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印象主义是在19世纪60到70年代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的,其锋芒是反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沉缅在中世纪骑士文学而陷入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代表画家有莫奈、雷诺阿、毕沙罗、德加、西斯莱、修拉等。
[关键词]印象主义 光线与色彩 真实性 瞬间印象
19世纪是法国科学与唯物主义达到顶峰的时期,这些伟大成就给年轻画家以深刻的影响。当时的光学理论已表明,物象是由外来光与物体反光特性所决定,而物体的形体与色彩是物体反射了光源中某些光的结果。
在光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启发下,印象派画家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根据自己的眼睛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他们认为古典派画家并未真实地反映对象,不是依据眼睛所看见的真实景物进行绘画,而是用“和谐”的观念来修改眼睛所看见的事实,因此这样画出来的画完全是一种理想画,是用理想的线条、色彩、造型创造出的理想的美。其结果并未忠于对象,而成了理念化的改造。
还原自然与事物的本来面目,真实地表现自然则是印象派的目的。印象派画家认为外来光与不同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光特性才是视觉物象的本质。一切都要取决于有什么样的外来光和物体有什么样的反光特性。改变了光源或物体的反光特性,就可使同一物体获得不同的形体与色彩。真实的绘画就应是巧妙地应用颜料的反光特性去如实地再现不同光照下不同物体所反射的光线。新的光学理论在当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拓展了人们对物体的认识,正是这种认识给了印象派新的活力和生机。
此时牛顿已用三棱镜证明,日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单色光是日光的真实基础,这就意味物体反射的实际上是不同比例的单色光。纯色并非如古典大师所说,是不和谐、不真实的,恰恰相反,它们才应是色彩的基础。在莫奈等人眼里,绘画最主要的不是造型,而是光线与色彩。是光线产生了色彩,是色彩产生了素描,产生了明暗与层次。因此画家要客观真实地再现对象,就必须首先正确处理光线与色彩,画家只应用纯色做画,让这些纯色在观众中重新混合成和谐的颜色。为了追求不同的光照于不同的物体反光特性,印象派画家抛弃了古典主义只准在室内绘画的规矩而到室外作画,以便捕捉和描绘转瞬即逝的光线与色彩,画的多是风景画。有时画家为了观察一天中光的变化,甚至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描绘。例如莫奈对同一草垛先后画了十多次,其目的就在于了解不同光线下物象的变化。其一生都坚持印象主义画风。他和雷诺阿、西斯莱等人都曾在巴黎格莱尔画室学习,因不满学院派教学而离开画室到巴比松附近枫丹白露森林区夏利昂比埃尔对景写生。不久又与一群画家到塞纳河畔的阿尔让特伊建立流动画室,观察自然景象的千变万化,捕捉阳光、空气氛围下色调的美。他的风景画突破了传统题材和构图的束缚,完全以对母题的视觉经验的感知为主要出发点。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记录的大多是瞬间印象,为捕捉稍瞬即逝的生活场面和自然景象,故意不求构图的完整性,而追求偶然和率真的效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物象的形较为忽视,而侧重于视觉印象和光色效果,因而轮廓线减弱,外形朦胧和模糊。他们进而排除黑色,运用纯色,追求色调的高明度,又为新印象主义的点彩法铺平了道路。
这样印象派的绘画奠基在客观地描写自然中变化莫测的光线与色彩的效果上了。他们强调光线与色彩的变化,强调及时抓住瞬间的视觉感受。把这点发展到顶峰的则是修拉。他是个崇拜理论和科学的画家。他深信艺术来源于科学认识领域,他钻研了法国化学家谢弗雷尔的《论色彩的法则》一书,吸取了关于色彩对比和颜色、色调并列所产生的混合效果的理论。利用谢弗雷尔的发现,修拉把颜色局限在谢弗雷尔所划定的四种基本色及它们的中间色的范围内。他以白色来调这些颜色,但为了保证不失光彩、色泽与调和,他并不在调色板上调色,而是采用纯色的微细圆点,一点挨一点地排列在画面上,而让视觉来完成色彩的调和。
印象派受科学的唯物主义精神启发,执意要完全正确地反映自然。他们受光学理论的影响,把正确表现光变化中的物体的形体与色彩作为绘画的中心。这种颇具认知心理实验的艺术实践的结果是:用现象的真实取代了本质的真实,用视觉的真实取代了理念的真实,用整体的真实取代了局部的真实。这无疑是一种全新的真实观,一个集中地表现当时科学与哲学先进成果的艺术观,它是属于它生存的那个时代。
印象主义否认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力的作用,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使绘画的语言得到充分发挥,也满足了新兴市民阶层审美的需求,有其革新的一面,但也使绘画的另一些表现手段受到削弱,使社会和历史内容的绘画减少。此外,印象主义忽视物体持久和永恒的形,醉心于色彩和光线,也必然为绘画中的形式主义和抽象主义开导了先河。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3]邵大箴.现代派美术浅议[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82.
[4]约翰·雷华德.印象画派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5]安格尔.安格尔论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印象主义 光线与色彩 真实性 瞬间印象
19世纪是法国科学与唯物主义达到顶峰的时期,这些伟大成就给年轻画家以深刻的影响。当时的光学理论已表明,物象是由外来光与物体反光特性所决定,而物体的形体与色彩是物体反射了光源中某些光的结果。
在光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启发下,印象派画家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根据自己的眼睛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他们认为古典派画家并未真实地反映对象,不是依据眼睛所看见的真实景物进行绘画,而是用“和谐”的观念来修改眼睛所看见的事实,因此这样画出来的画完全是一种理想画,是用理想的线条、色彩、造型创造出的理想的美。其结果并未忠于对象,而成了理念化的改造。
还原自然与事物的本来面目,真实地表现自然则是印象派的目的。印象派画家认为外来光与不同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光特性才是视觉物象的本质。一切都要取决于有什么样的外来光和物体有什么样的反光特性。改变了光源或物体的反光特性,就可使同一物体获得不同的形体与色彩。真实的绘画就应是巧妙地应用颜料的反光特性去如实地再现不同光照下不同物体所反射的光线。新的光学理论在当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拓展了人们对物体的认识,正是这种认识给了印象派新的活力和生机。
此时牛顿已用三棱镜证明,日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单色光是日光的真实基础,这就意味物体反射的实际上是不同比例的单色光。纯色并非如古典大师所说,是不和谐、不真实的,恰恰相反,它们才应是色彩的基础。在莫奈等人眼里,绘画最主要的不是造型,而是光线与色彩。是光线产生了色彩,是色彩产生了素描,产生了明暗与层次。因此画家要客观真实地再现对象,就必须首先正确处理光线与色彩,画家只应用纯色做画,让这些纯色在观众中重新混合成和谐的颜色。为了追求不同的光照于不同的物体反光特性,印象派画家抛弃了古典主义只准在室内绘画的规矩而到室外作画,以便捕捉和描绘转瞬即逝的光线与色彩,画的多是风景画。有时画家为了观察一天中光的变化,甚至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描绘。例如莫奈对同一草垛先后画了十多次,其目的就在于了解不同光线下物象的变化。其一生都坚持印象主义画风。他和雷诺阿、西斯莱等人都曾在巴黎格莱尔画室学习,因不满学院派教学而离开画室到巴比松附近枫丹白露森林区夏利昂比埃尔对景写生。不久又与一群画家到塞纳河畔的阿尔让特伊建立流动画室,观察自然景象的千变万化,捕捉阳光、空气氛围下色调的美。他的风景画突破了传统题材和构图的束缚,完全以对母题的视觉经验的感知为主要出发点。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记录的大多是瞬间印象,为捕捉稍瞬即逝的生活场面和自然景象,故意不求构图的完整性,而追求偶然和率真的效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物象的形较为忽视,而侧重于视觉印象和光色效果,因而轮廓线减弱,外形朦胧和模糊。他们进而排除黑色,运用纯色,追求色调的高明度,又为新印象主义的点彩法铺平了道路。
这样印象派的绘画奠基在客观地描写自然中变化莫测的光线与色彩的效果上了。他们强调光线与色彩的变化,强调及时抓住瞬间的视觉感受。把这点发展到顶峰的则是修拉。他是个崇拜理论和科学的画家。他深信艺术来源于科学认识领域,他钻研了法国化学家谢弗雷尔的《论色彩的法则》一书,吸取了关于色彩对比和颜色、色调并列所产生的混合效果的理论。利用谢弗雷尔的发现,修拉把颜色局限在谢弗雷尔所划定的四种基本色及它们的中间色的范围内。他以白色来调这些颜色,但为了保证不失光彩、色泽与调和,他并不在调色板上调色,而是采用纯色的微细圆点,一点挨一点地排列在画面上,而让视觉来完成色彩的调和。
印象派受科学的唯物主义精神启发,执意要完全正确地反映自然。他们受光学理论的影响,把正确表现光变化中的物体的形体与色彩作为绘画的中心。这种颇具认知心理实验的艺术实践的结果是:用现象的真实取代了本质的真实,用视觉的真实取代了理念的真实,用整体的真实取代了局部的真实。这无疑是一种全新的真实观,一个集中地表现当时科学与哲学先进成果的艺术观,它是属于它生存的那个时代。
印象主义否认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力的作用,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使绘画的语言得到充分发挥,也满足了新兴市民阶层审美的需求,有其革新的一面,但也使绘画的另一些表现手段受到削弱,使社会和历史内容的绘画减少。此外,印象主义忽视物体持久和永恒的形,醉心于色彩和光线,也必然为绘画中的形式主义和抽象主义开导了先河。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3]邵大箴.现代派美术浅议[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82.
[4]约翰·雷华德.印象画派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5]安格尔.安格尔论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