对它过分的依赖,反而会失去人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课堂上各自的角色定位,学生的主体、教师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优秀教师理应“善假于物”,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征,选择最需要、最适合的方法和手段,或创设情境,或学法指导,或学习点拨,或人机交互……“拿来”与“引进”不再是在课堂上到处开花,面面俱到,而是课堂上的一个或几个兴奋点,兴奋学生的思维,兴奋教师的教学,使平淡处生奇,使无疑处生疑。“拿来”的内容也不再停留在课文的阐释、资料的展示、方法的罗列等低级阶段,而是提供了一个可供多方解读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跃的,更是有目的的。如此,“拿来”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才能充分显现,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才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神奇力量去构造气韵流转的人文环境,使学生透过科学的眼睛去体验、去感悟,体验生命的情意,感悟生活的多姿……以有限的信息唤起学生无限的求索与创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单位: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目的对综合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7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其中对照
一、为什么要思考建筑美学?(一)建筑应当回归到艺术众所周之,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文化的体现。如果翻开一部世界艺术史,首先从建筑开始写作。而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所有中
南宋淳熙元宝小平铅钱王玉近日,在杭州附近的肖山发现一枚铅质篆书淳熙元宝小平钱(如图)。当时被误作铜钱,*剔除表面锈迹,即显真容。此钱径23、穿孔7、厚1毫米,重5.1克,形制规范,孔方周圆,钱文
<正> 1998年3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行德国考古学研究院授予乌恩先生通讯院士颁发证书仪式。出席仪式的有德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郭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局长裴长洪,科研局副局长蔡文兰,曾荣获此项殊荣的王仲殊、安志敏、张长寿和考古所领导任式楠、张显清、张国宝、刘庆柱及各部门负责人约30余人。
“你爸又犯神经病了。”暑假刚一回家,就听我妈嚷嚷。  原来,自从我爸迷上中央电视台“鉴宝”类的节目后,就开始琢磨起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家里翻了一个底朝天。为了避免我妈唠叨,他甚至哄她去娘家住了几天,美其名曰“休假”。  “寻宝呢,不是为了寻到什么,关键是过程,想加入吗?”一进屋,爸满怀期待地看着我。说实在的,妈在气头上,我若和爸联合起来非把妈气坏不可,但谁让我的确对寻宝有兴趣呢,想想家里一堆破铜烂铁
在金窑转了半天,没获得一点关于肖梅亲生父母的消息。肖梅的眼病一天比一天严重。现在,她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在失明前见见亲生父母。我住在与金窑相邻的紫窑,班主任让我先去打听一下。  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麟儿,去哪了?”父亲问我。我便把事情说了。姐姐突然停下手中的活看着我,娘也从床上坐了起来,父亲点着烟,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我纳闷,“爹?”稍歇,父亲才说:“麟儿,你就不要管了。”“为啥?肖梅是我同桌!”可父
三年前,我家搬到了乡下。  搬家的时候是夏天,搬入新家的第一天,爸爸怎么也睡不着,对妈妈说:“院子里如果有一条狗就安全多了,再说儿子那么喜欢狗。”  妈妈是个急性子,第二天,我们一家来到了她的同学邹伯伯家里。  邹伯伯把我们领进了一间杂物间,在阴暗的角落里躺着一条母狗,身边是一堆胖胖的正在睡觉的小毛球。  我蹲下身,用食指碰了碰小毛球,小东西发出“吱吱吱”的声音。  “怎么像老鼠一样?”我好奇地问
是中学生语文课的参考读物,也可作语文教师的参考书。中学语文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不论他日后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这种能力都是十分重要十分有用的。而
1996年9月至1998年4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的绍兴印山大墓,曾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但墓主为何人?始终扑朔迷离。据墓内残存随葬品等分析,该墓当属春秋末期,浩大的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脍炙人口的《竹枝词》,作者是中唐的杰出诗人刘禹锡。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