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复现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QW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通过电影手段创造性地记录德国现代舞蹈家皮娜·鲍什的舞蹈生涯,着重展现她的舞蹈主张和舞台实践。电影艺术和舞蹈艺术自然融合的根本原因是导演和舞蹈家对于美的探索与发现,而美的绽放并不局限于传统艺术观中的人物性主角。电影《皮娜》是由维姆拍摄的关于德国现代舞蹈家皮娜·鲍什的纪录片。其中的主角包括皮娜及其舞蹈剧场、伍珀塔尔城、拥有多种生态环境的大自然。它们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让美源源不断地复现,最终实现美本身。
  通过观看维姆拍摄的影片,人们不难发现,他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寻求”时期:通过进入异域空间,体验流浪感和疏离感,并运用电影艺术将心灵内部的紧张与分裂呈现出来,从而缓解来源于不同层面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身处传统与现代的维姆,依靠前辈的艺术结晶,不断靠近新的艺术活水,并把尚未成熟的科学技术与有待认同的实验艺术相结合。毫无疑问,电影《皮娜》就是这一想法的有力证明。
  维姆拍摄电影《皮娜》的过程充满曲折。1985年,观看完皮娜出演的《穆勒咖啡馆》后,维姆与其会面成为朋友,并且合议一旦找到合适的表达媒介,就将皮娜及其作品搬到银屏。遗憾的是,当维姆准备使用3D技术落实曾经的艺术理想时,皮娜被诊断出罹患肺癌,五天后离开人世。由于主角的缺失,维姆不得不重新和她生前所接管服务的德国伍珀塔尔舞蹈剧团老板商量协定,最终将原有的拍摄想法转变为——用全知视角展现皮娜曾经编排的舞剧,如《春之祭》(1975)、《穆勒咖啡馆》(1978)、《交际场》(2000年)、月圆(2006年);用剧团演员的有限视角串联起有关皮娜的记忆。另外,维姆按照皮娜的舞蹈剧场理念,精心布置与室内舞蹈紧密相关的室内剧场,并创造性地以伍珀塔尔工业小城、多元的自然景观作为室外剧场,从而强化突出皮娜的舞蹈主张。
  一、主角——皮娜及其“舞蹈剧场”
  皮娜·鲍什(1940-2009),德国著名现代派舞蹈家,代表该国排名第一的出口文化,而她似乎成为中国了解德国、欧洲、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从1967年她上演的第一支舞蹈《片段》到2007年未命名的一个舞剧,皮娜一生大致创作出50部舞蹈作品,为库特·尤斯的“舞蹈剧场”概念赋予美的形态。此概念缘起于近代德国舞蹈家玛丽·魏格曼的表现主义舞蹈,后由她的学生库特明确提出。他认为表現主义舞蹈虽然可以推动自我感情的表达和精神思想的觉醒,但从根本上缺乏像古典芭蕾那样的表演体系。因此,他想要重建一个多元一体的舞蹈体系——“舞蹈剧场”。具体内容包括:新舞蹈技艺的传承不应局限于舞蹈世家,应当借助舞蹈剧场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让更多的人致力于现代舞事业的发展与兴盛。
  两代舞蹈大师对“舞蹈剧场”的探索和理解并不能够满足皮娜对于现代舞发展趋势的想象,她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需要更多的勇气进行实验。皮娜坦言:“我没有想过自己是在做舞蹈还是在做剧场,我只想说关于生命、关于个体、关于我们……”事实上,从1975年《春之祭》开始,皮娜不再苛求舞蹈动作与舞蹈范式之间的契合,而是鼓励舞蹈演员凭借灵魂的指引,使用各种各样的语言进行表达,以此揭示暴力对于两性的残害,自然流露对人的终极关怀。舞蹈动作的变革意味着舞蹈音乐的变革,皮娜敢于为先——使用在欧洲乐坛兴起但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的现代交响乐、经过处理加工的德国民间歌谣。除此以外,在转化利用欧洲传统戏剧资源时,她相当重视舞台的设计,不惜重金搭建与舞蹈相得益彰的舞台。
  “舞蹈剧场”的落实离不开由皮娜所领导的伍珀塔尔舞蹈剧团演员。银屏上,他们所跳出的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来自日常训练时的深度思考和反复打磨。皮娜往往先向剧团演员提出问题,让其尝试用各种言语或肢体语言表达心中所想,然后经过众人的筛选、整理和编排,创作出富有集体智慧、彰显个体魅力的舞蹈作品。特别地,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剧团演员依凭特殊的文化视角和文化眼光,常常为舞蹈作品的主题和风格注入新鲜血液、增添光彩。
  二、主角——伍珀塔尔城、大自然
  维姆在电影《皮娜》中沿着皮娜“舞蹈剧场”的深层含义,将演员的表演剧场延伸至皮娜和众多伍珀塔尔剧团演员工作和生活的伍珀塔尔城,然后扩展到更加广阔的自然环境。维姆是一位导演,他深知自己的责任与使命——用每一帧画面真实呈现诗意化、现实化、自然化的舞蹈剧场,反向寄寓单位人对全人类美好未来的希望。
  位于鲁尔工业区南部的伍珀塔尔,坐落于伍珀河河畔,地势起伏显著,导致城区建筑相对高差大,蜿蜒曲折的街道和数量繁多的台阶遍地都是。该城市历史底蕴丰富:1900年左右,小型铁质手工物品和大型纺织工业极大推动了巴门和艾伯费尔德的经济发展;1929年,巴门及其附近的小城与艾伯费尔德合并为巴门-艾伯费尔德,是德国重要交通枢纽;1930年,结合民意更名伍珀塔尔;1975年,伍珀塔尔进行地域重构,成为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地区的一座中型城市;20世纪后期,迫于手工物品需求饱和、纺织物全球化的市场压力,伍珀塔尔经济结构缓慢转型。需要指明的是,象征着伍珀塔尔人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过渡至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智慧结晶——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电气高架系统的伍珀塔尔空铁,在影片中以独立场景、舞台背景、舞蹈环境的方式多次出现。
  随着人类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深化,像伍珀塔尔这样的城市该如何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维姆没有给出具有实际功效的意见和建议,但提供了一个思考路径:返归自然。人类以自然为基石,经过长久生产实践,生成多样的文化形态和较为稳定的文化模式。回顾历史,西方国家比东方国家更早进入现代化发展历程。许多思想家在目睹由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敏锐地察觉到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的普遍异化问题,而较早对其显示出警惕之心和反思之意的大概就是生活于18世纪的卢梭。他认为人的一切优点来源于自然,而人的一切缺点来源于社会。为创建出一个平等、民主、自由的社会,人应该返归自然,在自然中思考和孕育社会运行的准则秩序。   历史的车轮向前挺进,“全球化”“地球村”“世界公民”“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诸如此类的词语或语汇在世界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发芽,而像维姆、皮娜、伍珀塔尔剧团演员这样的行业精英和来自世界各地其他行业的个体开始重新审视世界文化体系内的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就此,维姆的视点再次落入卢梭曾经探究过的自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是人的最初形态;在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依赖关系基础上产生具有独立性的人是人的第二形态;建立在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生产能力转换为社会共同财富基础上具有自由个性的人是人的第三形态。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动来源于人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威胁。为了缓解自然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人努力改造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可是,人在利用自然资源维持个体/社会生存的过程中逐渐掠夺自然资源,遭到自然环境的报复。因而,人依仗改造自然而获得的社会法则及自然资源重新修缮美化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双向互动。它是人类的伟大梦想,可是,在实际的现实生活里,人与自然的对立、对抗、争斗依然存在。
  三、在美的世界里,谁都是主角
  寻求电影之美的导演维姆在人群中发现了寻求舞蹈之美的舞蹈家皮娜、寻求心灵之美的伍珀塔尔剧团演员、寻求文明交汇之美的伍珀塔尔城、寻求文化共融之美的生态自然。它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发现、学习、颠覆、创造、演绎、渲染美,让美在超越性与给定性、自觉性和自在性反复作用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美的一切可能。
  考古学证明,人类的历史已经有四五百万年,而1879年西班牙出土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证明人类大约在三万年前就创造出了较为成熟的原始艺术。语言及文字中出现“美”,标志着人类对具体事物之美的欣赏演变为对抽象观念之美的欣赏。当人们开始对美的事物在观念上进行辨析和概括时,人類开始迈进研究美学的大门。以西方为例,早在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遵照“数的原则”来剖析美;柏拉图站在哲学的高度深入探讨对美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肯定现实美,并证明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圣·托马斯·阿奎那在基督教神学背景下深化对美的形而上讨论;18世纪中期,“美学之父”鲍姆加登的美学专著《美学》第一卷出版,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康德把想象力作为枢纽,重点分析人的审美心理机制,力图使感性和理性相互统一;黑格尔将美视为理念的感性显现,梳理出它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代表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沿着哲学、心理学、艺术社会学方向的美学流派异彩纷呈。
  依据对美的历史解读,人们可以认为美是人对自然本能超越的印记,显露出人类的想象力、实践力和创造力。与之同时,美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认可遵循的行为表现,对个体的行为表现具有现实意义的给定性或强制性。经过美的自觉性和美的自在性之间的矛盾运动,美的超越性和美的给定性之间的矛盾体现出美的扩容和升华。自觉美是指拥有自觉思维方式的人对自觉存在方式的关照,而自在美是指以传统、习俗、经验、常识、天然情感等自在因素构成的人对自在存在方式的追忆。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着人的活动和社会的运行:在自觉的类本质活动领域和有组织大规模的非日常社会活动领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通过道德规范和社会典范有目的地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展露出自觉美;在自在的日常生活中,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示范等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的稳定文化基因,折射出自在美。另外,它们之间相互影响——自觉美在自在美的基础上逐步走向自觉和丰富,并对自在美进行调整和改变。需要留意的是,自觉美在完善自在美的同时也可能发生自我僵化和异化,故而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除上述两个方面以外,自觉美和自在美常处于对立关系,自觉美往往会用更能发挥人自由本性的要素来批判、超越、取代自在美中的落后要素。
  四、结语
  显而易见,美的超越性和给定性在自觉美和自在美的更新维持状态中建构出美的世界,在那里,任何人、任何物、任何受人/物影响的环境都是主角,它们跟随美的步伐,各自开辟通往美的道路,使美得以复现。维姆是一名导演,他在特定的拍摄时间和拍摄地点,使用独到的拍摄角度、拍摄方式、拍摄技艺复现他对美的理解。皮娜是一名舞蹈家,她刻苦训练、认真研习前辈大师对舞蹈剧场的探究成果,带领众多舞蹈演员在现代舞的大潮中独树一帜,复现她对美的认知。伍珀塔尔剧团演员深度挖掘具有世界性的地方舞蹈资源,在灵与肉的剧烈冲突中复现美的种种可能。伍珀塔尔城和大自然不再独立于人的存在,而成为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复现美的人文精神和自然气韵。在美的不断复现中,美成为了美本身。
  (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简介:蔡宇莎(1994-)女,宁夏银川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西方文论与比较诗学。
其他文献
高丽爱情歌谣具有独特的个性,能够表达妇女内心的情感,唱出妇女内在的诉求,属于高丽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丽文化密切相关。本文结合高丽爱情歌谣的特点,分析抒情主人公的伦理困境、伦理诉求和伦理选择,深刻解读高丽爱情歌谣的寓意和内涵,赋予高丽爱情歌谣特有的伦理价值和美学韵味。  高丽爱情歌谣的产生受到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影响,属于特定时期形成的歌谣。其多为普通妇女宣泄内心情感的方式,意在通过真
期刊
“罗丹一生,热爱艺术,垂暮之年,犹以忠诚恳切之言作此嘱词,为一般青年艺术家作一详明之指导。”这是《罗丹艺术论》嘱词中的第一句话,说明这本书是为广大青年艺术家所作,其中包含了艺术技法理论和人生哲学等。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说,艺术技法和绘画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技巧只是方法,如果忽略了它,将永远达不到想要表达的目的,传达不出表现的思想。只有正确理解技法,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真与美,才有可能变通和创新。“美”存在于
期刊
《莎乐美》是奥斯卡·王尔德重要的代表作,亦是他唯一的悲剧剧本。他以希腊文学的原欲精神改造《圣经·马可福音》里的一个故事,用纷繁隐秘的文字承载极度饱满的情感,将这个阴惨壮烈的悲剧滴血成花。其间,世俗权力、自由意志、虔诚信仰、人性原欲,冲突尖锐纵横博弈。王尔德通过唯美的人物、唯美的意象、唯美的瞬间将他笔下唯美主义的爱情表达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所主张的“艺术高于道德”的唯美主义艺术观同时凝结于此。 
期刊
约翰·斯坦贝克的著名小说《愤怒的葡萄》被称为“改变美国的20本小说之一”。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位形象十分生动的女性——乔德的母亲。乔德妈勇敢坚毅,果断理智,担负领导全家的重任。这一形象颠覆了传统社会女性的固有形象,表现了在父权社会下女性从被压抑到逐渐崛起的过程,有助于读者对女性生存和女性地位有更清楚的认识。  一、被压抑的女性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刻画了美国20
期刊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问世以来迅速风靡世界各地,其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作品中,两个主要人物身上体现出了由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所构建的“本我、自我、超我”相互交织的复雜人性。  因此,本文主要采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哈利·波特、伏地魔,探索复杂人性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及其对《哈利·波特》中塑造健康人格起到的启示作用。  一、哈利·波特人格分析  《孟子》曰:“天将
期刊
在电影行业中,喜剧类电影是受众面最广的类型,但与喜剧的表象“欢乐”恰恰相反的是,行业内评价一部喜剧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准往往不是“笑点”,而是泪点,这也正印证了“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去看近几年国际影坛上出现的喜剧电影,2010年上映的韩国电影《开心家族》无疑是出类拔萃的作品之一。《开心家族》是由韩国导演金英卓执导、车太贤主演的喜剧电影。整部电影凭借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猜谜式”剧情设
期刊
尽管冰心和泰戈尔是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家,但两人的诗歌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把爱贯穿于作品中,对爱的哲学都有自己的思考,高度关注着人的发展、国家的命运、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都流露出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理想主义情怀。但是,冰心的“爱的哲学”与泰戈尔的“泛爱”又有一些差别,这种差别主要是由文化不同和所处背景不同造成的。  一、冰心与泰戈尔诗歌“爱的哲学”的相同之处  (一)都以爱的宗
期刊
《中国·云南百花图》为人们提供了一场叹为观止的视觉盛宴。作者曾孝濂是我国植物科学画大师、著名邮票设计师,为中国植物科学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植物科学绘画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艺术作为载体,更有利于科学的普及,艺术也为科学提供了灵感,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科学提供了艺术的物质基础和表达手段,也拓展了艺术的表现形式。科学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是认识世界的两个角度,人类
期刊
《海螺小姐》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国民漫画,它以描绘日本社会日常生活为主,其中家庭教育是该漫画的主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海螺小姐一家对胜男的成绩看法及其教育方式,得出普遍的日本家庭教育观,并对比中日教育观的差异,从中获取对我国青少年儿童教育的启示。  现今社会,人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而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家长过度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培养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导致部分孩子没有得到全身心的健康发展。
期刊
我常常在黃昏降临时看世界暗下来,在某个瞬间,涌动的人流猝然凝固,黄昏是一天最安静的时刻,我能听见那些老旧的家具在黄昏的天光下发生着悄悄地变化。一切变化总是悄悄的。就像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短。黄昏能够安静下来的日子总是乡村。乡村过日子饱满的元素其实有四种:河、家畜、人家和天空。如果没有水,万物是没有生气的,而人家则是麦熟茧老李杏黄,布及日常,可乐终身。  以写作为媒,传达个人经验。而个人经验千差万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