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门”的模因论阐释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per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仿照基因而得名,通过语言复制和传播,同时也推动了语言的发展。互文性泛指一个文本对其他文本的指涉现象,是语篇形成的一个基本特征。语篇互文的过程正是模因的自我复制过程,模因是互文性得以发生的酶源。本文从模因论和互文性视角,对近年来在新聞媒体报道中曝光率比较高的“××门”现象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门”互文性的模因特征、类比效应及其引发的互文联想。
  关键词:新闻报道 模因论 互文性理论 “××门”
  
  引言
  我们经常在各大媒体和网络的显著位置看到“××召回门”、“××捐款门”等字眼,这些新兴的词汇无疑吸引了公众的眼球,“门”字似乎即将成为一个固定的词缀。这一扇又一扇的“门”究竟所指何意,这个潜力词缀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门”的由来。
  在197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为了获取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以其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内的民主党总部,试图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却当场被捕。这一事件使尼克松及其政党陷入被动的困境,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经过三次司法弹劾,尼克松最终于1974年8月迫于压力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此事成为美国政治史上有名的“水门事件”(watergate)。“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引起了全美和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华盛顿邮报》对此事件进行了全程报道,并据此出版了《总统班底》和《最后的日子》两本书;1976年,《总统班底》同名电影获得了第49届奥斯卡的四项大奖。如同“滑铁卢(Waterloo)”成为“惨败”的模因一样,“水门事件”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模因,演变成美英式高层丑闻的符号。汉语将“-gate”直译为“××门”,将此类事件泛化为“××门”词族,比较成功地保留了它“原生态”的文化意义;“水门事件”也成为“××门”词族的互文,引发了人们丰富的互文联想。本文从模因论的视角剖析了“××门”的互文性,阐释了“××门”词族的类比效应及其模因性质。
  模因论的基本观点
  模因论从崭新的角度解释了文化进化的规律。这一新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模因,“模因”一词仿照“基因”得名,指的是文化基因,用以说明人类的思想观念像基因一样通过模因的自我复制得以传播和继承。模因论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诠释文化的进化规律,指出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的本质特征。国内较早关注模因论的是高申春等译的《谜米机器》,该书译自Blackmore著的The Meme Machine(1999),为中国的模因论研究开了先河;另有学者卢允中、张岱云翻译的《自私的基因》,译自Dawkins著的The Selfish Gene(1976);近年来,模因论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发表了数篇介绍模因论的文章,如学者何自然、何雪林(2003)、韩江洪(2004)、王斌(2004)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模因论进行了阐述。桂诗春(2002)也指出了模因与大脑、语言和文化三方面的密切关系,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海外学者王士元(1991)、戴浩一(2002)等也提到模因作为人类语言的心理、社会及文化基础的问题。何自然综述了模因论研究的四大流派:信息观、思想传染观、文化进化观以及模因符号观。①
  “模因”(meme)一词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行为生态学家里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首先提出,在其著作The Selfish Gene中他描述了基因复制因子的特征,从而设想出文化传播的基因——模因(meme)。模因实际上是文化基因,指一些观念或思想通过人类文化加以散播,并因此代代相传。它是信息传递的单位,也是语言的一个重要载体。模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言传播的规律和话语流传的规则,从而推动了语言的发展。其概念的核心是模仿,模因主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传播和发展。只有通过模仿而被复制的思想或信息才能被称为模因,虽然它并不一定完全得到复制。模因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由多个模因集合成模因复合体。如近年来中国刮起了一股“山寨风”,“山寨”一词成为最流行的网络新词,在谷歌上的检索结果超过了3000万条。红红火火的“山寨”现象吸引着海内外各大媒体和公众的眼球,进而形成了“山寨文化”,指的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其基本内涵是“低成本模仿”。可见,无论是存储于大脑中的信息还是通过各种传递方式传播出去的信息都是模因;语言中的模因就是在教育和知识传授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信息传播的过程也就是模因的形成过程。存在于大脑中的信息模因在人们的语用中不断重复、增减、变换、传递,或者从一组旧的模因集合重构为新的模因集合,使单个语言模因或模因复合体在语用中此消彼长,从而促成模因的不断复制和传播。此外,语言模因也可以根据语境即兴而发,并很快得到广泛复制和流传。这种现象大多开始于国际间商务和跨文化往来中,使一种语言模因通过交际和交流在另一种语言中得到传播。如外企白领阶层中流行的汉英语码混用的“三明治英语”或“散装英语”即为一种模因。例如“Hi!Jenny!这个周末你有没有free time?我们可以见面have a chat,或者一起go shopping。最近感觉too busy,我们需要找个机会relax 一下”。
  语言模因有助于促进语言的进化和发展,对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以及语言教学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模因论解释了语言的演变,也为语言交际和交流尤其是网络时代言语行为交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互文性理论概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是法国符号学家Kristeva(克丽斯蒂娃)1960年首次提出的。Kristeva认为文本建构于已有话语的基础之上,任何文本的构成都需要对其他文本进行吸收和转化。她认为“每一个语篇都是当做引语的拼缀物得到构建”。②热奈特(Genette)认为互文性是共存的两篇或几篇文本(copresence)由于引用、抄袭、暗示所产生的关系,“其中最逐字逐句和最直白的形式,就是传统手法上的引用(citation,带引号,准确的参考资料)”。③Beaugrande & Dressler则认为互文性关系中特定文本的生产和接受依靠参与者对他者文本的知识。④因此,互文性可泛指一个文本对其他文本的指涉现象,也可指一个文本中不同体裁、话语或风格的混合现象。而每一文本与其他文本、当前文本与过去文本(甚至是将来文本)一起构成文本的网络系统。每一文本的意义总是超越自身所示,表现为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体现了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互文性成为生发和分配意义的场所,也构成文本所具有的基本属性。互文性分析为语篇的生成和理解提供了一个意义关系的视角,它能够揭示文本怎样在特定情形下有选择地使用话语秩序及语篇。
  模因论与互文性的关系
  克丽斯蒂娃用互文性这一术语说明文本间相互补充和交流。她认为语篇“互文性”泛指不同语篇之间的联系,是语篇之间的相互吸收和转化。互文性既包含文本之间空间的组合关系,又包含当前文本与过去文本在时间上的聚合关系,它体现了空间与时间、历时与共时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每一个语篇都具有互文性,每一个语篇都可以是另一个语篇的互文。同样“模因的传递亦可在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进行。它们既可以从一个个体的人传到另一个个体的人,也可以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从一个地区传到另一个地区”。⑤这说明无论语篇之间的互文关系通过何种手段实现,其中必然有某种东西被复制了(如词语、句子、观念、甚或体裁、风格等),也就是说被模仿进而得到传播了。这些被模仿的成分就成为模因。互文性所强调的语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指涉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必然会有模因的相互拷贝和模仿。在语篇的生成过程中,由于模因的相互模仿和传递,此时语篇与彼时语篇才产生了相互联系,并因此形成了互文。这就意味着,模因和互文存在共同之处,互文性和模因的传递实质上都是以模仿为基础,语篇互文的过程正是模因的自我复制。因此我们可以从模因论的角度来分析各种语篇中的互文关系。
  新闻报道中“××门”互文性的模因阐释
  “水门事件”对国际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每逢政治领导人遭遇执政丑闻或执政危机,就会被国內外媒体冠之以“××门”(-gate)的名称。如1986年美国又出现了“伊朗门”(Irangate),指的是美国政府与伊朗之间的秘密武器交易,目的在于以武器换人质;而美国政府将出售武器款项用来援助尼加拉瓜反政府军。这一事件使里根政府面临严重政治危机。又如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因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发生性丑闻而差点下台,被在野党讥称为“拉链门”(Zippergate)。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门”(-gate)已经成为一个强势模因,成功地跨越国界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有发展成为固定词缀的趋势,引发了人们丰富的互文联想。
  随着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跨国界传播,这些“××门”(-gate)附缀词进入中国媒体的视野,为中国读者所熟悉,汉语新词“××门”由此带上丑闻含义。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门”出现了新的分化组合,已不再局限于政治领域,而是涉及经济、贸易、生活甚至体育、娱乐等诸多领域,媒体给各种各样的丑闻均冠以“××门”的称号,如西门子的“贿赂门”、频频出现的艺人“艳照门”、中国足协的“短信门”等。随着“××门”模因的进一步复制,又出现了章子怡的“捐款门”、“泼墨门”、央视的“哈欠门”、黄健翔的“解说门”,等等。“××门”这个强势模因在新一轮的复制中已经逐渐扩大了自己的传播领域,那些被称为“××门”的事件未必一定得是“丑闻”,只要与公众人物有关,影响较大又没太多正面意义即可。由此可见,“××门”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模因,它通过同构异义横向嫁接的方式复制传播,其意义的逐渐扩大和泛化经历了一个由“政治丑闻”到“一般丑闻”再到“影响较大的与公众人物有关的不光彩事件”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也表明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是非等值的。但“××门”模因与其他模因一样,无论如何变化,始终保持着其固有的性质或相同的模式,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就事件本身而言,它属于负面消息,具有轰动效应;就当事人来讲,多为公众人物,处境相当难堪;就事件原委来看,意外泄露曝光,并非一定属实。⑥
  克丽斯蒂娃认为语篇由写作主体、受话人(或理想读者)和外部语篇三方共同参与,是一个由此三方构成的水平关系与垂直关系纵横交织的对话空间。她认为,词的身份既由水平关系决定(语篇中的词回应此前或共时存在的作品),每一个词(语篇)又是不同的词(语篇)的交会点,在此交会点上至少能读出一个其他词(语篇)。在互文性现象中可以非常充分地体现模因的存在和复制,模因与互文性的关系密不可分。如上文列举的由“××门”通过模因复制构成的词既是此前“水门事件”的回应,每一个“××门”词汇又可以读出一个或多个其他“××门”词汇,因此互为对方的互文。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这种密切的传承关系就表现为模因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复制,从而在新的语篇中进行繁殖,并因此获得新的生命。
  结语
  语篇的互文过程正是模因的自我复制过程,模因是互文性得以发生的酶源。互文性是在模因的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其实质就是模因的传播。模因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与原有语篇构成互文文本。这也说明应用模因论可对各种语篇尤其是语篇的互文性进行分析。因此,从模因论的角度研究语篇的互文性是从考察语篇间关系的方法来分析语篇的,这就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有益的新视角。
  注 释:
  ①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语言科学》,2005(6)。
  ②Kristeva,J. Word, Dialogue and the Novel,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89: 37.
  ③Genette, G. Proust palimpseste, Figures I. Seuil Press, 1966:8.
  ④Beaugrande,R. A. & Dressler,W. U.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London/New York: Longman, 1981:182.
  ⑤徐盛桓:《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1)。
  ⑥周日安、邵敬敏:《美英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化》,《外国语》,2007(4)。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学院)
  编校:赵 亮
其他文献
本文对我国焦炭期货与现货价格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焦炭期货和现货价格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焦炭现货价格是期货价格的Granger原因,但焦炭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