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企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语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7313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背景下,我国不断加强与德语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为德语专业学生提供了多领域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但是用人企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语人才的需求与德语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仍存在脱节的现象。运用“供给和需求”理论分析德语人才就业与专业不对口及企业招人用人难之间的矛盾,并对当前的现状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措施,以期对供给双方有所帮助。
  [关    键   词]  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德语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8-0030-02
  
   随着中德双边关系越来越紧密,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扩展,我国学习德语的人数与日俱增,企业对德语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多。但是经过调查研究,企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语人才的需求与毕业生就业存在脱节的现象。如何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语人才与企业互利共赢,成为当下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将结合“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时代背景,研究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语人才的就业现状,分析其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并对此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措施。
   一、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语人才的就业现状
   近些年来,德语专业不断向专业化和人才化方向发展,同时德语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是所有语种前10位,薪资是小语种第2位。同时,具体就业行业分布和就业地区分布情况见下表。
   以近期的人才供需状况来看,目前我国开设德语专业的高校有123所,德语人才的供给量较大,在华德资企业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语人才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因此,从供给和需求角度来说,二者应该存在相对平稳的状态,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笔者分析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语人才就业现状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
   德国工业4.0已经进入中德合作新时代,德国是中国的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所以我国本土对与德语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据德国工商大会的调查,43%的德国企业将海外投资地点选在中国,使中国成为德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首选地。这也为应用德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契机。[1]另外,又一新的突出发展趋势是:中德两国“中德旅游年”的开展,促进了两国人员往来交流和多领域合作,因此对德语口译以及了解德国社会、文化的导游人才需求量增加。
   然而在德语专业毕业生实际就业当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毕业生只得退而求其次,从事非专业对口的工作,接受一些与德语、德国无关,用不上德语的工作,放弃自己辛苦学了几年的德语专业知识。这就造成了很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二)就业行业受限制
   据了解,德资企业招聘纯德语专业毕业生并不多,企业需要的人才更偏向于机械、电气工程、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即使有纯德语职位,也寥寥无几,竞争还很激烈。同时部分德资企业不会在招聘网站发布招聘信息,导致毕业生无法及时获得相应信息。所以绝大多数德语专业毕业生都是在翻译、外贸或者小语种教育培训机构工作,其中跨境电子商务公司占了德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大头。究其原因,一是国内大大小小的外貿公司很多,对语言类员工的需求比较大;二是外贸对语言要求相对较低,德语专业毕业生基本可以胜任。此外,小语种教育培训发展也很迅速,这三大行业吸收了大部分的德语专业毕业生。
   (三)我国传统的研究型外语人才面临转型
   近年来,因为我国外语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明显下降,所以高校开始关注人才转型,虽取得些许成效,但问题仍然突出。国家和社会关于人才需求方面的敏锐度不高是原因之一,而且专业本身特点不鲜明。2012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研究型人才。[2]在面对传统的研究型外语人才的转型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德语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研究型外语人才向应用型转型是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3]
   二、企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语人才的需求分析
   反过来,从用人企业的角度去调查分析企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语人才的需求,笔者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用工缺口仍然很大
   现实中劳动力市场上是非完全竞争的,存在着工资黏性、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一系列扰动市场选择的机制,这使得劳动力市场无法达到供求平衡,而是以失业为常态的非均衡状态;在现实中,就业市场不可能是完美的,而是存在着机制设计上的缺陷,因此不连续的不充分就业情况就会经常出现。[4]因此,从供给与需求理论角度来说,无论是国家、高校还是企业都始终关注实现供求均衡。但是,德国企业在华面临最迫切的问题是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能力、本土的保护主义以及人才的用工问题。由此可见,德语国家企业对于我国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具备德语知识的专门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用工缺口凸显。
   (二)供与求不平衡
   在德资企业的用工缺口仍然很大的情况下,我国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德语专业毕业生供给却不能满足企业用工的需求。这一点并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是体现在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上。德语专业的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涉德企业的用工需求。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职汽车专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急需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梳理汽车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实施过程,对思政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取进行初步探索,对思政教育的评价方式进行初步设计。  [关 键 词] 高职;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
期刊
[摘 要] 網络教学与合作学习是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思想观念新变化的现实需要。基于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的特点,通过“五五三”模式,即“五个原则与要求”“五个环节”“三大策略”,能够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主体到双主体、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促进教学相长。  [关 键 词] 合作学习;网络环境;高
期刊
[摘 要] 通过分析GIS技术在园林专业中的应用,探讨高职院校园林专业开设GIS技术教学课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根据高职院校园林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培养方向,从课程设置原则、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科学制定符合高职园林专业要求的GIS课程教学体系。  [关 键 词] 高职园林;GIS课程;教学设计;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期刊
[摘 要] 志愿服务不仅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平台,还能成为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重要方式。就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志愿服务,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表达方式、创新弘扬传统文化方式、创新管理办法,从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进行总结,尝试为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
期刊
[摘 要] 立德树人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在分析习读经典意义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以习读经典立德树人进行探究,认为开设大学语文,增强人文素养,精心编写读本,推荐经典美文,开展晨读活动,建设书声校园,建立抽查制度,促进读书感悟,开展节日诵读,打造文化品牌,是可以复制的立德育人方式。  [关 键 词] 经典文学;阅读机制;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骨干课程。基于高职学生的特殊性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增强课程开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以培养高职学生的職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模块化教学尤其重要。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
期刊
[摘 要] 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深化,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围绕大学生发展需求开展,在思政教育中应着重探究思政教育工作与大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中提高思政水平。中国精神是新时代的主流词汇,如何在思政教学中融入中国精神是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以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中国精神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促
期刊
[摘 要] 新媒体不仅为我国法治建设带来了崭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治认同危机。调查显示,当前高职学生对我国法治实践比较满意,法治思维学习意识强,能够主动承担起守法、护法、用法的公民担当。然而,由于新媒体在法治教育过程中的双刃剑作用,传统的法治教育模式已成为制约高职学生法治认同感的关键瓶颈,构建新媒体背景下的多元化法治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对此,可以从弘扬法治校园文化、优化法治校园环
期刊
[摘 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为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的人才培养指引,基于此,针对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痛点,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对本学院创新创业活动认定和学分置换进行了研究探索,提出了有针对性
期刊
[摘 要] 高职院校实训实践课程的课程改革,促使实训课程教学效果提升。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基于JIT管理思想的角度,从实训过程中管理效率、实训课教学灵活化、实践培养滞后性三个层次,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对促进高职院校实训实践课程改革有所帮助。  [关 键 词] JIT管理思想;实训实践课程;资源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