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在文中就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27-1
结合平日的观察、听课与反思,笔者就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谈一点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坚持理性评价
前不久,聆听了一位名师执教的小学语文课《滥竽充数》。课上有这样两个镜头引发了我的遐想:
镜头一:
师:有哪位同学能够说出“宣王说之”和“廪食以数百人”这句话的意思?
生:前一句的意思是“宣王很高兴”,后一句的意思是“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师:啊,你的知识真渊博,其他的同学也应该像他一样哦!
镜头二:
师:“处士逃”,谁能依照这三个字扩展描述南郭处士逃离时的具体情景?
生: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乔装打扮一番后逃出了紫禁城。
师:好啊,好啊,这位小朋友真不简单!特别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乔装打扮一番后逃出了紫禁城”这两句太富有想象力了!
学生回答了应该理解的语句后,我们的老师便称赞“你的知识真渊博”;战国时期的南郭处士“逃出了紫禁城”,我们的老师非但不告诉学生“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宫城叫做紫禁城,紫禁城是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才开始营造的宫殿”,相反,却以两声“好啊”加以褒扬……这样做是否就一定保护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呢?是否就一定能够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呢?
让我们的课堂评价理性些,客观恰当些,实事求是些,这才是最基本的原则和态度。
二、坚持主体参与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总是批判因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是的,那时的课堂的确时常可以感受到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威意识与武断态度造就了学生的“智力顺从”,熄灭了学生智慧的闪光,而这正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严重弊端。然而,新课程下的今天的课堂教学,我们不也正在制造一个又一个“弊端”吗?
镜头一:
某教师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让学生体会诗人笔下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忽然一同学举手站起来说:“诗人笔下又是鸡又是狗的,脏乱不堪,我觉得毫无美感可言。陶渊明当官当不成,就说官场不好,这不是‘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么!”这位同学坐下去后,讲台下面有人在窃笑,还有的点头表示赞同。
此时,我们的老师“灵机一动”,顺着学生的思路说:“是呀,这样的疑问是有些道理。同学们不妨讨论讨论……”同学们看到有人提出这样的见解,老师都没有贸然予以否定,说话的欲望确实被调动起来,以至下课的铃声响了,争论之声仍不绝于耳。
镜头二:
曾经见过杭州某名师上了这样的公开课:教师走进课堂,然后喊“上课”,然后故弄玄虚地要学生猜将共同学习哪篇文章,然后似乎按照语文教学整体感知的原则提出了两个问题,剩下来的事情就是为学生传递话筒让学生畅所欲言。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师说:“这一堂课,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老师非常满意。谢谢同学们的配合!”
要么教师没立场(如“镜头一”),学生说什么就是什么,哼哼哈哈,胡乱肯定,理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要么教师不作为(如“镜头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任凭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理由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些不是我们需要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多一些教师的主导性,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大有裨益。我们必须承认学生与教师有一个“智慧上的差距”,由于这一差距的存在,教师必须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与理解,并且对学生的观点、看法与理解予以充分的关注、评价、分析直至批判;由于这一差距的存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批评、鉴别必将达到交流、补充、综合的目的,课堂教学的真义也才在真正的意义上得以凸现。
三、坚持有效探究
心理学家把发现疑难看做是“思维的路标”,这是颇有见地的看法。学应知疑,“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带有一定启发性和一定难度的问题,不断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在“疑”的探究中培养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这是任何时候课堂教学均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镜头一:
教学鲁迅的《故乡》一课时,“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句,为什么要用一个“横”字?为什么不用别的词?
镜头二:
教巴金的《繁星》,文中有一句“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静寂”是用耳朵感觉到的,文中为什么说是“看到”的呢?作者是不是写错了?
大量的教科书中的精美选文(包括一些被人们戏称为“老课文”的文章)其实是阅读写作的极好范本,它们中的不少语句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如“镜头一”“镜头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它们质疑探究,把教学杠杆的支点安放在离学生思维启动最近的地方,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提出,再经过学生七嘴八舌的论辩和教师拨云驱雾般地启导点化,就会引起知识的增值、繁衍和裂变,就会使学生在未知的探究中产生巨大的创造效应和璀璨的美感光焰。从这样的意义上去理解它们,我们会发现方法的引领和强烈问题意识的提出永远都不过时,相反,这样做更能引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27-1
结合平日的观察、听课与反思,笔者就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谈一点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坚持理性评价
前不久,聆听了一位名师执教的小学语文课《滥竽充数》。课上有这样两个镜头引发了我的遐想:
镜头一:
师:有哪位同学能够说出“宣王说之”和“廪食以数百人”这句话的意思?
生:前一句的意思是“宣王很高兴”,后一句的意思是“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师:啊,你的知识真渊博,其他的同学也应该像他一样哦!
镜头二:
师:“处士逃”,谁能依照这三个字扩展描述南郭处士逃离时的具体情景?
生: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乔装打扮一番后逃出了紫禁城。
师:好啊,好啊,这位小朋友真不简单!特别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乔装打扮一番后逃出了紫禁城”这两句太富有想象力了!
学生回答了应该理解的语句后,我们的老师便称赞“你的知识真渊博”;战国时期的南郭处士“逃出了紫禁城”,我们的老师非但不告诉学生“明清两代皇帝居住的宫城叫做紫禁城,紫禁城是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才开始营造的宫殿”,相反,却以两声“好啊”加以褒扬……这样做是否就一定保护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呢?是否就一定能够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呢?
让我们的课堂评价理性些,客观恰当些,实事求是些,这才是最基本的原则和态度。
二、坚持主体参与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总是批判因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是的,那时的课堂的确时常可以感受到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威意识与武断态度造就了学生的“智力顺从”,熄灭了学生智慧的闪光,而这正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严重弊端。然而,新课程下的今天的课堂教学,我们不也正在制造一个又一个“弊端”吗?
镜头一:
某教师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让学生体会诗人笔下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忽然一同学举手站起来说:“诗人笔下又是鸡又是狗的,脏乱不堪,我觉得毫无美感可言。陶渊明当官当不成,就说官场不好,这不是‘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么!”这位同学坐下去后,讲台下面有人在窃笑,还有的点头表示赞同。
此时,我们的老师“灵机一动”,顺着学生的思路说:“是呀,这样的疑问是有些道理。同学们不妨讨论讨论……”同学们看到有人提出这样的见解,老师都没有贸然予以否定,说话的欲望确实被调动起来,以至下课的铃声响了,争论之声仍不绝于耳。
镜头二:
曾经见过杭州某名师上了这样的公开课:教师走进课堂,然后喊“上课”,然后故弄玄虚地要学生猜将共同学习哪篇文章,然后似乎按照语文教学整体感知的原则提出了两个问题,剩下来的事情就是为学生传递话筒让学生畅所欲言。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师说:“这一堂课,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老师非常满意。谢谢同学们的配合!”
要么教师没立场(如“镜头一”),学生说什么就是什么,哼哼哈哈,胡乱肯定,理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要么教师不作为(如“镜头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任凭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理由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些不是我们需要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多一些教师的主导性,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大有裨益。我们必须承认学生与教师有一个“智慧上的差距”,由于这一差距的存在,教师必须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与理解,并且对学生的观点、看法与理解予以充分的关注、评价、分析直至批判;由于这一差距的存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批评、鉴别必将达到交流、补充、综合的目的,课堂教学的真义也才在真正的意义上得以凸现。
三、坚持有效探究
心理学家把发现疑难看做是“思维的路标”,这是颇有见地的看法。学应知疑,“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带有一定启发性和一定难度的问题,不断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在“疑”的探究中培养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这是任何时候课堂教学均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镜头一:
教学鲁迅的《故乡》一课时,“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句,为什么要用一个“横”字?为什么不用别的词?
镜头二:
教巴金的《繁星》,文中有一句“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静寂”是用耳朵感觉到的,文中为什么说是“看到”的呢?作者是不是写错了?
大量的教科书中的精美选文(包括一些被人们戏称为“老课文”的文章)其实是阅读写作的极好范本,它们中的不少语句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如“镜头一”“镜头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它们质疑探究,把教学杠杆的支点安放在离学生思维启动最近的地方,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提出,再经过学生七嘴八舌的论辩和教师拨云驱雾般地启导点化,就会引起知识的增值、繁衍和裂变,就会使学生在未知的探究中产生巨大的创造效应和璀璨的美感光焰。从这样的意义上去理解它们,我们会发现方法的引领和强烈问题意识的提出永远都不过时,相反,这样做更能引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