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而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语言精练、和谐、富有节奏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能力,更要带领学生凭借诗文,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
一、美读成诵,读出诗韵
古诗是汉语言文化长河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因为它短小工整、朗朗上口的特点,学生易读易记。教学一首古诗,可以从诗题入手,走近诗歌,进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诗文的兴趣。如宋代程颢的《春日偶成》,题目浅显易懂,一目了然,即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偶然写成的一首诗。那诗歌到底写的什么内容呢?这一问无疑使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充满了期待,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进行诗歌的朗读。而诗歌的朗读,大部分学生课前都能正确、流利甚至背诵出来。但对于诗歌的韵律美,却没有去细细地欣赏。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先进行范读,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再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
古诗的韵律美体现在它的字音字调上,字音有平仄之美,字调有抑扬顿挫之美。一、二声是平声,平声要读得长一点,三、四声是仄声,仄声相对而言短一点,一读就收。在诗歌里面平长仄短,读的时候可以两个字两个字地读,如:“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声音的停连、长短、快慢以及高低,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诵读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学生由正确读到流利读,再到美读,拾级而上,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忘我的投入,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动作优雅……完全沉浸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之中。学生熟读成诵,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还可以为他们品味诗歌语言做好铺垫,反复诵读,由读悟情,从而深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品词析句,理解诗意
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由此看来,读懂词句是深入学习的基础,理解诗意是教学古诗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对词语句子的品读探究,理解词语的含义,再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只有当词语融入句子,才会赋予词语特定的意义。最后将诗句的意思联系起来加以整合,诗意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全诗平易自然,通过重点词语“蓬头、侧坐、草映身、遥招手”,刻画出了一个专心致志学钓鱼的乡村儿童形象。“蓬头”是说小孩头发乱蓬蓬的,写出了小孩子不加粉饰的可爱模样,也可以感受到小儿意欲钓鱼的急切心理。“侧坐”意为随意坐,即使是野草丛生之处也毫不在意。“草映身”在我们眼前浮现出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垂钓身姿。有人问路,小孩不作答,却急着“遥招手”,其中原因是害怕惊动快要上钩的鱼儿,所以只能招手让路人走近一点。至此,小儿天真专注的神态活脱脱地展露无遗,也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展开想象,走进诗境
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概括,意境深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的这一文化性特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引领学生借助词句捕捉画面的想象空间。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语言的训练,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机会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诗文描述的画面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的意境美如何体会,教师可以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氛围,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诱发学生主动学习,将自己的体悟与诗文进行对照,产生丰富的感受,从而使诗歌那份意蕴或深或浅地触动学生的心弦,唤醒学生潜藏内心的阅读期待。如古诗《咏柳》,诗人贺知章虽然不是画家,却向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对古诗的美景欣赏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轻轻闭上你们的眼睛,想象你们正迎着和煦的春风,来到了碧波荡漾的小河边,迎面而来的是一片让人心旷神怡的绿色。瞧,眼前的柳树真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好,请大家把双眼缓缓睁开,谁来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一个个争先恐后,忘我地讲述自己眼前出现的那一幕幕美景: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清清的小河边,岸边柳树那刚刚长出的嫩芽宛如一颗颗小巧玲珑的玉石,青翠欲滴。那长长的枝叶优雅地垂下来,犹如飘飘欲仙的美女甩着瀑布般的长发,在风中翩翩起舞……入境的情感,是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抵达诗人内心的一种呈现,由此,诗的意境了然于心。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当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诗的意境时,学生也就渐渐走进了作者的情感深处,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自然也就悟出了诗歌的主旨。
综上所述,古诗教学应采用适合学生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古诗的课堂,真正体验古诗这一文化瑰宝所绽放出的奇特光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城南小学)
一、美读成诵,读出诗韵
古诗是汉语言文化长河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因为它短小工整、朗朗上口的特点,学生易读易记。教学一首古诗,可以从诗题入手,走近诗歌,进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诗文的兴趣。如宋代程颢的《春日偶成》,题目浅显易懂,一目了然,即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偶然写成的一首诗。那诗歌到底写的什么内容呢?这一问无疑使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充满了期待,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进行诗歌的朗读。而诗歌的朗读,大部分学生课前都能正确、流利甚至背诵出来。但对于诗歌的韵律美,却没有去细细地欣赏。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先进行范读,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再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
古诗的韵律美体现在它的字音字调上,字音有平仄之美,字调有抑扬顿挫之美。一、二声是平声,平声要读得长一点,三、四声是仄声,仄声相对而言短一点,一读就收。在诗歌里面平长仄短,读的时候可以两个字两个字地读,如:“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声音的停连、长短、快慢以及高低,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诵读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学生由正确读到流利读,再到美读,拾级而上,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忘我的投入,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动作优雅……完全沉浸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之中。学生熟读成诵,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还可以为他们品味诗歌语言做好铺垫,反复诵读,由读悟情,从而深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品词析句,理解诗意
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由此看来,读懂词句是深入学习的基础,理解诗意是教学古诗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对词语句子的品读探究,理解词语的含义,再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只有当词语融入句子,才会赋予词语特定的意义。最后将诗句的意思联系起来加以整合,诗意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全诗平易自然,通过重点词语“蓬头、侧坐、草映身、遥招手”,刻画出了一个专心致志学钓鱼的乡村儿童形象。“蓬头”是说小孩头发乱蓬蓬的,写出了小孩子不加粉饰的可爱模样,也可以感受到小儿意欲钓鱼的急切心理。“侧坐”意为随意坐,即使是野草丛生之处也毫不在意。“草映身”在我们眼前浮现出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垂钓身姿。有人问路,小孩不作答,却急着“遥招手”,其中原因是害怕惊动快要上钩的鱼儿,所以只能招手让路人走近一点。至此,小儿天真专注的神态活脱脱地展露无遗,也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展开想象,走进诗境
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概括,意境深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的这一文化性特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引领学生借助词句捕捉画面的想象空间。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语言的训练,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机会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诗文描述的画面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的意境美如何体会,教师可以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氛围,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诱发学生主动学习,将自己的体悟与诗文进行对照,产生丰富的感受,从而使诗歌那份意蕴或深或浅地触动学生的心弦,唤醒学生潜藏内心的阅读期待。如古诗《咏柳》,诗人贺知章虽然不是画家,却向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对古诗的美景欣赏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轻轻闭上你们的眼睛,想象你们正迎着和煦的春风,来到了碧波荡漾的小河边,迎面而来的是一片让人心旷神怡的绿色。瞧,眼前的柳树真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好,请大家把双眼缓缓睁开,谁来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一个个争先恐后,忘我地讲述自己眼前出现的那一幕幕美景: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清清的小河边,岸边柳树那刚刚长出的嫩芽宛如一颗颗小巧玲珑的玉石,青翠欲滴。那长长的枝叶优雅地垂下来,犹如飘飘欲仙的美女甩着瀑布般的长发,在风中翩翩起舞……入境的情感,是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抵达诗人内心的一种呈现,由此,诗的意境了然于心。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当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诗的意境时,学生也就渐渐走进了作者的情感深处,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自然也就悟出了诗歌的主旨。
综上所述,古诗教学应采用适合学生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古诗的课堂,真正体验古诗这一文化瑰宝所绽放出的奇特光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城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