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和报馆:考察中国报刊历史的视野——以戈公振和梁启超为例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ony2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戈公振和梁启超为对象,揭示、比较“报纸”和“报馆”两种不同的历史视野,从而认为:戈公振所定义的“报纸”,是直接来自专业化类型报纸的启发,他在突出报纸内容和形式特征的同时,也使之脱离了历史语境,成为一个先定的标准物品,并以为报刊的历史,就是不断向这样的标准进化的过程。梁启超的“报馆”,归属于国家有机体,为之发挥“去塞求通”的作用。在这种结构功能的框架中,报刊的历史成为办报者如何担负并完成“有益于国事”的职责的经过。故而要立足人类沟通层面重新理解“去塞求通”,并以媒介之“通”为视野,以中介化实践为路径,着眼于媒—介的联结和转化,使报刊史成为报刊使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相遇、碰撞、改变和构成的关系形态史。
其他文献
在学界对“第三代诗”与西方思潮关系的描述中,罗兰·巴特是一个符号性的指称。虽然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对“第三代诗”构成了启示,但总的来看,“第三代诗”对罗兰·巴特的借鉴又是有限的。而从平行研究的角度可以看到,“第三代诗”与罗兰·巴特在语言的命名和实践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和分野。“第三代诗”对罗兰·巴特“零度写作”的借鉴重在反叛,而非创造一种新的语言方式。随着“第三代诗”的发展,“文本的快感”作为一种语言方式在“第三代诗”那里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不过,与罗兰·巴特的这一概念对身体享乐主义的强调不同,“第三代”
我在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字词教学的几点经验:造字法的学习和引入;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掌握字词;运用比较法收效较佳;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字词;鼓励学生多积累,勤查阅,丰富字词储备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关新移民文学的研究成果数以千计。为更好地梳理中国大陆关于新移民文学研究的发展现状,我们以每十年为一段,将新移民文学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勾勒出中国大陆新移民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结合中国大陆新移民文学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还对新移民文学研究的学术空间进行考察,归纳和总结了当前新移民文学研究的特点、不足及发展建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理念、政治体制以及政治行为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需要有为政府对公共资产进行有效经营管理以保值增值。有为政府的效率导向意味着公共权力之间的协调优先于制约。政党与国家的整体化由于更有利于协调而具有发展的内在动力。政党与国家的整体性并不排斥包括具体政务分工与抽象功能分工在内的政治分工。政治分工是国家治理复杂性的必然要求,分工的专业化提高了权力运行的效率;另一方面政治分工必然带来的政治分权又为权力的制约监督提供了基础。
清代四川南部县的契税治理,长期表现为知县一面受理混有匿税指控的民事案件,一面于其中稽查匿税这一司法形态。契税盈余是维持清代四川州县政府运行的核心收入之一。受困于有限的行政资源,南部知县选择以受理契税诉讼这一被动方式来实现契税治理。为通过个案实现广泛威慑,知县在发现当事人匿税或有匿税嫌疑时,会借助对清律“典卖田宅律”的极端化解释,对当事人处以没收涉案产业的惩罚。司法治理,也导致难以全面查知民间匿税行为、司法个案中稽查能力不足、司法公正性受税收考量之动摇等弊端。清末川督赵尔巽通过契税国有化和设立经征局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