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职学校的计算机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由于Photoshop这门课实践性和创新性都比较强,而中职学校里相当多的学生底子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最令教师头痛的就是班级中的学困生随着知识的不断累积会变得越来越多,而在我们教学中这部分学生又不能抛开不管,应该如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相应教学评价的实施来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帮助学生能更好地学好Photoshop,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分组教学就应运而生了。
关键词: 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 分组教学合作学习
1在Photoshop教学中实行分组教学法原因
1.1在中职学校相当多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多数是被动学习,且自我约束能力差,不知道怎么学习,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
1.2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复杂,知识层次参差不齐,且总体偏差。在上机过程中,老师讲授并演示完后让学生操作,完全掌握的学生不多,再加上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就很多。虽然老师在辅导上机时忙得团团转,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得不到辅导。随着学生的问题累积越来越多且又得不到及时的辅导解决,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学生厌听、厌学的现象。
1.3新形势造成中职教学新的层次格局,如果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那么学优生显然会“吃不饱”,而学困生却因此会“吃不了”。
针对以上情况,分组教学法就应运而生了。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组,教师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成新的学习小组,组内成员直接交流,学优生辅导学困生,互帮互学,合作学习,做到“一人会,人人会”,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
2计算机教学中应该如何对学生分组
2.1分组原则:分组教学法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以自愿为主,兼顾均衡、男女混编、适当调整。分组前可以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三类,即:A类学优生,B类中等生,C类学困生。
2.2小组人数:分组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因此分组人数的多少至关重要。人数过少,发挥不了小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人数过多,学优生要带动太多的学困生,达不到效果。按照实践经验,将小组人数定在6~8人左右为宜,其中每小组成员至少有1~2人是A类学生,2~3人是B类学生,2~3人是C类学生。
2.3选任组长:选任组长时应注意组长的基本条件和产生方式两个问题。首先组长应当是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其次,组织能力较强,有责任心;再次,乐于助人,愿意对学习差的同学提供帮助。组长的产生方式,可以在教师公布组长的基本条件后,由学生自荐、小组推荐、教师指定相结合。另外,教师要注重培养组长,明确组长的责任,提高组长的辅导能力。
3分组情况下如何组织计算机课堂教学
3.1教学内容的设计
3.1.1.上好每一节课,时刻记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教育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他们对问题的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自行发现原理,掌握新知。
Photoshop的第一堂课,我让学生欣赏一些图像及其效果图,使学生对Photoshop这门课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还向他们展示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从图片的整体构思、创意、色彩、整体效果等审美角度给学生进行讲解,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完成Photoshop的学习后也能处理一些复杂的图像,制作一些迷人的效果。
由于Photoshop工具多,功能强大,学生有时会因为一时掌握不了而感到烦燥,这就要我们老师不断改变教学方法,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授时不要照本宣科,即不要过度地依赖教材。
3.1.2.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取得素材,培养学生认真的工作态度
学生上机操作时,往往在图像上乱写乱画,把好端端的图涂抹得非常难看,看着好端端的图片被自己处理得越来越差,学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会对学好Photoshop这门课失去信心,针对这个情况,我就用数码相机给每一个学生拍摄了不同背景的多张照片,让学生自己处理自己的照片,同时加大自主学习的力度。
3.2学习:小组合作,教师辅导。在上机操作时,教师应安排各小组组员相对集中而坐,便于组员的互帮互学以及组长的管理和指导。由于各组长的动手能力一般较强,所以会很快完成任务,让他们在完成自己的操作之后,去帮助有困难的组员,这样把原来由教师一人辅导的任务分散到五、六个组长身上,教师就可以从繁重的辅导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3评价: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课前应制作“任务完成情况登记表”,由组长登记组员的任务完成情况,包括组员在各阶段的活动表现,如提出了哪些问题,承担了哪些任务,完成了哪些工作,出了些什么好主意等等。学生自评后再互评,互评可以是本小组内的互评,也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评。之后,教师找出各组中的典型作品,在全班进行演示点评,解决共同的问题。
总之,分组教学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从而大大提高了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关于高职高专计算机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平面构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平面设计师是怎样炼成的》葛建国主编北京《电脑爱好者》杂志社出版
[3]刘剑光浅谈分组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4]廖善伙中职计算机实践课分组教学初探[A]福建省宁化职业中专学校
[5]唐梁兵中职计算机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D]浙江师范大学
关键词: 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 分组教学合作学习
1在Photoshop教学中实行分组教学法原因
1.1在中职学校相当多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多数是被动学习,且自我约束能力差,不知道怎么学习,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
1.2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复杂,知识层次参差不齐,且总体偏差。在上机过程中,老师讲授并演示完后让学生操作,完全掌握的学生不多,再加上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就很多。虽然老师在辅导上机时忙得团团转,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得不到辅导。随着学生的问题累积越来越多且又得不到及时的辅导解决,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学生厌听、厌学的现象。
1.3新形势造成中职教学新的层次格局,如果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那么学优生显然会“吃不饱”,而学困生却因此会“吃不了”。
针对以上情况,分组教学法就应运而生了。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组,教师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成新的学习小组,组内成员直接交流,学优生辅导学困生,互帮互学,合作学习,做到“一人会,人人会”,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
2计算机教学中应该如何对学生分组
2.1分组原则:分组教学法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以自愿为主,兼顾均衡、男女混编、适当调整。分组前可以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三类,即:A类学优生,B类中等生,C类学困生。
2.2小组人数:分组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因此分组人数的多少至关重要。人数过少,发挥不了小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人数过多,学优生要带动太多的学困生,达不到效果。按照实践经验,将小组人数定在6~8人左右为宜,其中每小组成员至少有1~2人是A类学生,2~3人是B类学生,2~3人是C类学生。
2.3选任组长:选任组长时应注意组长的基本条件和产生方式两个问题。首先组长应当是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其次,组织能力较强,有责任心;再次,乐于助人,愿意对学习差的同学提供帮助。组长的产生方式,可以在教师公布组长的基本条件后,由学生自荐、小组推荐、教师指定相结合。另外,教师要注重培养组长,明确组长的责任,提高组长的辅导能力。
3分组情况下如何组织计算机课堂教学
3.1教学内容的设计
3.1.1.上好每一节课,时刻记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教育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他们对问题的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自行发现原理,掌握新知。
Photoshop的第一堂课,我让学生欣赏一些图像及其效果图,使学生对Photoshop这门课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还向他们展示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从图片的整体构思、创意、色彩、整体效果等审美角度给学生进行讲解,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完成Photoshop的学习后也能处理一些复杂的图像,制作一些迷人的效果。
由于Photoshop工具多,功能强大,学生有时会因为一时掌握不了而感到烦燥,这就要我们老师不断改变教学方法,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授时不要照本宣科,即不要过度地依赖教材。
3.1.2.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取得素材,培养学生认真的工作态度
学生上机操作时,往往在图像上乱写乱画,把好端端的图涂抹得非常难看,看着好端端的图片被自己处理得越来越差,学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会对学好Photoshop这门课失去信心,针对这个情况,我就用数码相机给每一个学生拍摄了不同背景的多张照片,让学生自己处理自己的照片,同时加大自主学习的力度。
3.2学习:小组合作,教师辅导。在上机操作时,教师应安排各小组组员相对集中而坐,便于组员的互帮互学以及组长的管理和指导。由于各组长的动手能力一般较强,所以会很快完成任务,让他们在完成自己的操作之后,去帮助有困难的组员,这样把原来由教师一人辅导的任务分散到五、六个组长身上,教师就可以从繁重的辅导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3评价: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课前应制作“任务完成情况登记表”,由组长登记组员的任务完成情况,包括组员在各阶段的活动表现,如提出了哪些问题,承担了哪些任务,完成了哪些工作,出了些什么好主意等等。学生自评后再互评,互评可以是本小组内的互评,也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评。之后,教师找出各组中的典型作品,在全班进行演示点评,解决共同的问题。
总之,分组教学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从而大大提高了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关于高职高专计算机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平面构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平面设计师是怎样炼成的》葛建国主编北京《电脑爱好者》杂志社出版
[3]刘剑光浅谈分组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4]廖善伙中职计算机实践课分组教学初探[A]福建省宁化职业中专学校
[5]唐梁兵中职计算机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D]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