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为科学插上美的翅膀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m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云南百花图》为人们提供了一场叹为观止的视觉盛宴。作者曾孝濂是我国植物科学画大师、著名邮票设计师,为中国植物科学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植物科学绘画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艺术作为载体,更有利于科学的普及,艺术也为科学提供了灵感,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科学提供了艺术的物质基础和表达手段,也拓展了艺术的表现形式。科学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是认识世界的两个角度,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两者更深层次的结合。然而,当前的科研工作者对艺术的重视普遍不够,故作此文。
  最近看了一本书《中国·云南百花图》,每一株生命恣意展示的神奇张扬和诗情画意令观画者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不禁被艺术的美感深深折服。或娇媚或俏丽,百样芳菲姹紫嫣红,似有盈盈香气扑面而来,仓促间几番春夏错过,一转身此书将轮回尽收。曾孝濂是一位植物学家,他还具备扎实的绘画技术,用细腻的笔触真实再现了植物的原貌,无论是线条还是颜色的运用都足以让人们为之着迷,细节处理得非常完美。本来是大家常见的平凡植物,曾孝濂却能发现它们独特的美,用画笔给它们注入灵魂,仿佛花花草草都是朋友,丝丝风动尽显它们心灵之间的交流,每一幅作品都倾注了他对植物的敏锐感知以及体悟理解。这本书让读者认识了更多的植物,也激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和热爱。
  一、曾孝濂其人
  曾孝濂(1939-),男,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植物科学画大师,著名邮票设计师,目前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级画家,已发表插图2 000余幅。美术作品曾在世界多国展出,出版《中国云南百花图》《花之韵》《云南百鸟图画集》《曾孝濂药用植物画》等画册。从1990年起,他设计了《杜鹃花》《杉树》《苏铁》《珍禽》《君子兰》《百合花》《绿绒蒿》《孑遗植物》等多套邮票。
  曾孝濂为中国植物科学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说“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也不是旁观者,而是其中的一部分”。他的作品给观者传递了一种态度——科学的严谨真实与生命的从容淡定,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逼真精细,即使最小的细节都和实物高度一致。他的作品严谨,一丝不苟地刻画植物的根、枝、花、果,同时没有忽视分类学家最看重的叶片正、反、侧面形态。他说过“生命的神奇,不到现场是感受不出来的”,为了画好绿绒蒿,曾孝濂还爬上海拔4700米的白马雪山,在缺氧的状态下完成了画作。
  第二,作画速度比别人慢。“无一花无出处,无一叶无根据”,作画之前先看植物照片,对植物有表象认识后,再去原产地观察植物的生长,拿到标本后进行全面解剖。他认为树叶千面,需要画出生命,他每画一张图都得先用铅笔打草稿,再给植物学家看,得到确认后才用钢笔着墨。《中国植物志》插图,他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用了45年的时间才完成。
  第三,美。为了追求美观,他从光线、色彩、虚实、明暗等方面下功夫,其作品既兼顾了植物与环境,又呈现了植物特征的层次感和真实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的研究员王立松高度评价曾孝濂的画:“可以把人美哭!”
  二、绘画对植物学的影响
  植物绘图是以植物作为科学描绘的对象,在科学研究的范畴之内,运用绘画技法,科学、客观、艺术、真实地表达科学内容而进行的绘制创作过程。它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用艺术的表现手法,从不同侧面科学而形象地再现植物的自然形态和某些内在的特征。植物绘图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生物绘图始于公元659年的《唐本草》,此后,宋代唐慎微的《大观本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都有大量的植物插图,科学与绘画互为支撑,没有绘画技巧,只能得到生硬、死板的画面,没有科学理论的植物学专业知识,作品便少了支柱。随着人类的进步,植物绘画技巧日臻完善,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它已成为植物学科下的一個分支,植物科学绘画在中药学学科教学中逐渐发挥出独特作用。
  绘图在植物学上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标本保存有难以克服的问题,如腐烂、干枯、褪色等,植物就会失去原来的模样,而且标本干巴巴的样子也称不上美观。为弥补此类缺憾,植物学家经常与画师联手,或者植物学家同时也是画家。第二,以前没有照相机,只能通过绘图传递植物的样貌信息,即便现在有了各种微距、单反等各种高大上的摄影器材,植物绘图的作用仍旧不可小觑,一幅画能囊括几十张照片所包含的信息量。第三,大自然中很难有完美的植物,在风吹日晒和食草动物的关照之下,残缺的叶、凋零的花乃是常见之景,画师却可以在观察多株同种植物后描绘出一株完美的植物。第四,植物的根和内部解剖结构,目力所不及,但是它们与植物的花枝叶同属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可通过绘图放在一起。第五,为了描述一种植物,人们可能需要大量的文字,而且文字的表述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此时一张提炼并展示出植物基本特点的手绘就可以直观且准确地解决此类难题。
  植物绘图在国外的发展成熟要早于中国,以18世纪末为例,比较有影响力的有:法国植物学家图内福尔著作《植物学原理》的英文版《本草学大全》,意大利莫兰迪的《实用植物志》,英国植物学家希尔的《家庭实用本草学》和《大不列颠本草学》,法国植物学家布雅德的《法国本草学》,比舒撰著、中国画家绘制的《中国药用植物》,伊丽莎白·布莱克威尔的《奇草图鉴》。
  冯澄如是我国生物科学绘画的奠基人,他在1922年和1925年分别为金陵大学陈焕镛教授所著的《中国经济树木》和《树木图说》配图,以崭新的绘画手法绘制全套植物科学画作,开创了我国绘制植物科学画的先例,为中国植物科学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他又为胡先骕与陈焕镛合著的《中国植物图谱》绘制插图250幅,为胡先骕与秦仁昌合撰的《中国蕨类植物图谱》绘制插图200多幅,为胡先骕所著的《中国森林植物图志》绘图。1934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学杂志》季刊,每期首页都会刊登一幅冯澄如的珍稀植物彩图。除了冯澄如,中国近、现代时期植物科学绘画人物还有刘春荣、张荣厚、冯晋庸、冯钟元和曾孝濂等。   三、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对科学的促进作用
  除了画植物,绘画还包括画地图、规划图、建筑图、旅游图等,绘画不仅仅推动了植物学的发展,天文、地理、医药、电子、机械、建筑等知识体系都有绘画的功劳。绘画只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还包括文学、诗歌、戏剧、影视、音乐、建筑、雕塑等,它们都在科学前进的道路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以艺术为载体的科学容易被人们理解和认识
  提到科学,许多人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联想到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复杂逻辑推导的公式定理,还有外星人语言一样的代码和运算符,普通人从直观上很难理解,但是用电影或戏剧表演的手段,将科学内涵糅杂在故事里,会给观众带来深刻的感受,引发人们的深度思考。
  (二)艺术家具有很强的洞察力,能根据很难察觉的微小变化感知未来的存在
  艺术是感性的极致,尽情发挥,天马行空。科学家若根据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将艺术家的想法落地并实现,这就极有可能是一项伟大的人类文明的进步。牛顿就是在苹果落地时突然冒出灵感,萌生了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
  想象力是捕捉认知、推动前行的重要品质。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无限,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类的创造创新若离开了想象力,就会变得平庸乏力。
  (三)艺术促进了多学科的融合
  知识互联使学科的界限逐渐淡化,艺术作为一门包容性极强的学科,在各个学科之间穿针引线,不同专业的人拥有不同的知识体系,因此对事物的看法也会存在差异,思维的碰撞让研究者在不断的讨论中更加容易找到学科之间的契合点。在学科融合的趋势下,已经有学校通过设置学科交叉的课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思维广度,为社会输送优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最后,艺术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人们的健康成长。从长远来说,让科学家学点艺术,既可以使其多点人文情怀,也有可能唤醒和激励深藏在潜意识中的能量。
  四、科学对艺术的促进
  (一)科学提供了艺术的物质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艺术需要科学的支撑,科学提供了艺术的硬件材料,音响设备是声乐所必需的,笔、墨、纸和颜料都是科学技术给画家提供的物质基础。传统的植物绘图有油画、国画、素描、版图等,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绘图软件也越来越多。比如,Adobe Illustrator(AI)可结合计算机绘图技术,快速画出五颜六色的植物内部结构图,让植物的内部结构更形象、更深刻、更容易被理解,使传统的实验更加有吸引力。
  随着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应用,彩色玻璃以其独有的晶莹通透和璀璨艳丽的特性承载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艺术家利用彩色玻璃对不同波长的光的选择性,将其应用在装饰、建筑、家具、服装等领域,它的美是艺术家对光影通过玻璃后的进一步精雕细琢。
  (二)科学提供了艺术的表达手段
  艺术家在创作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仅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还增添了作品的趣味性。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乔托借助透视、解剖等手段,利用人的视觉错觉,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平面画布上展示三维立体画。
  现在的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催生了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法。艺术与数字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渗透,使得人们可以制作网络电影、动画、广播作品等,再加上网络平台提供了便利的媒介,既展现了艺术的开放性,又增强了观众与艺术的互动和参与感,因此“网红”越来越多。
  (三)科学的发展拓展了艺术的表现形式
  存放在实体博物馆中的文物或标本,参观者只能看到一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视觉艺术设计原理的数字博物馆,可使标本全方位展示,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欣赏到精美的艺术品,参观者可以拖动标本来观察各部分细节,标本的相关知识内容也会随参观者的点击展开。
  非形式主義画家塔皮耶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研领域的物质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看完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宿命论还是非宿命论》等科学家写的书,这些知识为他打开了与古典哲学家所描绘的截然不同的新世界,也促使他的思想起了巨大的变化。
  生物学的发展更是让艺术的呈现有了科技含量,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别出心裁,用不同色彩的菌种为颜料,用接种环为画笔,在培养基上描绘出美丽的微生物图案,此类活动既加强了艺术教育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科学与艺术密不可分
  科学与艺术虽然完全不同,但是它们密不可分,有了科学的支持,艺术更加繁荣,有了艺术的渗透,科学生机勃勃,它们彼此成就、共同发展,两者的结合几乎体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北京植物园月季园就是科学内涵与艺术外貌的有机结合,作为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月季专类园,2015年获得世界月季联合会“世界杰出月季园”殊荣,在园艺展示的同时,该园还具备种质资源保存、科普和科研的功能,也是国际交往的平台。针织服装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包含了面料的材质、造型、色彩、图案、装饰工艺等多方面内容,材料的质感与色彩、款式与造型综合地表达出针织服装的实用功能和装饰效果。乔布斯将科技与艺术融合而成的苹果公司打造成为商界传奇,在高科技领域刮起了一股艺术的旋风,也留给了世人一种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改变世界的不屈不挠的精神。STEAM教育是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多学科融的综合教育。它以数学为基础,从工程和艺术的角度解读科学和技术,以跨学科的理念将不同类科目整合,全方位培育人才。对于运用新媒体技术、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教育来说,科学与艺术相得益彰,提升教育的效果,让公众能够接收、理解、有所改变。
  庄子的《天下篇》提出“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把美与理看成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两个方面。很多科学家都是有文学艺术修养的,张衡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实践者,他是最早将“黄金分割”用于美术造型的人,于公元132年发明了地动仪,也是东汉的著名画家。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数学研究中发现了对称之美,称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体,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不仅是一位著名画家,还是一名成功的雕塑家和工程师,在他的艺术创作生涯中,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理念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统计表明,那些更多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的科学家比那些没有业余艺术爱好的科学家能够探索出更多的科学发现,众所周知,爱因斯坦喜欢艺术,小提琴拉得很好,还有普朗克的钢琴,巴斯德的绘画……钱学森认为科学工作是先艺术而后科学的,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钱学森的第一大业余爱好是书画,他对音乐也有很高的鉴赏修养,还写过《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
  当前,高校有不少人文选修课程拘泥于专业知识的抽象传授,教材内容空洞、僵化、单调,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灵感。我国教育家、翻译家傅雷翻译了法国哲学家丹纳的《艺术哲学》,其初衷是为艺术常识极端贫乏的中国学术界指明出路。李政道认为在教育上,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任务,他说:“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都是不可分离的,它们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其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或者说是人的创造力的本能。”李政道认为“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艺术与科学发展到高级阶段之后,各自都开始寻找自己的本源,寻找深层次的结合。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曾说:“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爱因斯坦也曾说过:“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需要同样的思维过程,这个世界可以由乐谱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科学与艺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世界,科学求真,艺术求美。但出发点相同,追求人类摆脱愚昧和黑暗,争取文明、进步和人类的福祉。因此,为了完整地把握世界脉搏,有必要将科学与艺术统一在认识世界的整体之中,只有科学家多懂一点艺术,才会有更多的灵感,创造更多的奇迹,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让一切都向更好的方向迈进!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2.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街道施家峪小学)
其他文献
《红楼梦》是不是经典,为什么成为经典?《红楼梦》凭什么成为四大名著之首?使其成为经典中经典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在汗牛充栋的红学研究中少有人专门论及。“否定主义文艺学”提出“越经典的作品独创性程度越高”的“以独创性为坐标的文学批评方法”,为当代文学批评开辟了一条原创道路。学者汤拥华指出:“所谓独创性问题研究,是要揭示一个作家不可替代的贡献,或者探究作家未能做出此种贡献的原因。”所以,相比其他作品
期刊
乔治·奥威尔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治作家之一,其作品在探究人性的同时也对真实的政治与社会生活进行了写实,他用政治寓言的方式揭露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段悲剧。他对双方这种乌托邦式的、过于理想化的政治没有一点好感,大部分原因是童年所受的私立教育有一定的极权主义特点,鞭子教育、等级制度让奥威尔的童年备受摧残。成年后,参与西班牙内战也让他看清了法西斯主义的真实面目。因此,对于德国纳粹主义和苏联个人
期刊
戏曲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质的艺术,因此,戏曲的审美意境要比单一的诗、画、歌、舞等艺术有更多元的呈现形态和更丰富的呈现层次。在所有戏曲元素中,戏曲音乐是构成戏曲审美意境最重要的手段。广西彩调的传统唱腔比古调就为彩调剧《哪嗬咿嗬嗨》呈现了意味无穷、空灵超脱的审美意境。  彩调作为广西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但其最鲜明的标志就是它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和唱腔。彩调也跟其他地
期刊
高丽爱情歌谣具有独特的个性,能够表达妇女内心的情感,唱出妇女内在的诉求,属于高丽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丽文化密切相关。本文结合高丽爱情歌谣的特点,分析抒情主人公的伦理困境、伦理诉求和伦理选择,深刻解读高丽爱情歌谣的寓意和内涵,赋予高丽爱情歌谣特有的伦理价值和美学韵味。  高丽爱情歌谣的产生受到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影响,属于特定时期形成的歌谣。其多为普通妇女宣泄内心情感的方式,意在通过真
期刊
“罗丹一生,热爱艺术,垂暮之年,犹以忠诚恳切之言作此嘱词,为一般青年艺术家作一详明之指导。”这是《罗丹艺术论》嘱词中的第一句话,说明这本书是为广大青年艺术家所作,其中包含了艺术技法理论和人生哲学等。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说,艺术技法和绘画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技巧只是方法,如果忽略了它,将永远达不到想要表达的目的,传达不出表现的思想。只有正确理解技法,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真与美,才有可能变通和创新。“美”存在于
期刊
《莎乐美》是奥斯卡·王尔德重要的代表作,亦是他唯一的悲剧剧本。他以希腊文学的原欲精神改造《圣经·马可福音》里的一个故事,用纷繁隐秘的文字承载极度饱满的情感,将这个阴惨壮烈的悲剧滴血成花。其间,世俗权力、自由意志、虔诚信仰、人性原欲,冲突尖锐纵横博弈。王尔德通过唯美的人物、唯美的意象、唯美的瞬间将他笔下唯美主义的爱情表达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所主张的“艺术高于道德”的唯美主义艺术观同时凝结于此。 
期刊
约翰·斯坦贝克的著名小说《愤怒的葡萄》被称为“改变美国的20本小说之一”。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位形象十分生动的女性——乔德的母亲。乔德妈勇敢坚毅,果断理智,担负领导全家的重任。这一形象颠覆了传统社会女性的固有形象,表现了在父权社会下女性从被压抑到逐渐崛起的过程,有助于读者对女性生存和女性地位有更清楚的认识。  一、被压抑的女性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刻画了美国20
期刊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问世以来迅速风靡世界各地,其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作品中,两个主要人物身上体现出了由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所构建的“本我、自我、超我”相互交织的复雜人性。  因此,本文主要采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哈利·波特、伏地魔,探索复杂人性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及其对《哈利·波特》中塑造健康人格起到的启示作用。  一、哈利·波特人格分析  《孟子》曰:“天将
期刊
在电影行业中,喜剧类电影是受众面最广的类型,但与喜剧的表象“欢乐”恰恰相反的是,行业内评价一部喜剧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准往往不是“笑点”,而是泪点,这也正印证了“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去看近几年国际影坛上出现的喜剧电影,2010年上映的韩国电影《开心家族》无疑是出类拔萃的作品之一。《开心家族》是由韩国导演金英卓执导、车太贤主演的喜剧电影。整部电影凭借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猜谜式”剧情设
期刊
尽管冰心和泰戈尔是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家,但两人的诗歌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把爱贯穿于作品中,对爱的哲学都有自己的思考,高度关注着人的发展、国家的命运、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都流露出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理想主义情怀。但是,冰心的“爱的哲学”与泰戈尔的“泛爱”又有一些差别,这种差别主要是由文化不同和所处背景不同造成的。  一、冰心与泰戈尔诗歌“爱的哲学”的相同之处  (一)都以爱的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