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的文化底蕴探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es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婉约凄清的文字,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哪怕是春花烂漫阳光普照之时,信手拈来读过,也总觉得几分凄凉涌上心头,弥久不散。但凡苏轼这样的文字,都让人有一种渺茫的痛感,似乎这样我们可以更清醒地看待人生的多变与缺憾。可就在邂逅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后,我蓦然发现,语文课堂上呈现的苏轼,让学生学到的苏轼其实更应契合于东坡那快乐明亮的笑容,那慈仁纯真的心境,那浑然天成的文字,那卓然于世的风骨。
  一、陌上花开为君顾——与明月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月”。明月既是自然的明月,又是文化的明月。关于明月,苏轼还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解衣欲睡,因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作为文化意象、文化基因的“明月”一直传承至今,没有中断过。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精神现象和心理特征。一提起它,自然要思乡怀人,循着这样一条情感逻辑线,《记承天寺夜游》的月色之美的分析便有章可循。月色是醉的,情境是美的,自然,情感的曲线变化随着月的推移,而清晰可表。这一意象,又有月背后的情感寄托,体会“闲”中清闲赏月的意境。其实,还有诸如此类的很多意象,“风”“花”“雪”“柳”“雁”“桥”……在文言文教学中,充分抓住特定含义的意象,带着学生层层解读,不失为体会感知文章情感的好办法。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言文的教学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儒家讲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言文的教学,需寻找文化的根基。冯友兰先生曾在其后加了一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许,这样的境界,确实是一个理想,对于语文教学的潜心钻研,实在是接下来要不断走下去的道路。
  时光推着齿轮碾过,这一片天地,花开又谢,已不知多少轮回;人来又去,恍惚间已过了万代。东坡本人早已消散于时光的洪流之中,但他的灵魂,却如同一缕虹光,照亮着一辈又一辈的后来者。正如林语堂在结语中写道:“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世间偶然呈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二、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翻开文言文的单元,不禁让人想起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学史上诞生的“寻根文学”,因为从他们身上,我们多多少少都可以找寻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中那丝丝缕缕的源头和痕迹。正如王君老师曾经说过:“学习文言文,可以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古文诗词的数量浩如烟海,对古文进行词法句法的精讲细解,是脚踏实地地践行读诵,落实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必须环节,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要达到让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品味意蕴丰富的文言文”的效果,更有必要用文化的底蕴,支撑课堂的颜色,这样,我们和学生才能一起漫步在独具韵味的古文之路上。
  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一个故事。《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言文要赠予学生的,也远远超乎想象。生命是刹那芳华,可以多姿多彩地活过。人之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过程。苏东坡不做作,爱恨明于心即显于形;是非功过,但凭后人盖棺论定。而接受知识的十几岁的孩子们,慢慢懂得珍惜生活、用心活过每一刻便好。“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东坡的行文之道,亦为他的处世之道。他并非不省而游乐,而是知天下、忧天下却乐天下。这种胸怀与气魄源自他对生命的尊敬。他做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别人口中的什么人。这份气势,怕需要我与学生们相遇了这样的人,写出的这样的文才可以如此震撼罢。
  一篇课文,一个文本,一个人物,一节语文课堂,都需要文化的浸润。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不同于西方主客二分的文化意识,更讲求物我两相融。汉字就是传递自然指征、表达人文情感表意文字的例子。同样,对于《记承天寺夜游》这样一篇文言文,没有从深度的维度品读苏东坡这样一个人,没有从文化的广度探索中国古典文献中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我们就不能更真实地走近文本、更深刻地解读文本。苏轼自提“闲人”的理解,林语堂先生洋洋洒洒的《苏东坡传》。文言文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文言知识的扎实落实,还能在其营造的辽阔意境中,让学生轻触从古至今万千灵动的真实生命,关注这个细腻温润的世界,走出自己的一片星空。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闲”,便不难理解。作者的“闲”是“清闲”以及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是作者与朋友漫步的悠“闲”,以及朋友相知之乐;是体会赏月时的陶醉以及赏月时的意外之乐;作者于困境中的“闲”情,以及自我排遣,豁达之乐。在这样悠闲的漫步中,正是在这样安闲宁静欣赏月光澄澈的夜晚,也正是这个胸怀大志却被闲置一隅的文学伟人,选择了承天寺,夜游,并留下这脍炙人口的名作。
  作者通联:山东大学附屬中学。
其他文献
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更注重环保这一概念。保护地球,是人们最常说的一个词汇,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但是怎样才可以做到低碳呢,这就必须要从自我做起,从每个行业做起。公路
依托广东省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围绕地方院校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广东省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人才的需求,对嘉应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
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中最基础的工作,但是却直接作用于环保工作的成效。换一种方式来说环境监测是测定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以此为基础进行综合性分析,以便得出环境质量或者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本文在查阅相关资料后进行深入分析,以我国环境监测现状为切入点,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找出相关的解决措施,更好地为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提供理论
本文在分析了物联网专业实训平台建设的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实训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结合实际学校建设项目,给出了物联网专业实训平台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案。
我国经济建设在不断地迅猛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公路建设的发展速度。由于公路交通是经济的命脉,所以从车量的轴载重量以及荷载方面也发生了不同的改变,这也就要求公路路面必须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散文名篇,备受推崇,对其主题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其文本内涵的丰富为读者解读的多元提供了必要前提。依据文本细读的视角,寻绎本文的逻辑理路,笔者发现“自由”这一视角是解读《荷塘月色》主题的一个有效视角。  很多解读者都没有放过文章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进而,依次解读出作者为何不宁静、寻找宁静、走出宁静。诚然,这句话无论是在结构还是在内涵上对本文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如果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