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健康发展,创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教学观念;主体性;教学手段;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如何卓有成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以前我认为教学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可以了。但是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新的课程改革在冲击教师传统角色的同时,也为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新一轮课改冲击了教师们长期以来平庸守旧、不思进取的工作状态。与过去的教学相比,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引领、能力的培养、方法的训练,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这使得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热情也会有很大提高。这一系列的变化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在日常授课中我意识到,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得让学生听你的课,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学会,进而达到会学。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教学内容,过去往往被老师们当作“鸡肋”,“讲”之乏味,弃之又不放心。我根据教学内容的基本线索,设计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从婉容的生活照片看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人的生活理想”“我家祖孙三代童年生活比较”等,师生共同搜集准备的教学素材异彩纷呈。这些原本被视为“鸡肋”的内容,反而一下子变成了最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的内容,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也非常显著。
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已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知识应通过更多的参与和体验来获得。“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健康发展。要创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内容取舍、方法选择、过程呈现、情境创设等每个细节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有找到教育方法的教师”这一观点,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传递信息模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互动中擦出新的智慧火花。
四、优化教学手段和课堂训练
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离不开训练,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在新材料、新情境下综合、分析、解决问题,高考试题中新情境新材料题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学生对于此类问题往往无从下手,不得要领。因此选择适度、适量的材料题并加以持之以恒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讲评、总结答题规律的力度,让学生在知识迁移的实践中逐步掌握答题的方法,也是实现从教到学的有效性方法。
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①思得失:这是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而进行的必要的思考。②思改变。教学反思是提高和深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途径,教师在“思”中学,在“改”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和创新,才能使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相信只要每一个教师都去潜心研究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打破陈规,就一定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
关键词:教学观念;主体性;教学手段;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如何卓有成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以前我认为教学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可以了。但是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新的课程改革在冲击教师传统角色的同时,也为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新一轮课改冲击了教师们长期以来平庸守旧、不思进取的工作状态。与过去的教学相比,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引领、能力的培养、方法的训练,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这使得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热情也会有很大提高。这一系列的变化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在日常授课中我意识到,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得让学生听你的课,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学会,进而达到会学。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教学内容,过去往往被老师们当作“鸡肋”,“讲”之乏味,弃之又不放心。我根据教学内容的基本线索,设计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从婉容的生活照片看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人的生活理想”“我家祖孙三代童年生活比较”等,师生共同搜集准备的教学素材异彩纷呈。这些原本被视为“鸡肋”的内容,反而一下子变成了最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的内容,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也非常显著。
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已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知识应通过更多的参与和体验来获得。“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健康发展。要创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内容取舍、方法选择、过程呈现、情境创设等每个细节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有找到教育方法的教师”这一观点,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传递信息模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互动中擦出新的智慧火花。
四、优化教学手段和课堂训练
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离不开训练,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在新材料、新情境下综合、分析、解决问题,高考试题中新情境新材料题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学生对于此类问题往往无从下手,不得要领。因此选择适度、适量的材料题并加以持之以恒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讲评、总结答题规律的力度,让学生在知识迁移的实践中逐步掌握答题的方法,也是实现从教到学的有效性方法。
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①思得失:这是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而进行的必要的思考。②思改变。教学反思是提高和深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途径,教师在“思”中学,在“改”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和创新,才能使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相信只要每一个教师都去潜心研究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打破陈规,就一定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