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室快速起搏致心力衰竭大鼠模型的建立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feiw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右心室快速起搏是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机制的经典方法,目前用于制作此类模型的多为较大动物的心衰模型。本实验旨在建立快速起搏致心衰大鼠模型。

方法

将18只290~310 g雄性健康SD大鼠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起搏组。正常对照组常规饲养;假手术组及起搏组行起搏器及导线植入术后应用抗生素7 d,然后假手术组常规饲养;起搏组以550次/min持续快速心室起搏4周。

结果

起搏组动物均出现活动能力下降、食欲减退、呼吸急促等表现。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起搏组动物体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474±20.34)g对(464±22.80)g对(410.07±19.46)g],LVEF[(83.30±2.30)%对(81.80±2.40)%对(64.30±2.20)%]及LVFS[(46.50±2.70)%对(44.70±2.40)%对(29.10±0.90)%]明显下降。而自主心率、心脏质量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染色可见起搏组大鼠心肌细胞水肿、部分心肌细胞出现脂肪样变性,间质充血,炎细胞浸润、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和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

结论

本实验成功建立右心室快速起搏致心衰SD大鼠模型。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比较自由呼吸固定(A)与腹部球囊加压配合4DCT固定(B)技术在NSCLC中患者的靶区大小,各方向移动幅度及移动向量、患侧肺受量及全肺体积、摆位误差的差异,说明腹部球囊加压配合4DCT固定技术可以有效应用于NSCLC。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行A、B方法的NSCLC患者各40例。将两种方法分别得出10个呼吸时相图像生成MIP序列上勾画GTVfree与GTVpress,外放得到PTVfree与PTV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估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永久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8年1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尝试希氏束起搏的心衰患者22例,回顾性分析其中14例成功永久希氏束起搏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心功能(NYHA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D)、起搏心电图QRS时限,记录手术时间、手术方法、并发症、植入器械,对
目的观察希氏束起搏患者导线(3830,美国美敦力公司)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方法入组2014年9月至2017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成功进行希氏束起搏治疗的患者,定期常规程控随访,记录起搏阈值、R波感知和导线阻抗。患者基线高阈值定义为植入后起搏阈值高于2.5 V/0.4 ms;术后阈值增高定义为术后随访时起搏阈值较基线阈值升高>1.0 V且达到2.5 V/0.4 ms以上。结果66例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希氏束起搏(HBP)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在心力衰竭(心衰)伴希氏-浦肯野系统传导病变(HPCD)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短期结果。方法入选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具备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的心衰伴HPCD的患者。所有入选者均知情同意将HBP作为首选方法纠正HPCD。统计HBP纠正HPCD成功率、起搏参数、起搏表现及短期临床效果,根据纠正HPCD的HBP类型
目的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探讨永久希氏束起搏(HBP)的长期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尝试行永久HBP的患者105例,评估永久HBP参数变化和患者临床疗效。研究主要指标为心功能(NYHA分级)和超声心动图结果等指标。结果成功HBP 88例,其中选择性起搏64例(72.7%),非选择性起搏24例(27.3%)。术中希氏束导线阈值(1.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