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它能启发、诱导、激励人们去探索、开拓、发现、创造,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和特长,这一点是为大家所共知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研教改的主流。
一、转变教育观念,激进创新
1、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新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2、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探索和解决问题”序列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学生快捷地懂得这些成果或者沿着一条“简洁、顺畅的道路,”重复推演一下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无疑是一条高效提高学生水平的途径。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之中,将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技能。采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一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
二、创设参与环境,实践创新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1、制造悬念,创设情镜。制造悬念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态度,满腔热情地投入探究过程.教学终了,学生获得了知识,悬念得以解答,学得愉快、记得牢固。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课前谈话提出问题:“同学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我都知道它是否能被3整除,你们相信吗?”学生立刻雀跃起来,他们都主动请同学例举数字,但很快被我准确地说出来了。有的同学不相信,就用笔算做出来验证我的答案,结果都心悦诚服了。我立刻因势利导地问:“你们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生很好奇。这种悬念的制造,令学生兴趣大增,都急切地想了解原因,使学生带着强烈的追求进入了学习过程。
2、巧设疑问,创设情境。“学则需疑”,“怀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有效动力。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下工夫,克服学生对新课“望而生畏”的心理,引导学生运用有关旧知去进行新知的探索,这样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尝到自己“摘苹果”的甜头,学生学习的积极提高了,兴趣浓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3、操作实践,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充分使用学具,在拼拼、折折、剪剪、画画、量量的操作中获取知识,这种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正是通过操作实验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的结论。通过三次实验,让学生动手剪纸操作,分别在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验证,发现三个内角都能拼成一个平角,使学生确信无疑地得出结论。
三、掌握参与时机,深化创新
时机掌握得好,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通过情境设计,提示矛盾,导入新课,还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情境推进,使问题不断深化,让学生经常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各种矛盾之中。要创造好参与时机,多方设计,步步引导,让学生始终处于热烈的寻求知识奥秘的情境之中,切不可匆匆而过,过早结论。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就始终在课的全过程中,注意抓住参与时机,积极创设思维情境,围绕“观察——操作——归纳——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新知。一开始,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环节的参与,为研讨公式做好了铺垫。接着,通过操作演示,想办法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已学过的长方形,学生兴趣高涨,并积极思考: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后面积有没有发生变化?这样,学生在充分参与的情境中,发现并归纳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最后在验证中进一步理解公式,在练习中运用了公式。在探索中懂得结论的明确性,更加深刻认识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的规律。
四、完善评价标准,激励创新
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事实证明,那些爱思考、爱创新、有个性、有想法,基础知识扎实的孩子更容易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虽然它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创新思维的养成教育,却是受益终生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一、转变教育观念,激进创新
1、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新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2、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探索和解决问题”序列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学生快捷地懂得这些成果或者沿着一条“简洁、顺畅的道路,”重复推演一下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无疑是一条高效提高学生水平的途径。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之中,将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技能。采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一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
二、创设参与环境,实践创新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1、制造悬念,创设情镜。制造悬念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态度,满腔热情地投入探究过程.教学终了,学生获得了知识,悬念得以解答,学得愉快、记得牢固。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课前谈话提出问题:“同学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我都知道它是否能被3整除,你们相信吗?”学生立刻雀跃起来,他们都主动请同学例举数字,但很快被我准确地说出来了。有的同学不相信,就用笔算做出来验证我的答案,结果都心悦诚服了。我立刻因势利导地问:“你们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生很好奇。这种悬念的制造,令学生兴趣大增,都急切地想了解原因,使学生带着强烈的追求进入了学习过程。
2、巧设疑问,创设情境。“学则需疑”,“怀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有效动力。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下工夫,克服学生对新课“望而生畏”的心理,引导学生运用有关旧知去进行新知的探索,这样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尝到自己“摘苹果”的甜头,学生学习的积极提高了,兴趣浓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3、操作实践,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充分使用学具,在拼拼、折折、剪剪、画画、量量的操作中获取知识,这种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正是通过操作实验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的结论。通过三次实验,让学生动手剪纸操作,分别在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验证,发现三个内角都能拼成一个平角,使学生确信无疑地得出结论。
三、掌握参与时机,深化创新
时机掌握得好,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通过情境设计,提示矛盾,导入新课,还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情境推进,使问题不断深化,让学生经常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各种矛盾之中。要创造好参与时机,多方设计,步步引导,让学生始终处于热烈的寻求知识奥秘的情境之中,切不可匆匆而过,过早结论。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就始终在课的全过程中,注意抓住参与时机,积极创设思维情境,围绕“观察——操作——归纳——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新知。一开始,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环节的参与,为研讨公式做好了铺垫。接着,通过操作演示,想办法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已学过的长方形,学生兴趣高涨,并积极思考: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后面积有没有发生变化?这样,学生在充分参与的情境中,发现并归纳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最后在验证中进一步理解公式,在练习中运用了公式。在探索中懂得结论的明确性,更加深刻认识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的规律。
四、完善评价标准,激励创新
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事实证明,那些爱思考、爱创新、有个性、有想法,基础知识扎实的孩子更容易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虽然它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创新思维的养成教育,却是受益终生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