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与新意的结合

来源 :中国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e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惇先生做学问很执着、认真。我看了他写的《中国古代印论史》《中国印论类编》,这是我见过的最近三十年来在篆刻史论研究方面最重要的著作。黄惇先生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做了非常扎实、细致的基础工作。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成名的书家里,黄惇先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他一方面从事书法、篆刻创作,另一方面也做学术研究,两方面能结合得这么好,这是十分难得的。这次展览也做得很专业,古意与新意相结合。
其他文献
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自出版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赞誉。其诗文水平、语言风格、学问功底、论点视角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读之使人有如坐春风、拨云见月之感。  幽默而凝炼的语言  幽默自本真。幽默,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启功先生以幽默的语言论述书法、调侃人生,看似浅白的话语,却折射出丰厚的学养。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幽默背后,却是他高尚人格魅力的折射,是经风霜雨雪后的深刻人生的透视。  如在《引言》中,
期刊
套用一个政治术语,我认为黄惇先生在书法界、学术界具备『三个代表』:  一是书法的古意与篆刻的新意完美结合的代表。黄惇先生是一个『顽固』的帖学主义者,向来都批判碑学。在今天,像他这样坚持纯粹帖学观念的书法家极少,他是一个反潮流者。事实证明,他这条路走得是对的。这次展览中,黄惇先生的作品让我非常吃惊,近七十岁的人,还能取得这样的进步是很不容易的,我也从来没看见他这么多洋洋大观的各种书体、形式,这么有创
期刊
黄惇先生的展览在教师节这一天举办,是一个亮点,也非常有意义。黄惇先生在书法教育领域成绩斐然,三十多年来他带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八十年代末,曹宝麟先生曾告诉我说,黄惇对教学很严格的,学生在黄惇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朱关田先生也说,黄惇先生是严师,谁家的孩子要学书法,就交与他教,保证出成果,事实也确实如此。除了教学方面,黄惇不管是书学、印学,还是为人、为学、为艺都是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  首先说为人。黄
期刊
黄惇先生将陶瓷工匠在青花瓷器底部用毛笔蘸了釉彩画的印章,吸收来作为自己制印创新的一种风格,在坚硬的石头上,表现出柔韧的笔意,并加以提炼、雅化,别开生面,这就像文人采风,将山歌渔唱,变为竹枝词、采莲曲,一定会在篆刻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展览中的篆刻作品,也不是单单罗列许多印蜕,那些印蜕都很小,挂起来以后很难仔细观赏,但是黄惇先生把作品放大好几倍,每一方印章加了题记,书法和篆刻结合成了一幅幅精致的小品,
期刊
本次『兰亭论坛』的主题为『王羲之的真相』。王羲之书法艺术以尺牍为主,故此次我演讲的主题为王羲之的尺牍。『王羲之尺牍发问』这个主题,要比『关于王羲之的尺牍』或『围绕王羲之的尺牍』更具问题意识。通过对问题的积极思考,期待能使之前的研究更加深入。  关于王羲之尺牍的研究内容包括:探求未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对已经成为固定看法的结论进行新的讨论;对王羲之来说,书写尺牍意味着什么?具体包括以下三点:1、《丧乱
期刊
刚才徐本一先生说:再过几十年,今天的谁会在书法史上留下痕迹?我想诸位都有被选择在『书法篆刻史』占一个这样、那样位置的可能。当然,被选择是有条件的:一是你的作品能保存下来流传到后世;二是你的作品确有实力、有新意、有个性,更重要的是你的个性和新意对建立某种流派有功劳。以黄惇的篆刻为例,他把篆刻的金石刻画意趣和毛笔书写趣味做了一个非常独到而和谐的融合。这一创新非常不容易,就我所见,他是目前最成功、最成熟
期刊
这是黄惇先生第一次办书法个展,我认为,作为对自己负责、对历史负责的人,绝对不会一直办展览的。因为一直办展览,肯定不会常有使人震撼的作品,只有对自己有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后举办展览,才是很慎重地办展览。我和黄惇兄是莫逆之交。初次相识是在『二届中青展』,我们都是评委。我们二人有很多相近、互补的地方。他喜欢直接表达自己对艺术的态度和看法,甚至有时会有一些比较尖锐的观点,他基本是『形于色』。我曾经看到过他在课
期刊
我是刻印的人,黄惇的印我是很熟悉的。今天谈一点新感觉,就是有些人的印是经不起放大的,但是黄惇的印经得起放大,而且放大了以后比原来的印还要好看。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他的印章里包含的东西很多,放大后,把我们读原作时忽略的或者说本来没有细看到的东西,都彰显出来了,都看出来了。所以这样的印章,不但是内涵深,而且气局也很大。表现在经得起看,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放大的印,就是经得起细细看的印,就是经得起长
期刊
黄惇先生在书法界、篆刻界、学术界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那些学生辈,他们追随老师这么多年,他们也完全懂自己的老师修为究竟到了什么程度?这么一个年龄的人,在全国拥有如此的威望,在各个领域都卓有建树,这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大家一致说黄惇的学问好,今天看了展览以后发现,他的创作也的确非常让人敬佩。我想起了以前听说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往事:有人到谢无量先生家里求字,谢先生说,最近我的字写得不好。大家很惊诧
期刊
我首先用『敬畏』两个字,来表达我对老朋友的感激之情。在展览作品集里,有一处题跋用了白石老人的一个印语『老夫也在皮毛类』(这是石涛的诗句),在题跋中我说自己写的诗是皮毛,自己的作品是皮毛。我刚才讲很敬畏今天来的这些老朋友,因为他们有些方面的成就是我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的,也是我借鉴的来源。例如,我看到曹宝麟考证做得好,我就向他靠近一点,向他学考证;我看见陆家衡的诗很有味道,就想靠拢他一点。我就是这样慢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