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q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之间存在着独特的联系,二者都难以从关系中脱离出来。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原有的经济法理念发生了变更,并且在制度方面得到了有效的创新。另一方面,其对于经济法内部架构的创新也产生了较强的推动作用。本文将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经济法的联系进行分析,并对经济法的理念发展更新以及制度创新加以阐述。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法;理念更新;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8)05-0043-02
  作者简介:马陇平(1980-),男,甘肃陇西人,法学博士,兰州文理学院,副教授。
  经济法中理念和制度的创新,使得市场中部分缺陷和不足被有效的弥补,使市场中的自发效应被消除,进而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的指引作用。在以社会为主的背景下,加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入,使得总体战略被制定。另外,经济法的创新也使总体市场得到有效的协调,在日后的发展中,还应继续采用适宜的机制,找出新的突破口。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经济法的联系


  (一)内涵
  上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提出,其属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伟大研究成果,基于工业文明与发展模式反思的新型发展观。在可持续发展观中提出,不但应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还不能对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构成威胁,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应在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进行。第二,当代人们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给予后代同样的机会和权利。第三,为了当代和后代的利益,在发展进程中应给予环境以重点关注。
  (二)发展观与经济法的联系
  经济法存在的目的使其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独特的联系,在20世纪,经济法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诞生,属于中外法制史中的突出成就之一。当今时代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导致自由竞争的秩序受到严重威胁;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之下,需要加强对社会的有效调节;在市场自发调节的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被逐渐的显露出来,这些都需要国家对此进行干预,经济法也应运而生。在经济法的目的上看,能够为国家或者政府实施经济调节提供法律依据,使市场机制中存在的漏洞被有效的填充,减少或者消除市场自发性中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些都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存在目的基本相同。经济法以社会为中心,其目标是追求社会正义,维护和保障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效益,这同样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内容相符合。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总体发展战略的基础,而经济法则是国家调节经济的法律手段,因此二者的结合属于发展的必然[1]。

二、经济法基本理念的发展与更新


  (一)在发展观方面
  经济法的主要使命是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它能够立足于当前国民经济的运行整体,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在特定时期背景下,受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较大,而发展观又受到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以及消费方式等方面影响。在经济法中,发展观主要体现在环境、资源、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相互结合的方面,这些在立法中均以得到明确体现,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在立法中只是单纯的在环境与资源立法中对发展观加以体现,但是在人口立法中却尚未提及。另外,在结合度方面也存在缺陷,并且通常为事后处理,重点在企业排放对环境产生污染后的补救等,没有加强对环境问题产生过程加以重视。这将要求,日后的经济立法应加强环境资源、人口的全面结合,实现协调发展。
  (二)在效益观方面
  经济法虽然加强对整体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重视程度,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却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主要体现在环境效益缺失方面。可持续发展社会、资源、人与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并且对其产生的效益统筹兼顾。经济活动以环境资源为基础,人类所有从事的经济活动几乎都与环境资源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然而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却没有给予环境成本以高度的重视,或者将其扭曲,对环境容量进行占有,对环境资源进行消耗等现象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这属于环境恶化,并且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若不对此制定相应的制度,企业将难以自觉的加强对环境成本的重视,并且将其纳入到内部核算当中,缺少了环境成本的存在,则反映出的整体效益将不够客观和全面,其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日后经济法理念更新中,应给予环境效益高度重视,使其不但在环境中得以体现,在经济法中也应获得明确的规定,进而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背景下,使环境效益在经济法中得以充分体现[2]。
  (三)在公平观方面
  经济法诞生与民法范围之外,其与民法相比较来看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其能够在更高的角度对垄断、非正當竞争等行为进行制约,并且还能够在结果公平方面发挥作用,对体制不合理或者缺陷等原因导致的贫富差距过大、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采用财政转移、税收制度、社会保障等方式进行解决。例如,我国在西部大开发政策中将能够对此充分体现。
  但是,上述所列举经济法中的公平观都是人与人之间,并且是同代人之间的,与可持续发展中强调的公平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发展观中所提及的公平方面,包括代内公平以及代际公平,指出要将环境与资源作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将二者进行合理分配实现公平。当资源种类缺乏、环境恶化时,不但会对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影响,而且还剥夺了后代人发展的权利。因此,为了能够实现资源与环境的良好保护,在经济法理念更新的过程中,应将资源纳入到财产和资本当中,并且实施合理的保护和公平的分配,经济法的性质决定其承担其这一责任,使社会和人类收益。
  (四)在安全观方面
  经济活动应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对国民经济安全构成威胁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制度缺陷、市场漏洞、人的不规范行为等,但是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将作为根本性因素而存在,目前我国对此方面给予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发展观中的基本条件之一便是控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建立和健全各项政策、立法,才能够实现人、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现阶段,资源问题也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水污染、淡水资源危机等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在环境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生态系统的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由此可见,在日后经济法的更新中,应将人口、资源、环境安全纳入其中,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3]。

三、经济法制度的创新


  (一)政府应明确自身的法律地位
  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职能,是采用多种措施,保障发展目标的贯彻落实,并且使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等。从资源与环境管理方面来看,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与以往相比都有所增强,不但具有更多的职责,而且其角色也變得更加多样化。为了适应新角色,政府的责任问题在法律方面也获得了发展,使其逐渐向法律主体方面靠拢。虽然政府在责任方面变得更加完善,但是在权利方面却尚未与之相匹配,在特定的环境资源方面,其只是名义上属于产权主体,但是却没有具体的保障措施,尤其是当资源受到破坏时,政府是否享有民事求偿权等问题没有明确。因此,在经济法制度创新时,应对政府角色进行明确定位,使其职责得到进一步完善,更加良好的行使民事权利,为公众环境效益提供切实保障[4]。
  (二)计划、区域经济发展制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资源配置主要由市场调节,并且在调节中存在较大的缺陷,其作为国家计划与产业区域政策,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引领国民经济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对经济发展的目标、战略以及实现方式等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背景下,对经济法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且确定目标、原则。第二,建立健全目标体系,根据发展观中的要求,构建科学发展的目标体系,并且将其归入到国家计划体系当中。第三,建立发展观的评价体系,为战略实施的成果给予科学的评价。第四,在政府以及相关经济部门中,将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
  (三)经济刺激制度
  本文前面已经对经济法建立的部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主要是由于环境成本未能够被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当中,使得环境消耗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市场经济手段来实现。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和完善,市场法的使用效果将变得更加显著,其能够通过市场机制,针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出最优方案,实现以最少的环境代价,便能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目标。对此,经济法的制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突破性进展。第一,健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新型核算体系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得到显著增强。第二,完善环境消耗与补偿制度,我国目前已经逐渐开始征收相关费用,例如资源补偿费、排污费等。但是其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主要由于制定在执行的过程中,通常流于形式,监管的力度不足,只有部分费用收取,大部分费用难以征收。另外,收费标准的制定上不够科学合理,没有与环境成本相结合,使得费用的收取与实际环境成本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对此,要求我国相关部门可以从个别项目着手,实施对环境费改税制度,扩大资源税的适用范围等,以此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另外,还应完善其他经济刺激制度,例如财政转移制度、财政补贴制度、信贷优惠政策等,尤其是优生优育、环境产业、清洁生产以及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经济刺激制度不够到位。对此,立法和行政部门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转变对财政、税收、信贷等看法,使优惠政策能够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5]。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以经济法为保障,经济法的发展存在如何持续的问题,以往的经济法中具有诸多弊端和不足,只有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以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够实现理论与制度的更新和优化,进而使新经济法与当前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现状相符合,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 参 考 文 献 ]


  [1]刘天龙.新农村社区发展中农地流转法律保障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
  [2]陈晓玲.论经济法的公共利益理念[D].中南大学,2015.
  [3]周文泽.德、日等国循环经济法制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D].山西财经大学,2013.
  [4]王梅凌.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
  [5]任虹.论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的理论创新[D].中国政法大学,2015.
其他文献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租佃制度主要是指“双减双交”政策,通过对该制度的研究,说明土地法律制度的调整既要关注民生,又要注重经济内部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土地;抗日战争;租佃;土地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9;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2-0198-01  作者简介:刘巧珍(1991-),女,汉族,江西赣州人,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刑法学
摘要:所有权是民法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而所有权制度作为其运行的基本规范,则是一个基础性的法律制度。从历史角度来看,所有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整个社会对于人类的人文关怀,其中的研究价值对于掌握所有权制度是十分有意义的。只有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了解所有权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变化,才能更好的使现今社会中的所有权制度站在保护人类应有权利的角度上有序的科学运行。  关键词:所有权;人性特质;分析;历史阶段分
摘 要: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及司法解释中,仅有最高人民法院于1985年颁布的司法解释中提及转继承制度。对于转继承的性质,以及转继承所继承的遗产是否属于被转继承人和其死亡时的配偶的夫妻共同财产,学界分歧较大。理解该争议的实质,有助于正确处理转继承纠纷案件。本文将分析转继承的性质,探讨被转继承人配偶可分割所得的遗产份额,旨在为办理转继承纠纷案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转继承;被转继承人;转继承人;被转
摘 要:未成年双方当事人发生性关系确有恋爱基础,且系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亦未造成被害人名誉受到严重诋毁及出现严重精神创伤、自杀、自残等严重情节或者后果,可以认定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不认为是犯罪。  关键词:未成年人;性行为;性质  中图分类号:D922.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4-0163-01  作者简介:蒋靖静(1973-),女,汉族,江苏邳州人,
摘 要:理工科高校具有相对较多的科技创新、发明创造的群体,其知识产权教育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以广西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理工科学生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建设现状、问题,并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产权保护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旨在为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做参考借鉴。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120;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
中图分类号:F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1-0290-02  一、宏观管理:国家对市场中的人才价值利用不足够重视,以猎头行业为例  (一)猎头市场潜力巨大  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当GDP(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持续几年接近10%,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激增。企业为了竞争,不惜重金求贤,猎头得以产生。在欧美相对发达的国家,猎头公司与企业数量的适当比例为5:1000。
摘 要:国家监察体制的改革和优化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和促动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在监察体制建立的过程中依法监督法律体制的建设,从改革方向、法律建设和政治发展的角度分析民主监督的路径和方法,本文分析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与民主监督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国家监察体制;民主监督;问题  中图分类号:D2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23-0131-01  作者简介:宋卫炎(196
摘要:通过辽宁法治科普的公众需求及满意度进行调查,总结出辽宁法治科普工作在满足公众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法治科普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公众”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互联网 科普”为载体,以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为保障的法治科普模式。  关键词:法治科普;公众需求;满意度;互联网 科普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02-0067-01
摘 要: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国内形式更加复杂多变,我们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也必须与时俱进。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转向,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我们必须以最敏锐的视角洞察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精准研究并重点团结“留学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等新“三类人”。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大旗,开创高校统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法治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立法听证制度作为法治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也逐渐发展成一项重要、有效的法律制度。它的确立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管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立法听证早已存在多年且日臻完善,作为一种议会程序制度被现代法治国家广泛采用,但在中国,立法听证制度作为一种“舶来品”,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地方立法;立法听证;听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