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与生活策略的提高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ybo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的教学是难点。这部分内容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此时,若教师进行正确引导,能够化难为易,把学生引进快乐学习的殿堂。在教学中,教师注意从学生的基础入手,从他们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学生数学解题能力 生活策略 提高
  一、从实际入手,树立学生的信心
  大多数学生对解应用题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严重不足,不知道怎样去分析,去寻找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还是要从基础入手,从简单的应用题开始。因为简单的应用题具有背景简单、语言简明的特点,便于学生审题,理顺数量关系,易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建立数学模型,为解综合性更强的应用题打下基础。同时学习简单的应用题,又能使学生积累解题经验,增强学习应用题的信心。正如教育学和心理学指出的那样,“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学生对学习会有兴趣”。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二次方程的讨论(2)”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的:大家知道“一路顺风”这个词语的意思吗?不少学生很快就说出来了。接着,我又提出,你能从字面上解释一下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学生很开心,都说简单。于是,我又提出“一路顺风”你们经历过吗?为什么希望是一路顺风呢?这里面蕴含着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随着问题的一步步深入逐渐被调动起来,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顺风时骑车不要用太大的力气。”“顺风时速度快。”等,你能说出为什么顺风时速度快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出,顺风速=静风速 风速,逆风速=静风速-风速。如果把顺风、逆风换成顺水、逆水呢?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顺水速度和逆水速度的公式。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地记忆,很快掌握了这个公式,这比死记硬背强多了。紧接着我又提出“一路顺风”还涉及到哪些量?顺风路程、顺风时间就呼之欲出了。我因势利导,引入课本上的例题“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学生自己分析,寻找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设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时。方程2(x 3)=2.5(x-3)很快就列出来了。
  二、适时渗透,逐渐深入
  学生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在设置问题时,要肯定学生认识活动的个体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差别上,而且也表现在认知风格、学习态度、学习信念及学习动机等各方面的差异上。要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就要结合教学的内容,逐步深入。
  针对上面的例题,学生列出方程后,紧接着又提出,此题中你还能求什么?学生思考后,很快想到还可求出顺水速度、逆水速度和甲乙两码头间的距离。那么怎样求甲乙两地的距离呢?学生回答求出速度后可以求路程。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求呢?学生展开了讨论。他们认为也可以直接设未知数,但不少学生感觉直接设未知数求两地之间的距离比较困难。此时我引导学生回顾刚才讲解的问题,启发他们用列表的方式将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呈现出来。
  在此基础上,学生都有了新领悟。
  三、重视教学过程,培养建模能力
  建模能力是数学应用能力的核心。数学建模是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是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做”数学,其意义超出了解决问题的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探索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可只展现结果,更应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使学生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学会思考、分析,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针对上面的问题,不少学生在领会了以表格的形式体现的数量关系后,很快想到直接设未知数也可以借助于表格的形式寻找各量之间的关系。
  设甲乙两地间的距离为x千米,根据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出顺水速度和逆水速度。顺水速度和逆水速度有什么关系呢?讨论出静水速度是一个不变量,从而列出方程
  四、不拘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针对上面的例题,我进一步提问解决此题还有其它的思路吗?学生又展开讨论,此题除了静水速度、甲乙两地的距离不清楚外,顺水速度、逆水速度同样也是不清楚的。学生尝试着设顺水速度或逆水速度也能达到目的。最后让学生反思所找出的方法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是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二是此题中有两个不变量甲、乙两地间的距离和轮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根据这一理论,教师接下来设计了两道巩固性练习:1.一艘轮船从甲码头顺流行驶用了3.5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4小时,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30千米/时,求水流速度。2.一架飞机本身的速度为800千米/时,它在空中最多只能飞行5小时就应返回,已知风速为20千米/时,求飞机最多飞出多远就返回才能安全?
  课后作业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编一道类似的题目并解答。根据课上及课后反馈的信息,这一节课的效果确实不错。
其他文献
【摘要】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初中新课改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改变教学活动模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提高初中化学课的教学质量,我们化学老师责无旁贷。  【关键词】初中化学 新课程 教学 渗透  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体现,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广大人
作为正在成长中的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要在新的竞争格局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就必须立足高远,铸造科技创新优势,努力增强知识竞争能力。上海科技创新优势的形成,必须依
摘要陶行知先生指出:“人类社会需要全人教育,即自主、自立、自动的活教育”,他批评了传统地、违反科学教育规律的教育模式,提出符合科学规律和社会需要的教育新思路。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鉴于此,我们积极从事了物理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研究,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学生主体作用 意义与方法  1.相濡以沫
【摘要】创造良好的探索问题环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引导学生去“发现定理”,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变式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活动 数学思维 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
老年人作为村庄留守人员中的主力,其主观福利水平高低在中国农村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取决于物质和非物质的福利供给。目前的许多生活侧面都可以反映农村老年人是农村中最大的弱
近些年,建筑行业发展迅速,涌现出大批新型的建筑材料,大幅度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墙体材料属于重要建材,传统墙体材料存在较多缺陷,包括污染大、能耗高等,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互动是指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而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是指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有效的结果。新课标的基本教学理念,数学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和互动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互动的教学最关键是师生不分彼此,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教学环境,共同完成教学活动任务,共同检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课堂教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对课程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和作用,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创造出全新的教育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变革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在新课标和信息技术双重视角的观照下进行情景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信息技术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它能启发、诱导、激励人们去探索、开拓、发现、创造,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和特长,这一点是为大家所共知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研教改的主流。  一、转变教育观念,激进创新  1、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
摘 要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