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印第安人的骄傲再现土著人的形象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fusion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拿大土著女导演阿兰尼斯·奥勃萨维(Alanis Obomsawin)用摄像记录了加拿大土著人的生活与斗争的经历,让世界众多的人了解加拿大印第安人的生存状况。奥勃萨维的影片都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录,她的影片不但改变了人们对土著人的观点,而且对于民族历史的记录有着宝贵的价值。
  【关键词】阿兰尼斯·奥勃萨维
  纪录片
  土著人
  
  “土著人制作影片很重要因为加拿大有如此多的社区、如此多的文化、如此多的传统。许多传统已经丢失掉了,有一些正在被迫回来,有一些很久以来还不被人知晓。人类通过任何方式生存下来。所以,记录人们的感觉、记录人们的经历非常重要。每一个家庭、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历史。记录他们,人越多越好。”
  这就是加拿大当代最著名的土著人纪录片女导演阿兰尼斯·奥勃萨维。从1971年开始到现在她创作了20多部影片,其中一些可堪称为经典。她的纪录片主要记录的是北美土著人的生活和斗争经历。她在加拿大、欧洲、亚洲享有声名。加拿大学者Jerry White这样评价她:“她的作品最有活力、政治性最强,她是名副其实的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制作者。”Zuzana Pick说:“奥勃萨维的作品给家庭相册添加的是令人信服的、重要的政治内容,在这里加拿大最初民族的故事得以叙说,他们的挫折和成功得以记录,他们的愤怒,以及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尊重得以表达。”他还说:奥勃萨维导演“已经成功地改变了人们对土著人持有的观点……她的电影已经基本改变了土著人与非土著人交流的方式。”
  阿兰尼斯·奥勃萨维生于1932年加拿大的新不伦瑞克省,她的童年部分是在魁北克省的欧达那可(Odanak)居留地度过的。9岁时她与父母移居到绰一斯河(Trois),在那里上了小学,遭受到了土著人所遭受到的种族歧视与偏见。50年代晚期,她移到蒙特里尔,并在佛罗里达学习了两年的英语之后,开始在她的居留地、监狱、学校和音乐节上唱歌和讲故事。1965年,她受邀到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做顾问,专门对有关反映土著人的电影提HJ观点。1971年,她执导了她的第一部电影《驼鹿工厂的圣诞节》(Christmasat Moose Factory),是对北7y--小区域的殖民地生活的探究。1977年,她执导了两部影片《阿米斯克》(Amisk)和《许多孩子的母亲》(Mother ofMany Children),这时她已经是国家电影局的专职人员了。自此,她在电影界、舞台、电视界的成就以及反映土著人的作品和她积极地为争取土著人的权利所付出的努力使得她获得了1983年总督奖fa GovernorGeneral’s Award)、1994年的土著人艺术成就奖(aNativeArts AchievementAward)、1993年康克第尔大学的荣誉学位、1994年卡尔顿大学的荣誉学位(honorarydegrees atConcordiaUniversity and Carleton University)。
  奥勃萨维致力于揭示原住民不被人知晓的事情、她的记录片记录了政治斗争是如何改变因纽特人qnuio、麦提斯人(Metis)、克里人(Cry)、莫霍克人(Mohawk)、欧吉波威人(Ojibway)、麦克玛可人(Mi’kmaq)的生活。她用影片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去促成社会变革,关注社会问题,对社会负责任。她的影片被称为政治性影片(committeddocumentaries)和负责任的影片(cinema 0fduty)。她的影片通过一个个的故事讲述了土著人的过去与现在,奥勃萨维就是影片中的讲故事者。下面评介她的主要影片的内容。
  
  一、孩子与女人
  
  1971年至1988年,奥勃萨维制作了七部影片:《驼鹿工厂的圣诞节》(1971);《许多孩子的母亲》(1977);《阿米斯克》(1977);《雷斯蒂古什事件》(hmidentatRe,sfigouche)(1984);《理查德·卡迪那:一个梅蒂儿童日记中的哭诉》(RichardCamlinal CryfromaDiaryofaMetisChild(1986);《庞德梅克山庄一处治疗之地X PoLmdmaker’sLodge:AHealingPlace(1987));和《没有地址》(NoAddress(1988))。
  其中,《驼鹿工厂的圣诞节》描述的是1967-68年冬天摩斯工厂寄宿学校的生活。这是一所土著人的寄宿学校,是加拿大北部克里族孩子们的学堂。影片通过孩子们的蜡笔画来展示克里族孩子的学习生活。当影片展示孩子们的绘画的时候,奥勃萨维在影片的解说开始了,她说:“这是孩子们在用她的绘画谈论她们的生活、谈论她们对即将来临的圣诞节的感觉。”随着镜头聚焦绘画的离去,一系列的声音伴随而来,它们是:菜碟子碰撞声、孩子们观看黑熊的说话声、母亲购物的声音、圣诞老人在树下放礼物的声音。接着,镜头继续展示孩子们的绘测,当出现天使的绘画时,孩子们立刻告诉观众说:这不是一般的天使。她是印第安天使。影片向观众提出问题:这些孩子与你们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吗?影片的结尾,奥勃萨维给观众展示摩斯工厂小艺术家的照片、一位30多岁的克里族男士身着法兰绒衬衫和牛仔裤,搂着他的儿子和他的狗,眼睛闭着,一副心满意足的感觉。此形象与70年代所描绘的土著人是社会的威胁者、愤世嫉俗者、吸毒者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新的土著人形象出现在观众的面前。
  《许多孩子的母亲》是一部关于土著妇女生活的真实写照。它记录了最初民族妇女从出生到晚年的生活,历史地阐述了她们身份的形成过程,并以拍摄的手段和话语策略来反映殖民化影响到最初民族妇女,使得她们努力地找回她们民族失散的历史。影片一开始展示了一位年轻的克里族妇女,她面对着镜头说:在传统社会,妇女比男人强。妇女传授艺术和思想给下一代并把部落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当镜头转向年事已高的MarieWiUiamson时,她讲起了加拿大寄宿学校土著人受虐待的事,那是1914年的事,1969年这种现象在学校不存在了。莫霍克族教师接管了这种寄宿学校,土著人孩子向观众解释说她们是多么的高兴能在一个土著人的学校学习,而不是在一个与长相她们不同的学校。一个小女孩讲起她过去所遭受到的白人的欺压,现在她非常高兴她在自己的土著学校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影片的镜头移向哈佛大学,在这里有欧吉波威族女性Wilma Salmonz在上课学习,她拿出自己的一些艺术品给观众看。接着影片呈现因纽特族妇女做在广播站里播音,谈论工作、当地事务和天气;因纽特妇女在印刷东西出售,因纽特族的歌星。在接下来的影片里,又呈现了年轻女子谈论印第安法案的第12条,此法案使得土著女子与白 人结婚而失去部落地位。欧吉波威妇女向法院起诉抗议这一对土著妇女不公正的条例。
  影片还呈现了土著人的社会问题,如麦提斯妇女抱怨说:现在的年轻人酗酒成性。奥勃萨维指着三盒骨灰说,这些年轻人是猝死的。在蒙特里尔监狱里释放出来的土著女士说,我们仍然面临与过去一样的困难。
  影片结尾,一位108岁的克里老人走在乡利小道上,后面跟着一队年轻女性手拉着手。这位老人对着镜头说:“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我们应该永远生活下去。”
  奥勃萨维导演的影片《许多孩子的母亲》通过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出场,用采访、画外音等手段再现了加拿大土著妇女的生活和她们面临的问题,记述了她们所经历的历史,同时也展示了她们的聪明才干。
  《理查德·卡迪那:一个梅蒂儿童日记中的哭诉》讲述的是一位麦提斯青少年理查德·卡迪那自杀身亡的事。理查德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4岁时因为家庭问题而被迫离开,之后28次被送进艾尔博特省的寄养院、集体家庭和避难所。死后,留下了他的日记。影片根据他的日记、采访他的熟人以及再现一群男孩子在田野中奔跑而展开。从理查德的最后一位监护人口中得知,理查德是一位非常好的孩子。奥勃萨维把死者的照片寄给政府谴责他们对土著孩子的冷漠,不关注土著孩子的需要,并尖刻地指出社会服务的缺陷。奥勃萨维执导的这部30分钟的记录片,目的是要政府改变对土著孩子的观点,给他们以关爱而不是远离他们。该部电影放映之后,加拿大法律得到改变以改善土著孩子的寄养制度。
  
  二、冲突与斗争
  
  《阿米斯克》影片讲述的是白人在土著人的生活区詹姆斯湾建立水电工程与土著人的生活发生冲突的事情。影片的背景是加拿大遥远的北部,一条河流穿过冰封雪地,传统的独木舟在河流上运行。在白雪覆盖的森林里,有个人在谈论打猎和扑捉动物的生活经历,他被排斥在白人所办的学校之外。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这样一个地方,魁北克当局要建立一个水电工程。影片通过音乐会来展示土著人创造性的文化、土著人的艺术才华,以此与政府尽力要办水电站的严峻政治形势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观众去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雷斯蒂古什事件》讲述的是1981年魁北克警察袭击了麦克玛可人的鱼镇雷斯蒂古什,目的是要对当地从事鲑鱼生产和养殖的渔民制定新的规定。奥勃萨维立刻觉得报道此事非常重要,但她却遭到国家电影局的拒绝,之后几经周折,她如愿以偿。但她仍觉得国家电影局有着某种种族偏见和歧视,于是她执导的这部影片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影片一开始,展示的是纳粹的大皮靴进入麦克玛可人的鱼镇雷斯蒂古什,手持棍棒的j位警察在骚乱中,一位年长的麦克玛可人在描述第一次的袭击,他似乎中了枪弹,影片响起反抗的歌声。接着又是警察的大靴子踩在手无寸铁的年轻人脖子上。所有这一切,都是同绕着鲑鱼发起的。这时,镜头切换到原始的绘画,画中是久远的麦克玛可人的生活,船上的渔民,水中的鲑鱼,鲑鱼在奋力地往上游,影片响起了当地民歌。为展示历史上人们养殖鲑鱼的重要,影片切换鲑鱼蛋与麦克玛可人新出生婴儿的哭叫的镜头。以此让观众意识到养殖鲑鱼对麦克玛可人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麦克玛可渔民要抵抗政府的行径。影片的结尾,奥勃萨维描述了雷斯蒂古什鱼镇遭受的两次袭击的后果,渔民被抓捕和审判。有学者曾评价奥勃萨维在这部纪录片中表达的并不是一种政治观点,而是对印第安这一弱势群体的利:会保障及社会正义。
  2002和2003年,奥勃萨维分别出品了《女王和我们交战吗?》(Is the Crown atWarwith Us?)和《我们的民族地位》(OurNalimthood(2003)。这是奥勃萨维继1984年拍摄完《雷斯蒂古什事件》又两部反映土著人与政府之间的冲突,土著人争取主权的影片。《女王和我们交战吗?》影片的标题反映了导演对政府无视土著人权利的愤慨与不安。正如,奥波姆撒温所说:“2000年我们再次看到此事的发生,令人震惊。”
  
  三、关爱与呼吁
  
   《庞德梅克山庄:一处治疗之地》和《没有地址》:这两部影片是奥勃萨维为了唤醒人们关注土著亚群体:吸毒者和无家可归者。《庞德梅克山庄:一处治疗之地》描写的是吸毒者的治疗康复中心,一些吸毒者在此互相鼓励、积极参与治疗,找寻自己的根基。影片也展示了这些吸毒者失去土地、失去文化、失去语言和自尊的绝望以及他们战胜毒隐的决心和力量。《没有地址》描述了生活在蒙特利尔的一万二千名无家可归者所面临的恐怖状况,揭示了一个被人忽略的社会问题及土著人落破街头的原因。奥勃萨维选取了一位年轻的土著女子为代表,她离开自己的居留地,流落到寒冷的城市街头,与家人失去联系、与自己的文化根基脱节、与可能给予她帮助的社会服务机构脱节。她变成了一个孤独无助的人,一个社会的另类。由此,影片显示了社会福利制度安置这些无家可归者的无奈。为了证实这些流落街头的处境,在影片中,奥勃萨维在街头、在移动售汤车、在从事社会工作的办公室里进行了多方位的采访。而这些无家可归者面对着镜头说出了自己的心理话:“我们想回家。”影片结尾,奥勃萨维暗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即:通过蒙特利尔土著人友谊中心、社区电台、和其他促成土著人团结的机构来解决。
  
  四、抗争与捍卫
  
  《卡内萨达克:270年的抗争》(kmnehsatake:270 Yems nf Resistance)记录的是卡内萨达克地区、奥卡村庄的莫霍克族人(Mohawk)与魁北克警方和加拿大军队的对峙状态。事情发生在1990年7月。故事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蒙特利尔郊外、卡内萨达克附近、奥卡村的土地被用米打高尔夫球,1947年该地区被征用为9洞的高尔夫球场,1990年计划为19个洞的高尔夫球场,为此遭到莫霍克族人的抵制,莫雷克族人在卡内萨达克封锁了蒙特利尔的巨大桥梁一一梅西埃,魁北克警方被叫来,争端升级。奥勃萨维拍摄了军方的直升飞机降落在奥卡村,莫霍克族勇士的焦虑、愤怒与不安。魁北克的警务人员的被打死,军队的到来,这就是1990年炎热夏天的紧张局势和暴力。影片用了许多莫霍克族家庭照片、历史资料、绘画档案剧照进行解说。奥勃萨维用了78天的日日夜夜拍摄了这个历史性的儒局状况,带引观众走入加拿大原住民与欧洲白人纠葛了两百七十年的血泪辛酸史,让外人得以较为深入地了解莫霍克族人的悲哀,并目睹莫霍克族人誓死捍卫家园的坚韧毅力。
  该片的放映不仅国际媒体的注目,也使得加拿大白人居民意识到原住民的权益问题。奥勃萨维也名扬海内外。特别是在日本,该影片在FI本电视台的放映吸引了一千八百万的观众。奥勃萨维作品的特点就在于它强调最初民旅的坚定决心去振兴自己的文化、收回自决权、没想一个新的、更美好的未来。
  《卡内萨达克:270年的抗争》与《我叫卡恩提欧斯塔》(My Nmne’s Kaldmntiiosla)(1995)、《扳子:卡内瓦克男子》(Spudwrench:Kahnawake Man)(1997),《威士忌谷地的岩石》(Rocks at WhiskeyTrench)(2000),构成20世纪90年代奥卡危机的四部系列影片。
  奥勃萨维的影片都是纪录片,都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录。她认为:“历史对我以及我所有的作品都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我做什么,无论我创造什么,我都永远被历史包含着。历史叙说故事和教化。”而她对民族历史的记录更是有着非常宝贵的价值。
其他文献
摘要 绘画空间的互融是莫兰迪晚期静物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与传统的绘画空间有着本质区别。它减弱了画面的三维纵深感,增强了其二维平面性,打破了原有视觉的一律性和传统绘画空间的一味摹写性,把真实的空间抽象化,以轮廓重合与模糊的艺术手法营造了一个互融的绘画空间。  关键词 莫兰迪 绘画空间 空间互融    尽管近年来。莫兰迪声誉与日俱增,其绘画作品更是带给我们新的领悟。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对他的相关资料介
[摘要] 《画皮》是一部探寻爱情之作,给我们带来多重的爱情体验,揭示了爱情的至境是为了所爱的人甘愿牺牲,主要人物在爱情的角逐中各归其位,上演了一个完满的爱情神话,然而剥去了完满的“画皮”,真正触动观众灵魂的却是完满之下的虚妄和缺失。  [关键词] 爱情 虚妄 缺失     新版《画皮》集中当前中国众多明星,在惊悚与恐怖的笼罩之下,打着东方新魔幻的旗子,演绎了一场阴谋与爱情的战争,它给我们带来视觉
[摘要]《喜耕田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喜耕田的农民返乡种田,继而发家致富的故事。该剧故事情节贴近生活、真实感人,精彩塑造了喜耕田、二虎等一批新时代农民的新形象。再现了当今农民的新生活,讴歌了新农村的崭新风貌。  [关键词]喜耕田 新农民 新政策 新变化    近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出现了繁荣热播的景象。从《刘老根》、《马大帅》、《圣水湖畔》、《希望的田野》、《当家的女人》、《美丽的田野》到去年八月
摘要 精巧的情感设置是电影得以打动人心的重要因素,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影片——日本电影《入殓师》,通过一个边缘职业的人物的视角,巧妙地讲述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与生命哲理的故事。出色的情感设置奠定了影片的成功,也成为了全片的一大亮点。  关键词 情感设置 人文关怀 生死观 人性 尊严    一部《入殓师》,将东方文化中的生死观展现在了世界的舞台上,也让日本在时隔54年之后再次问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摘要 星球大战自1977年首映以来,作悫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影响了全世界观众和电影人。受到电影《星球大战》制作技术影响的影视作品比比皆是,它已经成为了一个跨越两个世纪的电影工业里程碑。纵观这部电影如年来各时期的制作历程可以说是乔治·卢卡新不断向大众及影视工作者引介电影制作的最新技术和科学成就的过程,树立了多项行业新标准。本文在星球大战首映30年之际。回顾了整个影片制作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技术
[摘要] 语意差异法中的对象图片样本在进行感性意象调查研究时存在信息接受不完整的问题,而应用Cult3D虚拟现实技术,把图片样本转化成三维实体模型,让受测者在桌面虚拟现实环境中对样本进行缩放、旋转、平移等交互的操作,就会对调查对象有个全面的把握,会大大提高意象调查的准确性。  [关键词] 感性工学 虚拟现实 语意差异法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单一在功能上合理的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设计时代到来了。由于新媒体的涌现、新技术的运用使得视觉传达设计拥有了新的舞台,新的发展空间。这也使得动态视觉传达设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同时发挥信息化和人性化的双重作用的设计构想不再遥远。  [关键词]数字信息时代 视觉传达设计 商业品牌 信息化 人性化    一、数字信息时代的背景分析    我们知道,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字数字化的难题已经被先进的计算机
【摘要】在《死亡诗社》中,尼尔因为无法抗争旧的束缚,选择了死亡。但他带来的却是无数人的新生,自由、快乐,人类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一一这才是真正的真理。人们为了这样美丽的感觉而活着,为了那一瞬间心灵的震颤而活着。对美的欣赏,对爱的渴望,它们支撑着我们活下去。而不是什么几何、三角、数字、定义、工程。  【关键词】《死亡诗社》 死亡 新生 生命体验    我此时写下这两个拉丁字母,就像我无数次看到托德、尼
[摘要]在新世纪十年来的华语影坛上,一直存在着两条清晰、同时彼此独立的线索。一条是以贾樟柯电影为代表的,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另一条是《英雄》以来的中国式大片为代表的奇观影像。随着影像时代的到来和电影产业的全面发展,两者开始呈现出由对立到互补牵手的趋势,一种弥合了两者优点的深度影像时代已经到来。  [关键词]华语电影 电影影像 奇观    电影究竟是一种纪录现实的工具还是一件美轮美奂的造梦机器,对这
【摘要】电影《盲井》对小说《神木》的改编,是底层叙事跨媒介转换的突出代表。二者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介质上存在这诸多差异,从而使故事主题产生延异,更加突出地反映了当下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状况。  【关键词】小说 电影 改编 底层    刘庆邦小说《神木》获得老舍文学奖,导演李杨据此改编的电影《盲井》同样取得了成功,这两个文本可以说是底层叙事跨媒介转换的突出代表。本文比较《神木》和《盲井》叙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