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生发的根脉。任何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与进步,都有意无意间受到了民歌艺术的影响。陕北民歌高亢有力、悠扬婉转,是陕西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之一。它蕴含了西北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是一部黄土地的史诗,更是西北地区民间音乐艺术文化的活化石。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重点保护项目。
基于陕西丰富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以及陕北民歌所具有的特色文化内涵,对其保护、传承、挖掘、研究与发展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专业平台。西安音乐学院近年来一直在思考和筹划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形成特色发展。经过多次讨论与实地考察调研,2011年决定新增“陕北民歌演唱方向”表演专业,并于2012年开始面向社会招生,生源目前主要针对陕北延安、榆林等地的民间歌手。其核心理念是进行陕北民歌演唱人才的培养、陕北民歌演唱方法与风格的研究及作品挖掘,用科学的发展观和高等音乐教育的规律,建立“陕北民歌演唱”合理可行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新的特色教学体系,最终达到弘扬和传播陕北民歌的目的。
一、陕北民歌发展现状
1、歌手现状
目前,虽然演唱陕北民歌的歌手有很多,但大多数并不是单纯地将演唱陕北民歌作为兴趣爱好,他们与王二妮等陕北名歌手相对而言,生存状态不容乐观。陕北民歌手为了改变自身生活条件,不得不满世界“跑场子”。一些坚守在民间的陕北民歌手,他们的舞台或是一方空地,或是旅游景点门口的小角落,他们为路过的人群或游客演唱陕北民歌,用最原生态的声音演唱给群众听,并从中获得微薄的报酬。这些歌手好似遗落在人间的“精灵”,在有意无意中传播着陕北民歌(任思谕,浅谈陕北民歌歌手生存之现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10):27)。
为了陕北民歌传承后继有人,陕北地区也组织了很多培训机构,举办了专门的赛事,给那些嗓音条件好、热爱民歌演唱事业的歌手进行培训,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但结果不十分理想。在西安音乐学院2012年6月组织的考察调研中,延安群众艺术馆馆长陈永龙说:“为了提升传承与发展,我们也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爱好者进行培训,最小的有八九岁,最大的有八十多岁,培训的目的我们摸不着。我们各位青年歌手都在办培训班,对学员培训一定时间就带不了了。近年来我们虽然也搞了几届陕北民歌大赛,但对人才的培养很盲目。”安塞民间艺术团歌手王建宇说:“站在歌手的角度讲,我们希望将自己的素质提高,不知怎样提高;很想学,不知怎样学起。”
2、作品现状
传统的民歌多是劳苦大众生活情绪的表达,偏于悲情;延安时期的红色民歌,主要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写照,鼓舞斗志,多于激昂。这两类作品在曲谱上,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搜集与整理,已基本完成,缺的是反映人民对新生活情怀的抒发以及符合新时代人们审美需求的新民歌创作。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说:“陕北民歌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已经很广泛了,现在是我们要精心打造,有创意、有新招;总是原地踏步,在。底层次。的范围内运行,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很难给民歌艺术的发展增添生机和活力。”(尚飞林,保护和发展民歌文化遗产任重道远——由陕北民歌大赛引发的思考[J],音乐天地,2007,(5))原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音协主席贺艺提出:“我们的创新必须注重时代背景,陕北民歌的自身发展要有突破,题材要广泛,形式要多样。一是保留原有的陕北传统民歌,以自然形态的风格演唱;二是对原有的传统民歌,根据新的内容需要进行改编;三是用陕北民歌素材创作各类型的声乐、器乐,包括独唱、重唱、合唱,民族管弦乐作品、交响乐作品、歌舞、音乐剧、舞剧、电影、电视等音乐作品。”还有学者认为“由于缺乏创新与超越,陕北民歌的创作处于一种严重停滞和衰微的状况。”这确实是造成陕北民歌发展无力的原因之一。缺乏既能编又能唱,且能将新时代、新气象融入陕北民歌,能将民歌中的情感如实表现出来的高水平创作者已是不争的事实。
由此可见,陕北民歌的现状无论是从歌手,还是作品的创新上都不容忽视,期待得到妥善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设立“陕北民歌演唱方向”的可行性分析
西安音乐学院地处陕西省省会城市西安,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本土文化资源,一方面利于招生和采风交流,另一方面也便于进行教学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再者,由于本土文化的易通性优势,陕北民歌进入本地区的音乐院校,容易使学生对本地民歌产生兴趣和建立起较深的感情。除此之外,西安音乐学院经过六十多年的积淀,有着丰厚的教学资源。
1、拥有一支较强的演唱教学师资队伍
西安音乐学院声乐专业于学院组建初期即1948年就设立了,1956年正式成立声乐系。目前设有美声、民族和钢琴三个教研室。民族声乐教研室在编专业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助教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5人。应该说西安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演唱教学拥有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在理论研究民族声乐多元化演唱人才培养的方向、策略、措施、教学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实力和教学实践经验。
2、拥有一支音乐基础技能教学团队
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作为音乐院校的基础专业课,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以组织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为中心,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技能训练,从而为学生日后从事音乐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西安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室组建于1956年,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已拥有一支力量雄厚,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研究梯队。2008年被省教委评为“省级教学团队”,2009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基地。在“陕北民歌演唱方向”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方面,该教研室做了针对性教学测试,并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开展基本音乐技能训练。
3、拥有理论研究和创作团队
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和作曲系,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并且在理论研究和创作方面具有相当实力。音乐学系正式组建于1994年,设有中国音乐教研室、西方音乐教研室、综合理论教研室和文化产业管理教研室。目前拥有教师2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作曲系始建于1956年,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讲师11人,助教1人,且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他们的加入,将对陕北民歌的理论研究、创新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4、已形成一定的特色教学模式
西安音乐学院经过前期的宣传与筹备,于2012年起开始“陕北民歌演唱方向”的招生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教学,至今已探索出了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以“陕北民歌”为代表的特色教学模式。该模式为:在保留“一对一”声乐教学形式基础上,建立了“走出去,请进来”的互动演唱与交流学习平台,并结合“重唱、合唱、歌剧等舞台艺术排练课”,形成了一种更为全面的复合型、多层次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既要保留原生态风格的“原汁原味”,如方言的特色、咬字吐字的特点及特殊的韵味等,又要加强歌唱技能和基本功的提高教学。在发声教学法上,将保持风格纯正作为目标,不以西方声乐演唱或当前通用的民族演唱方法进行训练,只在演唱技巧上做适度的调整。在伴奏形式上,除了本校通用的钢琴伴奏外,还与民乐系合作,将民乐队伴奏引进课堂(如板胡、二胡、古筝等),增强演唱韵味。同时,通过具有针对性的视唱练耳、钢琴艺术指导等音乐基础技能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及文化共同课的学习,使陕北民歌演唱方向学生在音乐基础技能与音乐理论文化层面进行加强,以促进陕北民歌演唱人才素质的提高。
三、设立“陕北民歌演唱方向”的意义
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说:“陕北民歌从挖掘到推广,从整理到传唱,从传唱到遍及中国大地的过程已经走完了。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提高,提高的核心是专业人士的进入。”(尚飞林,林媛,对陕北民歌演唱格式化以及造成审美疲劳等问题的批评[J],音乐天地,2007,(2):5)而高等专业音乐学院作为音乐学习的最高学府以及与社会音乐文化艺术活动的交流融合,对弘扬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继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解决基层歌手与民间艺术团的再教育问题
一个好的歌手不单要具备好的嗓音,音乐理论也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在历届举办的陕北民歌大赛中,常常会涌现出一批演唱天赋极高的歌手,但他们的音乐综合素养却十分欠缺。在专业音乐学院设立“陕北民歌演唱方向”,就可以从根本上有效解决这类问题。正如第一批陕北民歌演唱方向的学生所感悟道:“我是陕北靖边人,从小听着陕北民歌长大,所以对陕北民歌的感情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作为西安音乐学院陕北民歌演唱方向的在校生,自己在唱陕北民歌时有着当地方言的优势,不足的一点是在入校前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只懂得凭借嗓音条件喊出来就是唱的好。但是入校后经过老师的指导,才明白唱陕北民歌也需要方法,不能一味的只靠嗓子,追求音高。”
西安音乐学院开设“陕北民歌演唱方向”本科专业课程,为陕北民歌传承和发展搭建了专业的传播平台,得到了好评,产生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在延安调研座谈中,安塞民间艺术团歌手王建宇说:“站在歌手的角度讲,我们缺的第一个方面是:很想学,不知怎样学起;第二个方面是:想提高自己的素质,不知怎样开始;第三个方面是:没有新作品;第四个方面是:对挖掘出来的陕北民歌怎样发展与创新;第五个方面是:能不能有好的歌词、好的作曲,协调好作品、歌手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在西安音乐学院开设陕北民歌演唱方向,解决了基层歌手与民间艺术团所纠结的问题。”
2、有效推动陕北民歌的传承
首先,在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开设“陕北民歌演唱方向”,开启了陕北民歌在专业音乐院校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大门。将演唱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陕北民歌演唱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改善、在改善中推进、在推进中完善,用高等音乐教育的科学教学方法培养更加优秀的陕北民歌演唱人才,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和高等教育的科学规律,创建科学合理的陕北民歌特色教学模式,真正实现“稳定、长效”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陕北民歌的目标和任务。
其次,在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开设“陕北民歌演唱方向”,将其引入专业教学课程,除了教授学生掌握陕北民歌的演唱方法,也间接地培养了未来的音乐工作者对陕北民歌的感情。有了这份感情,他们将会把陕北民歌融入到以后的演唱或教学工作当中。特别是未来会当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学生,如果他们把陕北民歌的作品和音乐知识点带进课堂,那真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此可见,成立“陕北民歌演唱方向”,将会使陕北民歌的传承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西安音乐学院设立“陕北民歌演唱方向”,让其进入音乐学院的专业课堂,利用高校专业教育资源将其教学规范和创新改造是陕北民歌得以传承发展的最佳途径和力量。其一,西安音乐学院目前在陕北民歌方向的招生、教学、艺术实践、就业管理等方面已逐步走向稳定与成熟。正如延安市文广局局长曹振乾说:“你们人才济济,在舞台艺术表演、作曲、音乐制作、总策划等各方面具有实力,我们可以组成战略性合作,共同打造陕北民歌艺术精品,才能有望将人才和作品推出去。”2013年4月延安市政府与西安音乐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随之,在延安鲁迅艺术学校建立陕北民歌校外艺术实践教育教学基地,这些无疑体现了西安音乐学院在“陕北民歌演唱方向”的生源保证、教学与实践、采风、调研、见习以及就业管理等方面已基本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其二,陕北民歌要进入文化市场,首先要有一个载体。西安音乐学院将具有地域语言、地域文化的陕北民歌演唱方向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陕北民歌艺术团”。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再加上西安音乐学院2012年获批在音乐学系新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这些将对陕北民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西安音乐学院以“陕北民歌演唱方向”打开陕北民歌在高校的教学局面,通过联合作曲系进行创作、联合音乐学系进行理论研究与文化产业管理的拓展,必将逐步形成一个从创作到演唱,再到音乐文化制作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态势。
基于陕西丰富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以及陕北民歌所具有的特色文化内涵,对其保护、传承、挖掘、研究与发展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专业平台。西安音乐学院近年来一直在思考和筹划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形成特色发展。经过多次讨论与实地考察调研,2011年决定新增“陕北民歌演唱方向”表演专业,并于2012年开始面向社会招生,生源目前主要针对陕北延安、榆林等地的民间歌手。其核心理念是进行陕北民歌演唱人才的培养、陕北民歌演唱方法与风格的研究及作品挖掘,用科学的发展观和高等音乐教育的规律,建立“陕北民歌演唱”合理可行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新的特色教学体系,最终达到弘扬和传播陕北民歌的目的。
一、陕北民歌发展现状
1、歌手现状
目前,虽然演唱陕北民歌的歌手有很多,但大多数并不是单纯地将演唱陕北民歌作为兴趣爱好,他们与王二妮等陕北名歌手相对而言,生存状态不容乐观。陕北民歌手为了改变自身生活条件,不得不满世界“跑场子”。一些坚守在民间的陕北民歌手,他们的舞台或是一方空地,或是旅游景点门口的小角落,他们为路过的人群或游客演唱陕北民歌,用最原生态的声音演唱给群众听,并从中获得微薄的报酬。这些歌手好似遗落在人间的“精灵”,在有意无意中传播着陕北民歌(任思谕,浅谈陕北民歌歌手生存之现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10):27)。
为了陕北民歌传承后继有人,陕北地区也组织了很多培训机构,举办了专门的赛事,给那些嗓音条件好、热爱民歌演唱事业的歌手进行培训,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但结果不十分理想。在西安音乐学院2012年6月组织的考察调研中,延安群众艺术馆馆长陈永龙说:“为了提升传承与发展,我们也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爱好者进行培训,最小的有八九岁,最大的有八十多岁,培训的目的我们摸不着。我们各位青年歌手都在办培训班,对学员培训一定时间就带不了了。近年来我们虽然也搞了几届陕北民歌大赛,但对人才的培养很盲目。”安塞民间艺术团歌手王建宇说:“站在歌手的角度讲,我们希望将自己的素质提高,不知怎样提高;很想学,不知怎样学起。”
2、作品现状
传统的民歌多是劳苦大众生活情绪的表达,偏于悲情;延安时期的红色民歌,主要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写照,鼓舞斗志,多于激昂。这两类作品在曲谱上,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搜集与整理,已基本完成,缺的是反映人民对新生活情怀的抒发以及符合新时代人们审美需求的新民歌创作。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说:“陕北民歌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已经很广泛了,现在是我们要精心打造,有创意、有新招;总是原地踏步,在。底层次。的范围内运行,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很难给民歌艺术的发展增添生机和活力。”(尚飞林,保护和发展民歌文化遗产任重道远——由陕北民歌大赛引发的思考[J],音乐天地,2007,(5))原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音协主席贺艺提出:“我们的创新必须注重时代背景,陕北民歌的自身发展要有突破,题材要广泛,形式要多样。一是保留原有的陕北传统民歌,以自然形态的风格演唱;二是对原有的传统民歌,根据新的内容需要进行改编;三是用陕北民歌素材创作各类型的声乐、器乐,包括独唱、重唱、合唱,民族管弦乐作品、交响乐作品、歌舞、音乐剧、舞剧、电影、电视等音乐作品。”还有学者认为“由于缺乏创新与超越,陕北民歌的创作处于一种严重停滞和衰微的状况。”这确实是造成陕北民歌发展无力的原因之一。缺乏既能编又能唱,且能将新时代、新气象融入陕北民歌,能将民歌中的情感如实表现出来的高水平创作者已是不争的事实。
由此可见,陕北民歌的现状无论是从歌手,还是作品的创新上都不容忽视,期待得到妥善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设立“陕北民歌演唱方向”的可行性分析
西安音乐学院地处陕西省省会城市西安,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本土文化资源,一方面利于招生和采风交流,另一方面也便于进行教学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再者,由于本土文化的易通性优势,陕北民歌进入本地区的音乐院校,容易使学生对本地民歌产生兴趣和建立起较深的感情。除此之外,西安音乐学院经过六十多年的积淀,有着丰厚的教学资源。
1、拥有一支较强的演唱教学师资队伍
西安音乐学院声乐专业于学院组建初期即1948年就设立了,1956年正式成立声乐系。目前设有美声、民族和钢琴三个教研室。民族声乐教研室在编专业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助教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5人。应该说西安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演唱教学拥有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在理论研究民族声乐多元化演唱人才培养的方向、策略、措施、教学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实力和教学实践经验。
2、拥有一支音乐基础技能教学团队
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作为音乐院校的基础专业课,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以组织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为中心,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技能训练,从而为学生日后从事音乐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西安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室组建于1956年,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已拥有一支力量雄厚,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研究梯队。2008年被省教委评为“省级教学团队”,2009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基地。在“陕北民歌演唱方向”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方面,该教研室做了针对性教学测试,并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开展基本音乐技能训练。
3、拥有理论研究和创作团队
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和作曲系,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并且在理论研究和创作方面具有相当实力。音乐学系正式组建于1994年,设有中国音乐教研室、西方音乐教研室、综合理论教研室和文化产业管理教研室。目前拥有教师2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作曲系始建于1956年,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讲师11人,助教1人,且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他们的加入,将对陕北民歌的理论研究、创新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4、已形成一定的特色教学模式
西安音乐学院经过前期的宣传与筹备,于2012年起开始“陕北民歌演唱方向”的招生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教学,至今已探索出了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以“陕北民歌”为代表的特色教学模式。该模式为:在保留“一对一”声乐教学形式基础上,建立了“走出去,请进来”的互动演唱与交流学习平台,并结合“重唱、合唱、歌剧等舞台艺术排练课”,形成了一种更为全面的复合型、多层次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既要保留原生态风格的“原汁原味”,如方言的特色、咬字吐字的特点及特殊的韵味等,又要加强歌唱技能和基本功的提高教学。在发声教学法上,将保持风格纯正作为目标,不以西方声乐演唱或当前通用的民族演唱方法进行训练,只在演唱技巧上做适度的调整。在伴奏形式上,除了本校通用的钢琴伴奏外,还与民乐系合作,将民乐队伴奏引进课堂(如板胡、二胡、古筝等),增强演唱韵味。同时,通过具有针对性的视唱练耳、钢琴艺术指导等音乐基础技能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及文化共同课的学习,使陕北民歌演唱方向学生在音乐基础技能与音乐理论文化层面进行加强,以促进陕北民歌演唱人才素质的提高。
三、设立“陕北民歌演唱方向”的意义
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说:“陕北民歌从挖掘到推广,从整理到传唱,从传唱到遍及中国大地的过程已经走完了。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提高,提高的核心是专业人士的进入。”(尚飞林,林媛,对陕北民歌演唱格式化以及造成审美疲劳等问题的批评[J],音乐天地,2007,(2):5)而高等专业音乐学院作为音乐学习的最高学府以及与社会音乐文化艺术活动的交流融合,对弘扬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继承地方优秀音乐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解决基层歌手与民间艺术团的再教育问题
一个好的歌手不单要具备好的嗓音,音乐理论也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在历届举办的陕北民歌大赛中,常常会涌现出一批演唱天赋极高的歌手,但他们的音乐综合素养却十分欠缺。在专业音乐学院设立“陕北民歌演唱方向”,就可以从根本上有效解决这类问题。正如第一批陕北民歌演唱方向的学生所感悟道:“我是陕北靖边人,从小听着陕北民歌长大,所以对陕北民歌的感情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作为西安音乐学院陕北民歌演唱方向的在校生,自己在唱陕北民歌时有着当地方言的优势,不足的一点是在入校前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只懂得凭借嗓音条件喊出来就是唱的好。但是入校后经过老师的指导,才明白唱陕北民歌也需要方法,不能一味的只靠嗓子,追求音高。”
西安音乐学院开设“陕北民歌演唱方向”本科专业课程,为陕北民歌传承和发展搭建了专业的传播平台,得到了好评,产生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在延安调研座谈中,安塞民间艺术团歌手王建宇说:“站在歌手的角度讲,我们缺的第一个方面是:很想学,不知怎样学起;第二个方面是:想提高自己的素质,不知怎样开始;第三个方面是:没有新作品;第四个方面是:对挖掘出来的陕北民歌怎样发展与创新;第五个方面是:能不能有好的歌词、好的作曲,协调好作品、歌手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在西安音乐学院开设陕北民歌演唱方向,解决了基层歌手与民间艺术团所纠结的问题。”
2、有效推动陕北民歌的传承
首先,在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开设“陕北民歌演唱方向”,开启了陕北民歌在专业音乐院校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大门。将演唱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陕北民歌演唱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改善、在改善中推进、在推进中完善,用高等音乐教育的科学教学方法培养更加优秀的陕北民歌演唱人才,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和高等教育的科学规律,创建科学合理的陕北民歌特色教学模式,真正实现“稳定、长效”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陕北民歌的目标和任务。
其次,在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开设“陕北民歌演唱方向”,将其引入专业教学课程,除了教授学生掌握陕北民歌的演唱方法,也间接地培养了未来的音乐工作者对陕北民歌的感情。有了这份感情,他们将会把陕北民歌融入到以后的演唱或教学工作当中。特别是未来会当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学生,如果他们把陕北民歌的作品和音乐知识点带进课堂,那真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此可见,成立“陕北民歌演唱方向”,将会使陕北民歌的传承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西安音乐学院设立“陕北民歌演唱方向”,让其进入音乐学院的专业课堂,利用高校专业教育资源将其教学规范和创新改造是陕北民歌得以传承发展的最佳途径和力量。其一,西安音乐学院目前在陕北民歌方向的招生、教学、艺术实践、就业管理等方面已逐步走向稳定与成熟。正如延安市文广局局长曹振乾说:“你们人才济济,在舞台艺术表演、作曲、音乐制作、总策划等各方面具有实力,我们可以组成战略性合作,共同打造陕北民歌艺术精品,才能有望将人才和作品推出去。”2013年4月延安市政府与西安音乐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随之,在延安鲁迅艺术学校建立陕北民歌校外艺术实践教育教学基地,这些无疑体现了西安音乐学院在“陕北民歌演唱方向”的生源保证、教学与实践、采风、调研、见习以及就业管理等方面已基本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其二,陕北民歌要进入文化市场,首先要有一个载体。西安音乐学院将具有地域语言、地域文化的陕北民歌演唱方向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陕北民歌艺术团”。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再加上西安音乐学院2012年获批在音乐学系新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这些将对陕北民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西安音乐学院以“陕北民歌演唱方向”打开陕北民歌在高校的教学局面,通过联合作曲系进行创作、联合音乐学系进行理论研究与文化产业管理的拓展,必将逐步形成一个从创作到演唱,再到音乐文化制作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