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取”“今”“及”“窊”“圭”“俞”组同源词分化之考察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in228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查检《广韵声系》及《说文》,将“农”“取”“今”“及”“窊”“圭”“俞”的谐声字及其音义关系进行对比研究,初步确定其声符语义。并通过文献用例逐步确定其声符语源义是“厚多”“急切”“空中”,从而考察出他们的同源词组关系。
  【关键词】同源词;谐声学;《广韵声系》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5-0103-02
  凡语音相关、语义相同的词,叫作同源词。据统计,《说文解字》中的形声字占全书收字的百分之八十二,所以谐声字声符的研究成为考求同源词的必经之路。具体来说,运用谐声声符来考察同源词组的分化,涉及纵、横两个侧面,“纵”就是从一个声符出发,通过观察其二级谐声、三级谐声的文字孳乳方式,来考察这个单字声符所承载的源义素,近似于“右文说”。“横”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始声符及其谐声字族进行音义对比,发现其音义关系如何,进而判定他们是否同源,近似于“语转”。通过这两个步骤,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训诂学方法论的核心部分。
  一、农:取—— [厚多]
  沈兼士先生《广韵声系》共归纳出“农”字的一级谐声字34个,统计出其中共有12个字具有厚、多义,占比35%,排列如下:
  《广韵·冬韵》:?,多毛犬也。,露多。,肿血也。脓,上同;《广韵·送韵》:齈,多涕鼻疾;《广韵·钟韵》:醲,厚酒。襛,又厚衣貌。,多也。浓,厚也。秾,花木厚也;《广韵·江韵》:鬞,乱发。,发多。
  以上的释义都来自《广韵》,再根据文献中的用例,对其中部分字的释义进行补充证明:
  秾,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曰:“(何彼襛矣)俗本作秾,《玉篇》《广韵》分为两字两义,非也。”是秾、襛二字通用。《说文·衣部》:“襛,衣厚皃。”《诗·召南·何彼襛矣》朱子集传:“襛,盛也,犹曰戎戎也。”段玉裁注“襛”曰:“引申为凡多厚之称。”
  醲,《文选·左思〈魏都赋〉》“着驯风之醇醲”李善注引《说文》曰:“醲,厚酒也。”《淮南子·主术》“肥醲甘脆非不美也。”叶德辉间诂:“醲,肥甘也。”按,甘醇之酒味道浓厚,故谓之醲。
  总起来看,这12个字上古都归冬部,以“农”为声符,其核心义素都是[厚] [多]。故鼻从农为多鼻涕,雨从农为多露水,髟从农为多毛发,禾从农为多花草,犬从农为犬多毛。如果确知声符的语源义,便可以如此进行演绎推理,所以沈兼士先生曾指出:“余以为审形以考谊,似不若右文就各形声字之义归纳之,推测古代之字形与语义为较合理,此余所以推阐右文之故也。”便是说的同源词的声符具有语源义标记的功能。
  再检查《广韵声系》“取”字声符,“取”有一级谐声43字,二级谐声2字,三级谐声15字。共有11字表聚、多之义,占比18%,排列如下。
  《广韵·东韵》:丛,聚也。?:草?生皃。藂:俗(从)。:笼,取鱼器,俗;《广韵·送韵》::聚也;《广韵·麌韵》:聚,众也,共也,敛也,《说文》:会也,邑落云聚;《广韵·厚韵》:棷,薪也;《广韵·有韵》:,束。:聚名;《广韵·尤韵》:菆,草名又矢之善者,《说文》曰:麻蒸也,一曰蓐也。齱,齱齵,齿偏。
  棷,《诗·郑风·大叔于田》“叔在薮”毛传:“薮,泽禽之府也。”《左传·宣公十五年》“山薮藏疾”孔颖达疏:“薮是草木积聚之处,近山近泽皆得称薮。”《周礼·考工记·轮人》:“以其围之阞捎其薮”郑玄注:“薮者,众辐之所趋也。”按,此即谓车轴而言,众辐同聚集于此。
  菆,《玉篇·草部》:“菆,草丛生也。”《礼记·檀弓上》“菆涂龙輴以椁”孔颖达疏:“菆,丛也。”《礼记·丧大记》“櫕至于上”郑玄注:“櫕,犹菆也。”陆德明释文:“菆,本亦作丛。”按,櫕亦谓积聚木材。
  齱,《玉篇·齿部》:齿聚貌也。按,是“齱齵”为牙齿参差不齐而产生的挤压、集聚之貌。
  农、取二声符都携带有[多] [厚]的语义,东、冬二部上古旁转最近,声符“取”为侯部,二者在语音上是东、侯二部正对转的关系,故其义也相通,此外,前文提到的“蔟”也是侯部字,“族”《说文》:“矢锋也。”引申为聚居之义,文献用例亦所在多有。“蓐”是屋部字,正好形成东——侯——屋阴阳入对转的格局,而其语源义素都是[多]。
  二、今:及—— [急切]
  金,《说文》以为形声字,从“今”得声。是今、金、禁三字古多通用,如《说文》紟,衣系也。其籀文从金。捦的或体又从“禁”。 段玉裁注“捦”字曰:“此篆古叚借作禽。俗作擒,作捦。走兽总名曰禽者,以其为人所捦也。”而禽、擒均从“今”得声。《说文》《广韵》中“今”声符字中具有急切义的字共有五个,排列并训释如下:
  《说文·口部》唫,口急也。《太玄·唫》篇题下司马光集注引《说文》曰:“唫,口急也。”引申为口闭义,《吕氏春秋·重言》“君呿而不唫”高诱注:“唫,闭。”《墨子·亲士》“远臣则唫”孙诒让间诂引毕沅云:“唫,与噤音义同。”
  《说文·手部》:捦,急持衣?也,或从禁。《广韵·侵韵》?:急持。《玉篇·手部》:“?同捦。”《玄应音义·卷十五》“捦牵”注引《说文》:“捦,急持衣襟也。”《廣雅·释诂三》“捦,持也”王念孙疏证:“捦、鈙、擒并字异而义同。”段玉裁注“鈙”字亦曰:“此与捦义略同。”
  《广韵·侵韵》骎:马行疾也。《玉篇·马部》“骎,骎骎,骤貌,行疾貌。”《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今国兵骎骎北来”胡三省注:“骎骎,马行疾貌。”
  《广韵声系》收录“及”声符字43个,一共发现4个表“急切”义的字,排列如下:
  《广韵·缉韵》:伋,孔伋,字子思。急,急疾,《说文》作“?”,褊也。彶,彶遽也。《广韵·合韵》:馺,马行疾。   其中,“急”从“及”得声,是及的二级谐声,故急、及二字古通用,如《说文·木部》:极,或读若急。《说文·草部》:芨,读若急。《史记》卫太子伋,《左传》作“太子急”,《释名·释言语》“急,及也”王先谦疏证补引王启原曰:“《毛诗·新台序》'公子伋'即《春秋传》之'急子'。”“急”有急切义,“及”亦有急切之义,孔伋字子思,即聪慧敏捷之谓,如《史记·五帝本纪》“幼而侚齐”,《大戴礼》作“慧齐”。裴骃曰:“侚,疾;齐,速也。”《素问·上古天眞论》“黄帝幼而侚齐”王冰注:“侚,疾也。”《说文·心部》:“譞,慧也。”又“懁,急也。”《方言·卷一》“懁,慧也”钱绎笺疏:“儇、翾、懁、譞、、獧声义并同。”可知聪慧与敏捷二义本相因相成。
  《广韵声系》共收录“亟”声符字6个,有2个字表急切之义,排列如下:
  《广韵·职韵》:亟,急也,疾也,趣也。?,急性相背,《说文》曰,疾也,一曰,谨重皃。
  其中《广韵》?,皮鞭皃。而《说文·革部》:?,急也。段玉裁注曰:“按?、鞭二字相属。疑本作鞭,急也。转写夺鞭。”依段说,则“?”字应据补。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亟”声符字在语音上和[及—急]属于职、缉旁转的关系。[今—金]、[及—急]在语音上是侵、缉二部平入对转的关系,在语义上则共同拥有[急切]这一核心语素,他们是一组同源词,
  三、窊:圭:俞—— [空中]
  《说文》中凡表“空中”之义的词共有17个,排列如下:《说文·女部》:娃,圜深目皃。《说文·木部》:楲,楲窬,亵器也;《说文·火部》:烓,行灶也。《说文·心部》:愉,薄也;《说文·网部》:罛,鱼罟也。《说文·肉部》:胯,股也;《说文·匚部》:匬,瓯器也。《说文·瓜部》:?,本不胜末,微弱也,读若庾。《说文·巾部》:?,正耑裂也;《说文·穴部》:窐,甑空也。窊,污衺,下也。窳,污窬也。窬,穿木户也,一曰空中也。窦,空也。窐,甑空也;《说文·水部》:渝,变污也。污,薉也。浼,污也。洼,深也。漥,一曰窊也。洿,浊水不流也,一曰窳下也。
  其中,《广韵·模韵》:罛,鱼罟。《诗·卫风·硕人》“施罛濊濊”毛传:“罛,鱼罟也。”《尔雅·释器》“鱼罟谓之罛”郭璞注:“罛,最大罟也。”段注“窊”:按凡下皆得谓之窊。水部洿者,窊下也。今按:渔网是中空之物。
  《说文·火部》“烓,行灶也。”《说文·穴部》徐锴系传:“穿地为灶也。”今按:灶即是空中之物。《说文·肉部》桂馥义证:“胯,又通作绔。”今按:两股之间谓之胯,胯必中空。
  《文选·宋玉〈高唐赋〉》“窐寥窈冥”李善注:“窐寥,空深貌。”《资治通鉴·宋纪十六》“以刀环塞窐孔”胡三省注:“窐孔,即古之所谓圭窦也。”《说文·穴部》段玉裁注:“凡空穴皆谓之窐矣。”
  《急就篇·卷二》“桥窦阳”颜师古注:“空穴曰窦。”《左传·襄公十六年》“筚门闺窦之人”《说文·竹部》引作“窬”。《论语·阳货》“其犹穿窬之盗也与”皇侃疏:“窬,窦也。”刘宝楠正义:“凡物之取于空中者,皆得为窬。”
  其中有些字《说文》未收,今补入三字:《广韵·皆韵》:鞋,履也。《广韵·遇韵》腧,五藏腧也。《说文》新附字:眭,深目也。今按:鞋履空中之物。腧是穴位,也有空中之义,针灸方能刺入。
  “圭”声系字古在支部,“瓜”声系字古在鱼部,“俞(窦)”声系字古在侯部。就声纽来看,影:娃洼烓漥/窊洿。见:窐/罛。以:窳?/愉渝窬。透:?。定:匬窦。溪:胯。通过分析这些字的声韵关系,可以看出表“空中”之义的词族本质上是支鱼侯三部旁转的关系,因为他们的声纽变化数多于韵部数目。王念孙《广雅疏证》曾说“以手抠物谓之?。”抠、?也是溪母双声,支侯旁转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沈兼士.广韵声系[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武漢大学古籍所编.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作者简介:
  黄卜棣,男,湖北监利人,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训诂与历史词汇。
其他文献
【摘要】二人转艺术是一项东北地区传统民间艺术,之所以可以长久保持较为旺盛的生命力,除了被广泛认知的地缘性因素及泛文化背景之外,也深受结构性因素影响。本文尝试借用西方结构主义的部分研究方法,从源流、形式、经济等方面对二人转艺术的本质结构开展初步研究工作,希望实现二人转艺术及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理论研究新视角。  【关键词】二人转;结构;民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流行演唱艺术作为时代社会现实和审美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时代发展中的各个要素,同时也是历史发展及人们思想行为的集中表现形式。基于此,本文从美学艺术角度开展研究分析,并针对流行演唱的发展历程研究了流行音乐艺术的发展现状及流行音乐美学在演唱中的艺术体现,根据自身经验阐述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流行演唱;美学视角;发展;音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准格尔旗汉语方言隶属晋语大包片,有部分语言存在舒声促化现象。本文选取《方言调查字表》《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词典》《汉语方音字汇》三种材料上的语料来分析准格尔旗汉语方言舒声促化的现象,并且探讨其类型及成因。  【关键词】方言;舒声促化;类型;原因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5-0105-05  基金项目:2020年
期刊
【摘要】红色文保单位是具有革命性质的不可移动文物。肇庆市是西江古驿道的沿线城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对革命遗址、红色文保单位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界从思政等角度对红色资源的利用提出多种措施,为研究红色资源留有补充空间。基于此,文章采用文献考证等方法,从神圣与世俗的视角对红色文保单位的利用进行探讨,进一步充实红色文保单位的研究。  【关键词】西江古驿道;红色文保单
期刊
【摘要】工业设计在近代从西方走向中国,而中国自身的文化底蕴又融入在工艺美术的发展过程中。在人与自然共生上,在生产的环节把控上,在对产品本质的探索上,在吸引消费者上,都有明显的体现。情趣和生活实用性的兼容,在宋明两代就有了重大的发展。并在推崇独立品牌的今天,脱胎为生活中使用到的各种商品。  【关键词】道法自然;未雨绸缪;因地制宜;官家情趣;民间愿景;板刻结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
期刊
【摘要】“臧邑”问题,既是当下臧氏后裔们殷切期望的重大问题,也是所有臧氏文化研究者们需要解决和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臧邑”地望之所在,关涉到臧姓家族的起源问题。而对于臧氏后裔们来讲,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各地臧氏家族中的有识之士对“臧邑”的确切地域问题,发表了许多观点,做了不少的推测,可谓百家争鸣,不绝于耳。  【关键词】臧邑;家族;起源  【中图分类号】K82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恒合土家族乡多民族文化经过接触、碰撞、吸收、借鉴,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民情,多民族共享民族文化符号的现象明显,由此促进了恒合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多民族共享文化符号对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共享;恒合土家族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其中的藻井圖案样式对石窟的建筑式样、装饰彩画、彩塑雕像等起到了衬托的作用,既融汇了多样的艺术色彩,又为后世人们的审美经验提供借鉴。同时,宝相花作为莫高窟藻井图案重要的组成元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盛行于唐朝,传达了唐代装饰审美观念,对后世的装饰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宝相花纹;藻井图案;纹样发展;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2
期刊
【摘要】反义复合词有着悠久历史,并一直流传发展于汉语史的各个阶段,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反义联合是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构词法。它使得意义上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词,形成了汉语中复杂、独特又有趣的词汇现象。  【关键词】反正;反义复合词;发展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5-0118-02  反义复合词作为汉语
期刊
【摘要】杨朔的散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自成一家,主要是因为他在散文的诗歌化创作实践上,进行过成功的示范性尝试,取得了丰硕的建树,独具艺术风格和特色,对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及以后散文的创作和审美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其力作《茶花赋》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开头、结构、意境、语言等六个方面,对其所表现的艺术特色进行赏析和探讨。  【关键词】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