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一词的义项看词义引申对词义的影响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这个词的义项本来只有“学习养生之道”,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产生了“学生、谦称”等义项。本文主要是对“学生”一词的各个义项的历史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并探索词义引申对它的影响。
  关键词:学生 谦称 词义引申
  新词新义的产生,除了语言接触的影响之外,还有词义的引申。毛远明先生在《训诂学新编》中说到:“什么是引申?简单地说,一个词按照一定的规律从原义中孳生出新的意义,以表达与之相近或者相关的新概念,这便是词义引申。”[1]“学生”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作为在校学习的人已经在语言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而它的其他义项却常常被遗忘。本文主要对其各个义项的历史发展概貌进行分析并探索词义引申对其义项的重要影响。
  一、“学生”一词在现存部分工具书中的解释
  “学生”这个词在《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①在校学习的人;②向老师或者前辈学习的人;③男孩子(方)。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①在校学习的人;②向前辈学习的人;③对前辈谦称自己。而在《辞源》(商务印书馆)中的解释是:①学习养生之道;②在校学习的人;③后辈对尊长的自称。由以上几部工具书可以看出,学生作为“在校学习的人”是最普遍的。作为“谦称、学习养生之道及男孩子”都是不稳定的。
  二、“学生”各个义项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
  (一)先秦
  先秦时代“学生”这个词已经出现,它的意思是学习养生之道。如:
  田开之见周威公,威公曰:“吾闻祝肾学生,吾子与祝肾游,亦何闻焉?”(《庄子》卷七上·第十九达生)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在秦汉、魏晋时代,“学生”已经开始代指“在校学习的人”。在《后汉书》等著作中出现。
  学生桂阳刘常,当世名儒,素善于著,冀召补令史以辱之。(《后汉书》卷三四)
  孔子脩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脩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淮南子》卷二十一)
  在魏晋时代,“学生”还是专指“在校学习的人”。
  百役繁兴,作者万数,公卿以下至于学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掘土以率之。(《三国志》卷二五)
  《晋书》卷三:冬十一月,幸辟雍,行乡饮酒之礼,赐太常博士、学生帛牛酒各有差。
  南北朝时期,“学生”专指“在校学习的人”。
  琮不慧,为学生所嗤,遂离婚。(《南史》卷二四)
  元帝在江、荆间,复所爱习,召置学生,亲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朝,至乃倦剧愁愤,辄以讲自释。(《颜氏家训》卷第三)
  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世说新语》卷中之上)
  隋唐时代,“学生”专指“在校学习的人”。
  于是国子学唯留学生七十人,太学、四门及州县学并废。(《隋书》卷二)
  崇玄学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学生一百人。(《旧唐书》卷九)
  (三)宋辽金
  在宋辽金时期,“学生”的主要意思是指“在校学习的人”,不过在宋代已经出现了“后辈对尊长的谦称”,但是在传世文献中存在的数量极少。
  作为在校学习的人主要有:
  九月癸亥,校医术人,优者为翰林学生。(《宋史》卷五)
  作为谦称的有:
  祚曰:“学生劳贤者起避耶”(《渑水燕谈录》)
  (四)元朝
  在元代,“学生”一般指“在校学习的人”,但是也有谦称同时存在。
  学生先设一百二十人,蒙古五十人,诸色目汉人五十人,年十一岁以上,伴读十人,年十五岁以上。(《新元史》卷六四)
  (净)此位?(小生)学生复姓陀满,双名兴福。(《全元南戏·施惠·幽闺记》)
  (五)明朝
  在明代,“学生”指“在校学习的人”。这个时候出现的大量章回小说和白话小说中,有了“学生”表谦称的用法。
  1.指学生
  始为县学生,授经边郡。(《明史》卷二五○)
  2.表谦称
  学生于此事究心已久,行之颇得其法,只是到得没后一着,不能忍耐。(《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
  “学生姓王,家父是礼部正堂。”(《今古奇观》)
  刘洪道:“学生到此,全赖诸公大力匡持。”(《西游记》)
  (六)清朝
  在清代,“学生”作为谦称已经十分常见,在小说中应用很广。
  “尊公请了。学生姓倪名叫继祖。你与老丈为着何事?请道其详。”(《七侠五义》)
  学生僻居固隔,不能躬造门屏,以薰德望,中心怀恨。(《九云记》)
  妈妈数日不来,学生甚是盼你。(《梦中缘》)
  学生并未得罪,为何动起公愤来。(《桃花扇》)
  二位在上,学生实在走不动了,你们二位行一个方便,使我歇息歇息再走。(《小五义》)
  由上可知,“学生”这个词的语义发展规律是:第一,先秦以前主要是作为“学习养生之道”而存在;秦汉至隋唐五代主要义项是“在校学习的人”;宋、辽、金、元出现了“谦称”义,与“在校学习的人”同时出现;在明清时期,它的主要义项变成了一种谦称“我”。第二,“学生”这个词本来是个动宾结构的动词,慢慢演变为一种群体,再由这个群体衍生出谦称的意思。第三,“学生”一词的内涵在扩张,不仅词性在扩大,而且每个义项也在扩大范围。
  三、“学生”义项发展的原因
  “一个词在刚开始产生的时候大多是单义的,在使用中,有关的意义也逐渐用它来表达,它就变成了多义词。”[2]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最初是指“学习养生之道”,作为谦称大致出现在宋代,发展于明清。特别是在明清的章回小说中大量涌现。白话小说的口语性很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学生”作为谦称在当时已经占有重要位置。另外,“学生”作为“在校学习的人”是从秦汉以后才出现的。它由“在校学习的人”到“向长辈请教的人”,再到“对自己的谦称”这个演变历程是词义引申的结果。在校学习,是课堂上向别人学习知识,扩展到“学习一切知识”,这是词义的扩大。由于向别人学习必须谦逊有礼貌,渐渐地,“学生”就演变成一种对自己谦称。“学习养生之道——学生——学习的人——谦称”这个过程,是词义引申在语言发展中留下的痕迹。
  四、结语
  对“学生”一词进行义项历史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它的发展痕迹,而且可以更好地把握词义引申对新词新义产生的影响,还也可为汉语词汇史的编撰提供资料。
  注 释:
  [1]毛远明:《训诂学新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216页。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版,第134页。
  参考文献:
  [1][战国]庄周著,[晋]郭象注.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2][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战国]淮南子.淮南子[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
  [4][晋]陈寿撰,陈乃乾校点.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明]罗茂登.三宝太监西洋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明]抱瓮老人.今古奇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8][明]吴承恩.西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9]明珠缘[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清]石玉昆.七侠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1]九云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12][清]李修行.梦中缘[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吴杨芝 重庆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400715)
其他文献
本文以双向优选论解释英语色彩隐喻义习得中母语迁移的成因。通过英汉色彩隐喻义的对比,利用概念整合理论揭示英汉色彩隐喻义的认知机制的异同和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动因。旨在正
期刊
英汉状态心理动词就其语义本质而言,都是及物的,它们的语义句法联接模式存在着相似之处:体验者语义角色通常实现为主语论元,而刺激物常被联接至宾语论元位置。本文以croft的"使因
酚醛发泡技术与泡沫体性质张濂,朱海东,汤惠芳(华东理工大学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上海200237)一、前言以酚醛树脂为原料的隔热泡沫塑料虽早有报导,但那时采用的树脂多为线型固态酚醛树
本文简要评述了C60及相关的全碳分子的发现及其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样品的制备、分离,对其结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作了综述,指出了这一领域开展研究的科学意义。
本文依据《淮安县地名录》《淮阴县地名录》和《淮阴市地名录》对淮安四区内的地名从语言学角度进行了分析,将其分为简单识别性地名与复杂识别性地名,并探求了识别性地名的结
汉语名量词的分类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各家观点并不统一。我们从语法意义、语法功能、形态变化、组合能力等方面出发,讨论“个体量词”同“集体量词”“临时量词”的划分问题
在四川省乐山市岷江之滨,住着位118岁的老居士杜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