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盐丰47
2006年国家审定品种—— 盐丰47,由辽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选育。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06068,品种来源为AB005s、丰锦、辽粳5 号等群体育种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辽宁南部、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7.2 天,比对照金珠1 号晚熟1.4 天。株高98.1 厘米,穗长16.5 厘米,每穗总粒数129 粒,结实率85.1%,千粒重26.2 克。抗性:苗瘟5 级,叶瘟4 级,穗颈瘟5 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6.2%,垩白米率15.5%,垩白度2.8%,胶稠度81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优质稻谷达到国家标准2 级。
产量表现
2004 年参加金珠1 号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4.5 公斤,比对照金珠1 号增产6.9%(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35.6 公斤,比对照金珠1 号增产13.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0.1 公斤,比对照金珠1 号增产9.9%。2005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8.4 公斤,比对照金珠1 号增产7.5%。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中感稻瘟病。
栽培要点
1.育秧:辽宁南部、京津地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金珠1 号同期播种,播种前种子必须浸种消毒,旱育苗每平方米播种量250 克,盘育苗每盘用种量70 克,做到稀播壮秧。
2.移栽:旱育苗秧龄45 天开始插秧,盘育苗秧龄35~40 天开始抛插;行株距一般30 厘米×16.5 厘米,每穴3~4 粒谷苗。
3.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2~14 公斤,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化肥氮、磷、钾肥要配合施用,最理想施用比为2∶1∶1。水分管理,做到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不脱水过早。
4.病虫防治:注意稻水象甲和二化螟的防治,病害以防治稻瘟病为主,个别地区注意同时防治条纹叶枯病和纹枯病。
适宜地区
适宜在辽宁南部、新疆南部、北京、天津稻区种植。
二、爱优39
2006 年国家审定品种—— 爱优39,由安徽省合肥新隆水稻研究所选育。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06062,品种来源为爱知香A×MR39。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9.4 天,比对照豫粳6 号晚熟2.7 天。株高117.6 厘米,穗长23.4 厘米,每穗总粒数142.1 粒,结实率81.1%,千粒重26.7 克。抗性:苗瘟7 级,叶瘟3 级,穗颈瘟7 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7.2%,垩白米率28.5%,垩白度5.2%,胶稠度76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8%。
产量表现
2004 年参加豫粳6 号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3.1 公斤,比对照豫粳6 号增产9.5%(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28.2 公斤,比对照豫粳6 号增产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0.7 公斤,比对照豫粳6 号增产9.3%。2005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4 公斤,比对照豫粳6 号增产15.4%。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较优,感稻瘟病。
栽培要点
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适时播种,旱育秧播量每亩30 公斤,水育秧播量每亩15 公斤。
2.移栽:秧龄20~30 天左右移栽,栽插密度30 厘米×13.2 厘米,基本苗6 万~8 万苗。
3.肥水管理:大田总氮量每亩15~17 公斤,基肥、分蘖肥、穗粒肥的比例6∶2∶2 为宜,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适施穗粒肥,注意补施磷钾肥。大田浅水插秧,活棵露田,湿润促蘖,适时多次搁田,花期保持水层,后期干干湿湿,活熟到老。
4.病虫防治:适时防治恶苗病和稻蓟马,注意防治苗瘟和穗颈瘟、稻曲病、螟虫。
适宜地区
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陕西关中的稻瘟病轻发稻区种植。
2006年国家审定品种—— 盐丰47,由辽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选育。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06068,品种来源为AB005s、丰锦、辽粳5 号等群体育种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辽宁南部、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7.2 天,比对照金珠1 号晚熟1.4 天。株高98.1 厘米,穗长16.5 厘米,每穗总粒数129 粒,结实率85.1%,千粒重26.2 克。抗性:苗瘟5 级,叶瘟4 级,穗颈瘟5 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6.2%,垩白米率15.5%,垩白度2.8%,胶稠度81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优质稻谷达到国家标准2 级。
产量表现
2004 年参加金珠1 号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64.5 公斤,比对照金珠1 号增产6.9%(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35.6 公斤,比对照金珠1 号增产13.1%(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0.1 公斤,比对照金珠1 号增产9.9%。2005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8.4 公斤,比对照金珠1 号增产7.5%。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中感稻瘟病。
栽培要点
1.育秧:辽宁南部、京津地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与金珠1 号同期播种,播种前种子必须浸种消毒,旱育苗每平方米播种量250 克,盘育苗每盘用种量70 克,做到稀播壮秧。
2.移栽:旱育苗秧龄45 天开始插秧,盘育苗秧龄35~40 天开始抛插;行株距一般30 厘米×16.5 厘米,每穴3~4 粒谷苗。
3.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2~14 公斤,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化肥氮、磷、钾肥要配合施用,最理想施用比为2∶1∶1。水分管理,做到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够苗晒田,后期不脱水过早。
4.病虫防治:注意稻水象甲和二化螟的防治,病害以防治稻瘟病为主,个别地区注意同时防治条纹叶枯病和纹枯病。
适宜地区
适宜在辽宁南部、新疆南部、北京、天津稻区种植。
二、爱优39
2006 年国家审定品种—— 爱优39,由安徽省合肥新隆水稻研究所选育。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06062,品种来源为爱知香A×MR39。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9.4 天,比对照豫粳6 号晚熟2.7 天。株高117.6 厘米,穗长23.4 厘米,每穗总粒数142.1 粒,结实率81.1%,千粒重26.7 克。抗性:苗瘟7 级,叶瘟3 级,穗颈瘟7 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7.2%,垩白米率28.5%,垩白度5.2%,胶稠度76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8%。
产量表现
2004 年参加豫粳6 号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3.1 公斤,比对照豫粳6 号增产9.5%(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28.2 公斤,比对照豫粳6 号增产9%(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0.7 公斤,比对照豫粳6 号增产9.3%。2005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9.4 公斤,比对照豫粳6 号增产15.4%。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米质较优,感稻瘟病。
栽培要点
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适时播种,旱育秧播量每亩30 公斤,水育秧播量每亩15 公斤。
2.移栽:秧龄20~30 天左右移栽,栽插密度30 厘米×13.2 厘米,基本苗6 万~8 万苗。
3.肥水管理:大田总氮量每亩15~17 公斤,基肥、分蘖肥、穗粒肥的比例6∶2∶2 为宜,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适施穗粒肥,注意补施磷钾肥。大田浅水插秧,活棵露田,湿润促蘖,适时多次搁田,花期保持水层,后期干干湿湿,活熟到老。
4.病虫防治:适时防治恶苗病和稻蓟马,注意防治苗瘟和穗颈瘟、稻曲病、螟虫。
适宜地区
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陕西关中的稻瘟病轻发稻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