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林楼记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kuhen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靖县南坑镇新罗村长林自然村有一座土楼,因它隐藏于翠色掩映的崇山峻岭之中,而称它为翠林楼。又因它是福建土楼中最小的一座圆土楼,而称它为袖珍土楼。我早就听说过翠林楼了,可一直没机会去观看。
  一日,小陈约我陪厦门和漳州来的朋友去看翠林楼。开车的小曾是小陈的朋友。他带路,其他朋友坐的两部车子跟在后边。从县城出发,半个多小时就到了长林自然村。一进村口就看到了一座庙宇。车子从庙前经过,就来到了翠林楼前的宽阔的场地上停了下来。
  走进院落大门,过了石铺的埕地来到了翠林楼的大门前。抬头仰望,圆形的翠林楼约有两层楼高。一米多高的石基墙看不出有什么多大的变化,而那土墙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面部已显得痕迹斑驳,老态龙钟了。可以想象它的历史之久远。
  翠林楼朝北开门,楼中间有个小天井。门厅里有一道楼梯,可上二三楼。我在天井边走了一圈,除了门厅还有十一个房间。每个房间约四平方米,摆放一张床铺和一张小桌子,就没有多大的空地了。人站着举起手来就能摸到楼板。
  二楼和三楼的房间,布局跟一楼相同,只不过加了木通廊而已。三楼外墙还开了六个窗户。小曾介绍说,翠林楼修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近五百年了。楼内直径约九米,楼高八米。一楼墙宽一米多,二楼墙寬不到一米,三楼墙宽半米多。三楼厅堂内以前供奉着黄姓神位。据村里老人说,这座翠林楼就是黄姓祖先修建的。
  从窗口往远处眺望,一望无际的深绿色树冠中夹杂着一簇簇的翠竹林,高低起伏,犹如海浪碧波,气象万千。这时,一位朋友提议到翠林楼后边的老林里看看。于是,小曾就带大家走出翠林楼,来到了后边的菜园里。园里种有芥菜、荷兰豆、芹菜、大蒜、高丽菜、萝卜等。一群蜜蜂正在菜花上采蜜。远处传来了一阵牛的叫唤声,让人感受到一种山村生活的气息。
  走过了菜园地和一片竹林地,便进入了老树林。树林里有各种各样的树木,有科树、樟树、杉树、松树,还有几棵特别大的香椿树,而更多的是不知名字的树儿和藤儿。走在林荫小道上,让人仿佛进入了清凉的世界。太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冠照射在地面,光影婆娑晃动。不时有鸟儿鸣叫和飞动。突然听到鹧鸪在呼叫,听起来它是在对面的山头上。
  小曾早已全家搬到县城住了。今天的午饭是小曾的请他乡亲大嫂做的。大嫂的住房就在翠林楼院落的右边。大嫂很热情地招待我们。大家吃着香喷喷的米饭,配着自家种的菜,喝着可口的竹笋咸菜猪骨汤,胃口大开,都吃得津津有味。大家边吃边谈论起翠林楼的观感,远离喧嚣的城市,来到这美丽宁静的山村,体验世外桃源的生活乐趣,岂不悠哉乐哉。
  交谈中,小曾提出一个看法。他说,翠林楼前的道路应该是古代的商道,如今还保存着石阶古道。再从房间小而多以及布局的特点来看,翠林楼不适于家居,而是用来做客栈的。厦门来的冯先生,从考古学和风水学的角度,对翠林楼和它周边的石刻等文物作了分析评论,使大家长了见识。
  临走时,大家都在翠林楼前拍照留念。同行的小刘也用手机给我拍了几张。漳州来的一位朋友是个摄影爱好者。她一路走来就一直在寻找着景物拍摄。离开翠林楼,大家又跟小曾到村里看看。村里的民居大都是古式夯土瓦房。看了小曾家的老房子,又到了他家屋后的果园里,每一棵蜜柚树上挂满果儿。小曾摘下了许多蜜柚送给大家。
  大家回到了村口的庙宇前。庙宇名为“溯流堂”,有联云:“一尘不染何惭愧,万念皆空真祖师”。庙内供奉的是惭愧祖师。小曾说,惭愧祖师是从广东梅县灵光寺分灵过来的。这庙宇既是村民举行民俗活动的处所,也是村民休憩的好地方。
  小曾还带大家到庙后观看几棵金丝楠木。那几棵金丝楠木树干粗大,需两人合抱。一位朋友说,这几棵树起码有上百年了。闽南师范大学的段老师叮嘱小曾,向当地干部群众转达他的建议,要好好保护这片老树林,保护好翠林楼和古民居,用心做好旅游服务,来看翠林楼的游客就会越来越多。
  要上车走了,我又向翠林楼回望,圆圆的墙体上覆盖着出檐大屋顶,很像一朵大蘑菇。远看翠林楼显得更美了,不禁想起一位作家朋友在他的游记里对翠林楼的赞叹:“看惯了庞然大物的土楼,忽然看到一座土楼小巧玲珑,也许会令人更加欣喜不已。翠林楼就是这样一座讨人喜欢的土楼,它是土楼王国里的小矮人,它是土楼神话里的拇指姑娘。”翠林楼真像个美丽的小姑娘,人见人爱。
  在回县城的路上,听同车的小陈说,小曾是南靖有名的养兰大户。他兰花生意做得很成功,全国到处跑。他喜欢看老子的书,说老子的话很有用。他甚至对于《老子》一些文句的断句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从小曾的身上让人看到了山里人的变化。
其他文献
去向东渠世坂渡槽必须经过世坂小学,远远地就看到有三三两两的人站在台阶上等候,我以为是和我们一样来此参观的人,走近了,才发现原来是学生放学。我暗自嘲笑自己,水渠是用来灌溉田地的,怎么可能立在村子中央呢。走过一段土路,两边有金桔树,个头不高,果实却饱满,黄的果子密密匝匝,在绿叶中顽皮地探头探脑。一垄垄的甘蔗树极其挺拔,颇有国庆受阅官兵的风姿。半山坡上的枇杷树,花开得很小,一簇簇,聚集在一块,热闹非凡。
期刊
刘伯温(1311-1375)。汉族,名基,谥“文成”。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元统元年(1339)考取进士,任江西高安县丞、元帅府都事。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刘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他流传于世的著作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  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可没有想到,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日渐多疑起来。
期刊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沈宝善出生在诏安县西潭镇山河村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沈之骁年老得子,十分高兴,取名“宝善”,将其寄居庵堂读书奉佛。从小接受专门训练的沈宝善,聪明勤奋,颖悟绝伦,被族人称为“神童”,18岁那年,沈宝善只身赴省参加乡试,中举人,从此步入“政坛”,先后任职广东普宁、郁南等地。  清嘉庆十二年(1807),沈宝善任新会知县。当时的新会是广东沿海往港澳的海上必经之地,被以张宝为首的海
期刊
闽南漳州,是一座温润的城市,被美誉为“花果之城”。几年来,城市园林建设步伐加快,倾力打造“五湖四海”田园都市,并建成“南湖”“碧湖”“西院湖”“九十九湾”等休闲公园,呈现出一道道亮丽的园林风景。  两年前,我曾经来过南湖公园。这次元旦节日,陪伴家人又一次游走南湖,亲近湖光秀色的风景。每一次休闲游览南湖,心情愉悦,充满惬意。  南湖文化公园,简称“南湖”。是九龙江畔一座江与湖相依,寺与馆相伴,桥与园
期刊
南国的雪  这个寒冬  雪跟着雪飞扬  我知道  雪是来寻找你的  它在树梢上张望  在大地里呼喊  而我  在梦里梦外找寻  你去过的地方  是一场多年不见的雪  你走后,冬不再醒  雪也成了那塊石头  我坐着,回忆  遇见诗歌  一个日子  就这么轻易被诗歌占据  那人并未曾把电灯吹灭  花事已先于生日抵达  蜡烛比花更妖艳  这个日子  句点如蝌蚪般灵动  男人或女人  都有一只飞舞的蝴蝶 
期刊
那几株野百合,给我的是关于生命和美感的记忆。  在黝黑的崖壁上,它白得像忘记融化的雪,像一簇静止温柔的闪电,那洁白的身影,洁白的形态,二十多年了,至今还在我的记忆里摇曳。  20世纪90年代,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在山上的一所小学校里教书。我在那所海拔600多米的小学里教了三年书。从一年级教起,一直带着那32个孩子,教到他们上三年级。那年,刚从学校毕业的我,虽然经历过师范学校的见习和实习,但还是有
期刊
周庄是中国文联与中国作家协会江南水乡文学创作生活基地。  周庄,位于苏州昆山市,被评为“全国第一水乡”并非浪得虚名。“周庄旅游”在全国旅游系统近3000万从业人员中获“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单位”,成功打造了“中国第一水乡”的旅游品牌。  周庄镇处于澄湖、白蚬湖、淀山湖和南湖环抱之中,四面环水,港汊纷歧,湖河相联。水道纵横交错,堪称水泽国。更难得是这些纵横交错的水道中还保留了元、明、清十四座古桥。整
期刊
时常在傍晚时分,坐在梅园路建设银行对面的“诏安老菜脯粥店”里,点上一碗青尾虾菜脯粥,透过玻璃橱窗望着窗外人来人往,感受着诏安人特有的怡然自得的“慢生活”节奏。  诏安人的“慢”,体现在饮食上,可以是慢熬细炖、不计时间成本的精挑细选,就像眼前的这碗“老菜脯海鲜粥”,据说选用的海虾是刚刚离岸的甲洲青尾虾,以慢火熬制出来的筒骨汤做底味(之所以选用筒骨熬制,诏安人的说法也是因为比起猪头骨、排骨,猪筒骨熬出
期刊
我所居住的小区大门位于漳华路,漳华路是后面这些年拓宽的,亮亮堂堂的,能跑四车道的车。漳华路还是一条分界线,分出了路两边截然不同的两大景象,对面是工人新村、经济适用房和一个老厂,而我住的这一面有我们的还算新的小区,还有邻近的新建筑。也就是说我们这一面代表新,另一面代表旧,我甚至想说,漳华路像一把刀,一刀切出不同的景色,兴旺与衰败的景色。我甚至还能穿越般地看到若干年前的工业和农业。若干年前对面是工业,
期刊
“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这句颇有意境的形容,为月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陶醉,更让人浮想联翩!  月港,一条打开明朝海禁门户的港湾,一座兴起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古县城,狭长古朴的古街深沉宁静,燕尾飞檐的庙宇酣然惬意,朱瓦白墙的古厝岁月斑驳,青石铺筑的码头光影流泻,一幅意境优美的水墨画,以沉静的姿态跃然眼眸。  江风在无声处悄然而至,轻拂着游人的脸颊和发丝,随着数位老人在欢声笑语的闲谈轻聊中此起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