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中的“旧”书堆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onv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遭外在的这个世界天天“刷新”得让人有点不知所措。泥石流般的万千资讯以病毒般的速度传播,移动电话即时qq似乎还不够快,微博、微信、微群这些新的功能飞快地刷新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啃噬着本应属于晨昏雨雪、四季相思、悠闲寂寞、读书云游的时间,人人患了强迫症似的时刻刷着手机。这个世界有点上“火”,有药可解吗?
  在这一整个中国都有点“上火”的盛夏,静夜借一朵不明不暗的小小台灯之光焰,慢慢读这样一本开本盈掌、文字雅致的写“旧书”的新书《旧书陈香》(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真如“天生白虎汤”,正好用来下下浮躁的“心火”,让自己和世界面对面,谈一谈,想一想,新思旧绪,纷至沓来。
  爱旧书,似乎已成一“癖”,眼看值得珍藏的旧书越来越少,爱旧书的人也越来越稀,爱谈旧书的人也往往被看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有点不合这个日新月异的新世界。单看这些写“旧书”的书的出版情况,也能看出它们目前的处境一二。从不“单刀赴会”,基本都以“组团”的形式以丛书的规模出版,印数越来越少,装帧越来越精致,定价也越来越高,由面向大众的广谱“营养素”,渐渐变成小众读者把玩的“艺术品”,旧书似乎真成了一点旧时朦胧月色,照耀着一条通幽曲径,蜿蜒曲折守护着一个小小秘密花园。徐雁教授在文中曾言“我尝要求门下女弟子‘满怀古典的情志,行走在时尚的都市’”(《借卞之琳〈音尘集〉说话》),这古典与现代的对照与寄望,其实也是这“文化保守主义”者寄予新时代的心愿与宿梦。
  古人曾言,人而无癖,不足以交。如果都是人人都想当“钱串子”,心心念念着“官位子”,那么这个世界该有多么乏味、多么荒芜。一点小癖好,一点小兴趣,也许是一本小小的非官方的小杂志,也许一个小小的梦想“寻找生活中最可贵的诗意”,因为有一种大大的坚持,始终不为时代的洪流所裹挟,静静的种植一小片属于自己的香草,辛勤耕种,将这香气脉脉的花朵呈现给大家,这是徐雁的《旧书陈香》中最感动我的地方,也是最值得敬佩的地方。
  就如他笔下的“小杂志”,令人亲近又有品有骨。“雁斋主人不时会接到邮差送来的此类小杂志,送到先浏览,然后搁置床头,以待心境佳时或者糟时再看。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登堂入室,也真就成了密友,常常是可以联着床说说夜话的。(《秋游文坛〈芳草地〉》)”,亲近似密友,又铮铮然有傲气,“中国特色小杂志”,千万不要为了谋求虚妄的“长治久安”而被“招安”。当杂志被“体制化”之日,有可能就是“小特色”丧失的开始。“‘中国特色小杂志’的广阔天地,就是边缘化的那点荒郊野地,它的使用面积不过是‘一亩三分’。这也是他的人文宿命。” 《秋游文坛〈芳草地〉》)。有所坚持,有所放弃,这种品格与旧书相仿。
  所谓“小杂志”完全不是开本上的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文艺精神领域的标识。上个世纪前叶的欧美国家的很多“小”杂志,往往是关注文艺新人新作的、可以不发稿费的一种杂志,编者和投稿者都没有求利的动机,双方都不在乎杂志的“发行量”,可以说是毫无“市场观念”,只重在彼此间思想的传播和观点的交流,因此,编者、作者也就没有功利性;在思想主旨上应偏向激进,偏向于时代精神的表现。“另外,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它们的存在,往往也是短命的”。在民国时期,很多“同人杂志”也有这样的味道,很多小杂志是新诗的摇篮,是共同志趣的交汇处,很多近现代文化名人的文学生涯、文化脚步,都是从“同人杂志”起步。现在坊间的一些“同人志”也有类似无功利色彩的“同声以求”的味道。“历来作者没有知名不知名之分,只有文品高文品低之别;文章没有必用与必不用的之别,只有文笔好坏之分,至于所品评的书籍,更可超越‘书号‘有无的藩篱,而只从其内容的知识质地上着眼”。文章千古事,这是现在的“小杂志”的宣言与品格,也更应该多关注新人新作。而徐雁先生本人更是这些“小杂志”的积极倡导者与几本小杂志的“编者”。尽管有着“主编”、“执行主编”之类的“头衔”,其实完全是一种岗位、一种职责,绝对是文坛的“志愿者”,知识传播领域的“义工”。
  若只为钱,只为更高的职位,只为更多的眼球关注,这样的事情,费时费力不讨好,绝对不值得做的,而正因为有了这些对“旧书”的癖好,作者兴味盎然,欣欣然做了若干小杂志,也有了这些有趣的文字。对于“旧书”的爱好,不只限于纸张墨迹之中,人气集聚的天涯论坛中的热门版块“闲闲书话”,中文古旧书交易平台“孔夫子旧书网”中都或活跃或“潜水”了大量爱惜旧书的人群,无论有纸与否,种种民间文化的轨迹,始终为“旧书文化”集聚了可能的生存空间和生命价值。旧书不只是一点朦胧月色,也似一点文明的火种,一种历史的印迹,一种难以回避的文化责任。
  书中一篇《一个文学社会学意义上的“方鸿渐”》很有意思,借由钱锺书先生的学人小说《围城》入手,为什么当时流行留学欧美的时尚“留学潮”?是什么人钞了敦煌卷子,访了《永乐大典》,找了太平天国文献,学了蒙古文、西藏文或者梵文?方鸿渐为什么会选择假文凭,当时英、法、德的学制是什么样的?有理有据地考证起来,更电邮了北京大学著名学者白化文教授来考证《围城》中的“原型”,“将年来读书偶得”,用文献学的方法排比资料,试图从中探索这些人物与锺书先生之间的人物联系,用学术的方法来考证名著中的人物,很有趣味,也更能对那个时代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对方鸿渐这个特定时代中的文化形象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不是一个怀才不遇的才子,更不是通古博今的智士”,作为一个眼高手低,不学无术的“游洋生”,他是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诞生的一个怪胎,一个令人沉思发人深省的文学形象。对于留学风潮又起的当代,不无警醒。
  著名学者唐君毅曾说,“书籍虽是后于人类文化而有,然而都是人类文化之镜子。人必须要从此镜子中,才能了解整个人类文化之大体,而自自然世界走入人文之世界。”从这一点上来看,旧书所承载的不只是一点“陈香”,而是文化的肉中“骨”,骨中“髓”了。
  “旧”书中自有“新”世界,“新世界”中仍有几摞“旧书堆”,旧得有品,旧得有格。”读些旧书,或能借得一双慧眼,把这纷扰的“新世界”,尽量地看得明白、清楚和真切一些?因为对于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性的人而言,“吃一堑”所长未必仅是“一智”,他或许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后达到融会贯通得人生境界。至于温故而知新,推陈而出新,除旧而布新,在受教求知的基础上,有所创意,创造和创新,这或许更是闭门读旧书、开卷觅新知的又一重好处了。
  《旧书陈香》之前,徐雁先生还有一部《纸老,书不黄》(深圳海天出版社2013年版),两书正是笔名为“秋禾”的他的读书随笔集的“姐妹篇”。同是谈旧书,纸虽老,书虽旧,仍传递书香、传达一种文化选择、体现一种文化精神。这里借用他在前书自序《闭门读旧书,开卷觅新知》中所言,寄望昌明的科技不仅仅带给我们这个时代便利、快捷、高速发展,也带来对慢的、旧的、传统的、趣味的一点敬意与感激,向知识、理性、放弃与坚持致敬。
其他文献
李稻葵教授的《逼出来的大国崛起:我们面对金融危机的选择》一书,以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为背景,首先系统阐述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美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全书以3/4篇幅探讨了中国在国际国内事务上的战略措施:从美国救市的措施到2009年达沃斯年会对中国的批评,从外部经济放缓到2008年奥运会中足球等体育软肋看中国管理体制问题,从金融危机下人民币升值到中国汽车企业
《史记》作为二十五史之首,又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之作,在文、史两个领域都备受推崇。但由于卷帙浩繁、观览难周,为了便于读者的阅读,出现了各种选本。清康熙年间姚苎田本着“掇其菁华而略其敷衍”的原则,从《史记》中拣择出五分之一的篇幅内容,成为《史记菁华录》一书。  《史记菁华录》的编选有三个目的,一是为了凸显《史记》之“天工人巧”与司马迁及之“精神眉宇”,姚氏《史记菁华录题辞》云:“顾其伙颐奥衍,既不能束之
董乃斌教授《李商隐的心灵世界》(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版)虽是20年前专著的增订,今天读来,除了厚重感之外,仍有历久弥新之感。  一  如何利用人类科学与认知水平,去探索作家心灵世界,走进作家的内宇宙?方法应该是多样的,重要的问题是在于它的有效、准确。董乃斌对此作了细密、周详的考察和探索,构建了诸多的十分有效、十分准确的通往途径。  (一)从创作动力探索心灵世界,走进内宇宙  “诗
这里说的“引文”,是指引自其他报刊书籍的语句。引文无误,才能撑起主题内容,增添文章色彩,增强论辩力量;反之误用,就会曲解原意,甚至错上加错。因此,引文须认真辨析。  “游泳应该突出鼻子”出自何处  2005年,满妹出版了《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书中有段话(《羊城晚报》2006年1月9日选载):  1966年初夏,父亲以前的一个秘书告诉他,《北京日报》上一篇社论的题目是《游泳也要突出政治
“十九年来,哈利的伤疤再也没有疼过,一切都很好。”  2007年1月11日晚上,当J·K·罗琳在爱丁堡巴莫落酒店552房间里,写下小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最后一行字后,嚎啕大哭。她从冰柜里拿出一小瓶香槟,一饮而尽。17年的《哈利·波特》写作旅程,告一段落。  这部给全世界数亿儿童和成人带来无穷幻想、想象和欢乐的系列儿童文学作品,就诞生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伴随着苦难和忧愁而生。  哈利·波特的
4年前,我完成了对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KadJaspers,亦译为卡尔·雅斯贝尔斯、卡尔·雅斯培等)生存美学的研究,借着他所提供的“轴心时代”这一观照世界哲学史的智慧,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轴心”人物——孔子。我在研索原典——主要是《论语》——的同时,也翻读时人的相关著述。在这类著述中,李零先生推出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及其续篇《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仔细品读之后
文学是一种女性气质的人类精神活动,只在乎呈现而不在乎解释说明。女性作家领唱的小叙事就像过去女性做的针线活,一丝一毫拼出生活较全面的图景。  我初入“圈”时,满怀期望,觉得当一文学评论家挺痛快的,把爱读小说的闲情和爱议论的那点小思想、小才华算是水乳交融了。可真入了“圈”,那点原始的阅读乐趣、完全自由的阅读选择权被渐次剥夺,何况——至少有两个何况——其一是当代小说在我关注的2000年以后感觉越来越没大
八十五岁的我,从《六一诗话》到民国时期种种同类的书,大概都翻阅过;今人“诗法”之类,也大抵涉猎过。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俞陛云的《诗境浅说》,一新耳目的要数少年时读的《饮冰室诗话》,而常置座右、经常过眼的,则是《石遗室诗话》和《兼于阁诗话》。现在忽得徐晋如博士的《大学诗词写作教程》,捧读一过,竟如梁启超说晚清一般维新志士初读龚自珍文,“若受电然”。这才是中国现代化新时期的说诗论词之作,一股清新的气息
最近看了青年学者肖知兴的《中国人为什么创新不起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题材虽不新颖,但在《序言》中,用作者的话来说,该书“角度独特”,侧重的是创新的“人文、历史和思想的内涵”,“这是一个很少有人触及的角度”。其实,《中国人为什么创新不起来》要谈的不仅是创新问题,而且还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行政治体制进行反思、重构。实际上,“文化”与“体制”是该书的核心词汇,但作者并未言明。本文结合
《在民国》,孙郁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28.00元。    关于民国文人的气质、性情以及由此衍生的故事,是一个很旧但是有滋有味的话题。旧人、旧闻、旧时代,保守分子与激进者并存,狂士与酸儒共处,迷惘者与殉道者同行。在那样一个充满复杂性的过渡时代,他们按照各自的方式安排着自己的灵魂生活。孙郁在《在民国》(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一书,将民国与六朝、唐宋相提并论,这些时代因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