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宝善“不带一砚归”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fred0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沈宝善出生在诏安县西潭镇山河村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沈之骁年老得子,十分高兴,取名“宝善”,将其寄居庵堂读书奉佛。从小接受专门训练的沈宝善,聪明勤奋,颖悟绝伦,被族人称为“神童”,18岁那年,沈宝善只身赴省参加乡试,中举人,从此步入“政坛”,先后任职广东普宁、郁南等地。
  清嘉庆十二年(1807),沈宝善任新会知县。当时的新会是广东沿海往港澳的海上必经之地,被以张宝为首的海盗控制,朝廷多次派兵围剿,均无法取胜。沈宝善到任之后,花了3年时间,改变以往粤粮水运方式,加强海域巡逻,最终迫使海盗投降。至清道光元年(1821),沈宝善改任揭阳知县,任期4年,因倡导修复文庙,亲自撰写《重修文庙改建守经阁》,受到当地文人赞誉。
  为官到任,能根据县情治理,百姓安居乐业,沈宝善能文能武的声名传至京城。道光皇帝正为造砚一事发愁,听到消息,钦命沈宝善上京,拟予重用。
  原来,道光皇帝年轻时接受了完整的宫廷儒家的教育,喜欢读书,对“文房四宝”要求很高。听说端州当地官员加大端砚贡额数十倍,从中谋取私利,决意革除陋弊,特命沈宝善到端州督造“老坑砚”。
  端砚,贵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首,自古以来,便是朝廷贡品,当地人将最早开采的端砚坑口,称为“老坑”。产自老坑的砚石,制成砚台,即是俗称的“老坑砚”,为砚中极品。
  端州地处边陲,虽然沈宝善之前一直在广东任职,但对端州的情况并不了解。身负重任的沈宝善赴任端州后,马不停蹄赶往当地。
  “老坑”位于端州市郊羚羊峡南岸端溪以东,邻近溪水江处。当地官府派出重兵把守,一向戒备森严,除开采的民工外,一般人难以接近。经过实地考察,沈宝善发现老坑石开采自宋,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到好砚石。因为稀缺,宋徽宗时期曾明诏限定,每位端州为官者最多拥有两方端砚。
  摆在面前的难题比预想还要困难,沈宝善陷入了沉思。如何尽快找到砚石,为朝廷制造好砚?
  1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借助仪器,对“老坑”岩层进行科学分析,得知端石矿产区有三层,“老坑”属第一含矿层,位于含矿段的最下部,长期受地下水浸泡,开采极其困难。不难想像,当年的沈宝善遇到的难题有多大。
  沈宝善知道,要挖到好的老坑石,除要有好运气之外,必须有更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更科学的开采方法。取得好经验,得到好方法,最直接的渠道就是找采石工人了解情况,虚心请教。
  在那个身份泾渭分明的年代,一个知县能够不耻下问,与采石工人促膝而谈,是相当不容易的,采石工人深受感动,纷纷向沈宝善建议。
  “用手指轻轻弹击砚石,可以判断石质的好坏,木声最好,瓦声次之,金声偏差……”一名采石工人说。
  “声音越是清脆,端砚石质就越嫩。”另外的采石工人马上接过话题……
  接连几天摸情况,沈宝善掌握了很多之前并不知道的实情,“老坑”并不是不可开采,只要讲究方法,还是可以找到好石材的。沈宝善决定在创新上下功夫。
  “老坑”洞高约80厘米,平时开采,采石工人只能蹲著、坐着或斜躺着,条件艰苦。沈宝善先从开采工具考虑,依照石材所处环境,根据采石工人挖掘地点,制作合适的工具,粗细不等的尖口铁凿、铁笔、铁锤、炮凿及灯具。
  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老坑石”的开采全凭采石工人的手工劳动。为了防止偷盗,采石工人必须赤身进洞,洞门口也有士兵把守,管理森严。沈宝善敏锐意识到,老坑石的开采,人是第一要素。激励采石工人自觉性,保障民工工作条件至关重要。
  沈宝善出台严惩违者之条例,后又作出削减负重的决定,采石工人对他感激不尽。
  为了发展本地经济,最大限度挖掘技术人才,沈宝善还上书朝廷,允许利用本地条件,制造“老坑砚”。
  这样的谏言,在当时无疑是胆大妄为,要知道清代在京城设有造办处,汇聚了全国能工巧匠,雕琢各式砚台,其磨制工艺、雕刻手法,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如果端州不能造出好砚,沈宝善将面临被杀头的危险。
  但沈宝善把制造好砚视为自己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舞台,愿意为此担风险。他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谏言获得朝廷的认可,优质的老坑石也很快找到了。
  一方好的砚台,需要很多道的工序共同协作,每一道工序都非常重要。沈宝善利用当地制砚世家、传人,组建技术团队。又依据端石特点,在采石、选料制璞、设计、雕刻、配盒、打磨、上蜡等工序上精益求精……
  端州的工匠们发挥艰辛打拼和刻苦钻研精神,力往一处使,心往一块想,制造出很多巧夺天工的“老坑砚”。
  这些“老坑砚”,砚台面上独有的细腻而密集的锋芒,质刚而柔,有稳重的磨感,其独有的石英斑和五彩丁纹理经过精心打磨,手感细润,散发着独特魅力,代表了当时文房用具的发展水平和能工巧匠们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
  如今,上海博物馆藏品中有一方“丁敬二十八宿砚”,砚边刻有“道光庚子春……”等铭文,砚台表面皮壳墨光厚实,制工精妙。仔细端详之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沈宝善端州督造“老坑砚”之用心。
  三年后,沈宝善离任。离开端州,乘舟欲行,突遇起风,沈宝善心生疑问,询问随从,“有没有私藏端砚?”见瞒不住,随从如实相告。
  原来,端州百姓感念其功绩,赠一端砚。按朝廷规定,并不违规。随从便将砚收下,拟上船后再禀报此事,没想到事情很快“败露”。
  得知情况,沈宝善将砚扔进西江,并一再告诫,任何人不得私带端砚。
  造砚有功,道光皇帝龙颜大悦,封授沈宝善为“奉政大夫”,随后又封赠其曾祖父“中宪大夫”、祖父“昭武大夫”、父亲“中宪大夫”,恩准沈宝善在家乡建造“大夫第”祖祠,御赐对联“一门科第父子联芳,四世大夫孙曹宠叠”。
其他文献
享有诏安二十四景第七景“章朗春云”美誉的樟朗“春云庙”,始建于清朝年间,又具有明朝的建筑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来到春云庙的大门前,只见门口放着一对清朝建造祠堂庙宇遗留至今的抱鼓石,大门上的门匾,是一块巨石镌刻着4字蓝色大字“春云呈瑞”。大门两侧张贴着“神光普照合乡安,香烛长春答神恩”的门联,门前墙壁精心绘制有12幅壁画,屋檐下镶嵌一對狮子,高挂着两对大红灯笼,灯笼写着“喜气临门”“添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说,食物是一面镜子,照出一方乡土。  我的家乡漳浦是南方沿海的一隅小城,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得益于靠山近海,食物新鲜,加工方法简单明了,如肉类加菌笋炖煮、虾蟹佐姜蒜白灼,做法大都不拖泥带水,不失原味。我对家乡的美食如数家珍,其中最喜欢便是漳浦的肉圆。  肉圆于我,正如高邮咸鸭蛋于汪曾祺老先生,他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我亦感同身受。我吃过鱼丸、鱼蛋、酒酿
期刊
《随园诗话》里引王阳明的话说:“人之诗文,先取真意;譬如童子垂髫肃揖,自有佳致。”童子肃揖之所以能逗人,就因为他内在地保持着天真的本性。天真,就有“真”趣,而“美”就寓于“真”中。  诗,尤其是抒情诗,它的生命和价值,也在感情的“真”。这種真,可以时第杜式的执着、沉郁;也可以是太白式的豪放、飘逸。不过这多是成年人的“真”。还有一种是不失赤子心的“真”。中唐诗人卢仝的《村醉》诗,就是一首深得天真之趣
期刊
清时龚自珍云:“弱龄羡高隐,端居媚幽独。”  明朝范汭在其《琴川夜泊怀孙齐之》诗中也说:“残梦风前柝,归心曙后鸡,还知高隐处,只隔水东西。”  平和就有一处名副其实的“高隐处”,他就是天地会创始人万五道宗所建的高隐寺。  初秋时节,几位朋友相约,驱车从县城出发,过坂仔、国强、安厚、到达大溪,出大溪镇先往正东行约一公里半后踅往东南,沿着一条尚堪汽车通行的山乡道路行驶了个把小时,我们来到的高隐寺。  
期刊
在日本能看到这样似曾相识的古建筑,真的是感到特别亲切,特别兴奋,也特别震撼。  我们是站在奈良东大寺前,仰望这座世界最大最高的木构大殿。大佛殿面宽57米,进深51.5米,高46米,比北京故宫太和殿还高大,显得那样巍峨雄伟、庄严肃穆。要支撑起这么高大的建筑,柱子必须十分粗壮。走进东大寺气宇轩昂的殿堂,里面的木柱果然都十分壮硕。不知是不是为了体现殿堂之大、木柱之粗而有意为之,其中一根木柱下面还挖了一个
期刊
日照,顾名思义的地方。据介绍,全年日照时间2540小时,是一个“生紫烟”的“东方太阳城”。但怎么理解“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呢?我从日照的一杯茶找到了答案。  我对日照原先是陌生的,2015年8月第一次有机会到访,不论是“蓝天、碧海、金沙滩”,还是“全国唯一可同时举行所有水上赛事的城市”,对于一个来自福建沿海的我来说,都不觉得特别新鲜。  因参加“第八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而抵达日照。与会嘉宾安排
期刊
夏天的夜晚,每次饭后,只要没有急事挂心头,我总爱移步阳台,沐着凉风,看着花草,望着远方,审视着日渐拔高的新楼盘。  当燥热退尽,汗水风干,转身走入客厅的刹那,我突然发现洗衣机前多了一只爬行动物,慢慢挪动着肥大的身躯,深褐色,貌似蟑螂,但比蟑螂体积大。  因为地处景区,阳台上常有“外星人”光顾寒舍,蝴蝶是最常见的,有时在阳台的花丛中绕行,有时飞进客厅与花共舞。只要它的身影出现,我的眼球总被牢牢吸附,
期刊
如今,如果你心无焦虑,出门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也就是说,焦虑这种情绪,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常态。围绕着锅碗瓢盆这个中心任务,我们左突右冲,希望打拼出一个美好的将来。没曾想,将来还没遇见,倒是与焦虑撞了个满怀。  我们越着急忙慌,越焦虑迷茫。我们经常感觉被生活推着走,无所适从。不走又不行,走又挺难走。我们纠结于一些小事,聚焦于一些破事,有点玻璃心,有点中年油,担心职场的发展,担心孩子的成长,担心父
期刊
去向东渠世坂渡槽必须经过世坂小学,远远地就看到有三三两两的人站在台阶上等候,我以为是和我们一样来此参观的人,走近了,才发现原来是学生放学。我暗自嘲笑自己,水渠是用来灌溉田地的,怎么可能立在村子中央呢。走过一段土路,两边有金桔树,个头不高,果实却饱满,黄的果子密密匝匝,在绿叶中顽皮地探头探脑。一垄垄的甘蔗树极其挺拔,颇有国庆受阅官兵的风姿。半山坡上的枇杷树,花开得很小,一簇簇,聚集在一块,热闹非凡。
期刊
刘伯温(1311-1375)。汉族,名基,谥“文成”。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元统元年(1339)考取进士,任江西高安县丞、元帅府都事。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刘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他流传于世的著作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  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可没有想到,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日渐多疑起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