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的书法追求

来源 :中国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dl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躁的社会环境,任何活动都以理智失控或发展畸形为特征。这种特征下的是非、标准均具有局限性,甚至具有误导性,比如一场轰轰烈烈的活动过去之后,可能给历史留下无限的遗憾与思考。在这种浮躁的环境下,一不小心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书法名家』,这大概是在新的条件下,『虚高』在书法艺术活动中的反映。历史会怎么看待这些『书法名家』不得而知,因为如此浩大的『名家』队伍,历史上找不到参照系数。
  陈杰没有『一不小心』,所以他是一名非著名书法家。他习书从『笨重』的唐楷入手,并且楷书写得有了一定面貌,尤其对于楷书的理解,远离了实用,紧靠着艺术规律之谱。这对于一个真正的书家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在一些全国性书法展览中,我看过不少的楷书作品,而点画中蕴含着情感及技法活用的并不多见,陈杰仅此一点便高人一筹。然而也仅此一点,相比那些取得『书法名家』荣耀的人而言,他落后了别人一步。更难能可贵的是,陈杰没有停留于此,他只是把楷书作为书法生涯中的一个基础,继而涉及《张猛龙》、《好大王》等诸多碑帖,行书以『二王』为主,兼习章草,近年又工汉隶、汉简等。他依然耕作于书法的『基础』之田,老老实实地夯实基础。他先后参加过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书法专业学习,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学习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首届书法研究生班学习,目的还是打好基础。
  急功近利成就了大批无视基础的人,使一些路子窄、功底弱,专攻某一书体的人不断捧走大展的奖杯。其实专攻一体并不是什么坏事,我强调的是基础。基础扎实了,专攻一体倒真是书家成功的一个有效方法。急功近利走捷径的人不是这样,他们所谓的创作中,造型和章法等均模仿古人,半年或一年之内专门写那一幅参展的作品,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古气、富贵的姿态。他们为了入展和获奖,不惜集『二王』古字,取『二王』体例,通过电脑制作加工后,经过数十甚至数百遍的临摹,便可以拿去换取奖杯了。果真如此的话,我们今天多一个奖杯,历史上将会多一个笑料。
  陈杰不想过早刻意地形成自己的风格,但他和所有的年轻书家一样,积极参加国家有影响的大展,有时候也为自己特别满意的作品落选而不解,但一番激动之后,又投入到新一轮的扎扎实实的探索与创作之中。他认为,书家的风格是在长期的审美追求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入展的欢喜与落选的彷徨,不管成功与失败,要守住规律,要自然而然,不能施加『化肥』来进行催化。陈杰勤奋,悟性好,我与他谋面,一年总会有那么两三次,每次他都带着精心创作的作品,包括魏碑类、章草类、汉简类、『二王』手札类,每次都有新品相,都比较有想法。他把这些看成做功课,十分用心,十分虔诚,当然也很精彩。在陈杰的各类书体中,不仅体现出功力,而且融入自己的思想。他不拘泥于一碑一帖、一招一式,思路清晰,取法宽泛,处处体现出对自己、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书法艺术是神圣的,进入这个殿堂需要艺术修养和相关的综合素养。那么,连毛笔字都写不好的人混在其中难道不觉得难受吗?一点都不难受!难受的倒是认真维护书法尊严的人。因为现在不像齐宣王的战国时代,南郭先生只有一个,现在的南郭处士不仅数量之多,而且具有相当多的话语权。就艺术水准而言,这其中有个标准问题。齐宣王与齐泯王的标准截然不同。唐太宗提出了书法『尽善尽美』的标准,『善』是什么?是儒家的伦理秩序,是为人的圣贤标准;美是什么?是作品中的艺术因素,包括哲学的对比关系和点画线条的质量。由此可见,『尽善』突出强调实用教化,而『尽美』突出强调艺术的个性与风格,二者之间的矛盾,由于钢笔代替毛笔,电脑代替钢笔,故而发展到二十一世纪更加白热化。古代社会治理离不开毛笔,至少教化离不开,一千多年前提出那样的标准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符合时代的需要。今天则不然,毛笔仅仅是书画艺术的工具,社会的治理与教化基本不依靠毛笔。那么,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书家,其真正的责任是对这个时代的艺术负责,出精品、出创新性作品,以丰富、陶冶这个社会的审美情调,这是软实力的硬标准。陈杰是个坚持艺术标准的书家,『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二王』类行草意境比较到位,在『中和』中夸张个性,在共性美的表现中弃俗求雅,在实用与艺术分离后清醒地站在了艺术这一边。
  书法家之间的竞争,最终是素质修养的竞争。尤其书法水准达到一定高度后,要想前进一分一毫,靠的是思想与感悟,是创造力和想象力。我相信陈杰始终会更多的读书,更多的思考,更大胆的探索,在务实的学风下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其他文献
这是黄惇先生第一次办书法个展,我认为,作为对自己负责、对历史负责的人,绝对不会一直办展览的。因为一直办展览,肯定不会常有使人震撼的作品,只有对自己有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后举办展览,才是很慎重地办展览。我和黄惇兄是莫逆之交。初次相识是在『二届中青展』,我们都是评委。我们二人有很多相近、互补的地方。他喜欢直接表达自己对艺术的态度和看法,甚至有时会有一些比较尖锐的观点,他基本是『形于色』。我曾经看到过他在课
期刊
我是刻印的人,黄惇的印我是很熟悉的。今天谈一点新感觉,就是有些人的印是经不起放大的,但是黄惇的印经得起放大,而且放大了以后比原来的印还要好看。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他的印章里包含的东西很多,放大后,把我们读原作时忽略的或者说本来没有细看到的东西,都彰显出来了,都看出来了。所以这样的印章,不但是内涵深,而且气局也很大。表现在经得起看,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放大的印,就是经得起细细看的印,就是经得起长
期刊
黄惇先生在书法界、篆刻界、学术界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那些学生辈,他们追随老师这么多年,他们也完全懂自己的老师修为究竟到了什么程度?这么一个年龄的人,在全国拥有如此的威望,在各个领域都卓有建树,这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大家一致说黄惇的学问好,今天看了展览以后发现,他的创作也的确非常让人敬佩。我想起了以前听说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往事:有人到谢无量先生家里求字,谢先生说,最近我的字写得不好。大家很惊诧
期刊
我首先用『敬畏』两个字,来表达我对老朋友的感激之情。在展览作品集里,有一处题跋用了白石老人的一个印语『老夫也在皮毛类』(这是石涛的诗句),在题跋中我说自己写的诗是皮毛,自己的作品是皮毛。我刚才讲很敬畏今天来的这些老朋友,因为他们有些方面的成就是我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的,也是我借鉴的来源。例如,我看到曹宝麟考证做得好,我就向他靠近一点,向他学考证;我看见陆家衡的诗很有味道,就想靠拢他一点。我就是这样慢慢
期刊
黄惇先生做学问很执着、认真。我看了他写的《中国古代印论史》《中国印论类编》,这是我见过的最近三十年来在篆刻史论研究方面最重要的著作。黄惇先生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做了非常扎实、细致的基础工作。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成名的书家里,黄惇先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他一方面从事书法、篆刻创作,另一方面也做学术研究,两方面能结合得这么好,这是十分难得的。这次展览也做得很专业,古意与新意相结合。
期刊
黄惇先生所取得的成就可以概括为书法创作、篆刻创作、书法史论研究、篆刻史论研究、高校书法教育五个领域。书法、篆刻的创作通过这次展览完全得到呈现,作品非常精彩。黄老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实践与理论结合并重的研究者和艺术家,是一个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非常成功的典范。他在学书经历回顾里谈到,其书法师帖学的契机实际上是受了米芾『石刻不可学』之论的影响而有所感悟,又因编写《董其昌书论注》而精读古人论笔法,于是开始感
期刊
黄惇先生是理论、创作与教育三位一体,成果卓著,令书坛瞩目。几十年的耕耘,黄惇先生以其睿智的艺术思想,唯美的治学精神,不懈的求索毅力和鲜明的教学理念为当代书坛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积累,一份难能可贵的中国古代艺术理论文献成果。尤其像元明书法史的研究、《中国印论类编》等对近千年来书法史、印论文献作了全面梳理与分类,为推动当代书法、篆刻艺术的创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黄惇先生几十年来漫漫求索,保持着恬
期刊
这个展览的设计非常好。无论是空间,还是平面形式上的设计,包括装裱、镜框等都和谐、精致。作品都是一组或者两组结合,看着非常舒服,感觉形式非常新,内涵非常丰富,方方面面和其他的展览不一样。从创作角度来讲,黄惇先生的信札和小品非常精到,小作品却写出了万千气象。笔墨的虚实,行笔的快慢,包括收放等等都驾驭得非常好,作品很有文化气息,越看越有味道,还会引发思考。他的篆刻作品也非常精到,尤其是篆刻作品放大后与题
期刊
二O一四年十二月七日,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在该校学术会堂举行了揭牌仪式暨『当代书法研究座谈会』。『当代书法研究中心』是由中国书协中直分会和中央财经大学共同建设的研究机构,旨在通过整合资源优势,推动当代书法研究的深入发展,并且为书法在未来的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洪武,中国书协副主席胡抗美,中国书协中直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白煦,中央国家机关书
期刊
时 间: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地 点:南京鼓楼大象美术馆  辛尘,本名胡新群,别署敬舍。一九六〇年九月出生于江苏泰州市。他少年时代受父白汀先生熏染,酷爱艺术,随周志陶先生学习唐楷汉印,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同时,从画家潘觐缋、王凯亮诸画师学习中西绘画。学习艺术并从事艺术创作是辛尘中学时代的梦想。当年,酷爱绘画的他曾经一个月内,利用上厕所的机会(当时他的眼睛已近视,家人要他健康用眼)画完了一本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