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迫切要求。《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贯穿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一种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之情、珍惜之情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青年》上刊文指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人性,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从以下三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培养。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珍惜意识
生命意识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关于生命意识的好文章,如在教学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 生命》一课时,我就以这样的语言来导入:一粒香瓜子,被人丢弃在墙角,跌落在砖缝里,可它以顽强的生命力穿过地砖缝生长出来;一位重病缠身的女作家,一边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一边用自己的笔写下对生命的感悟,发出生命的最强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 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在课堂讨论时,我让学生针对书上三个事例进行讨论:
小飞蛾身处险境,在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让学生联系身边生活中的现象谈谈看法,谈日常生活中自己或身边的人是如何珍惜生命的。学生纷纷就此谈身边的邻居是如何在身患癌症时与病魔顽强作斗争的,在路边看到一只受伤的小燕子时是怎样把它送回燕巢的,有的学生则表达了自己对生命脆弱的感悟:生命就像一朵花,生命之花是绚烂的,也是脆弱的,稍不珍惜就会枯萎凋零……谈及自己该如何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时,他们都表示,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就是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最好的行为。
二、在阅读交流中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
在报刊上时有见到大学生同室相残、清华学子硫酸泼熊、女子用高跟鞋踩死小猫等悲剧发生,在他们身上所缺乏的正是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在教学中适当地进行对生命的敬畏意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一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和引导。在新教材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阅读教学中,我这样引导学生们:这些老斑羚从容赴死,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取了年轻斑羚的生存机会,避免了种群的灭绝,你对这些斑羚有什么看法?你还会仅仅把它们看成是一群简单的动物吗?学生们交流表示他们对这群斑羚产生了敬畏之情。
在组织学生讨论表达他们对生命的看法之后,我又适时进行了延伸拓展,联系以前所阅读的一篇同名课外散文,美国作家克伦·沃森所写的《生命 生命》一文,让他们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一个堂堂七尺男儿,会向一只小小的垂死挣扎的蜜蜂久久地跪拜?学生们很快领悟到: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敬畏之情。敬畏生命就是尊重生命,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在课外,我推荐他们阅读一些有关生命的文学作品,比如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作家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还有杰克·伦敦的文章《热爱生命》……在读后随笔中,一位学生写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和《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他们都属于身虽残、志尤坚的勇士,我在他们身上,不仅感受到那种意志的坚强和韧性,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洗礼和赞歌,对生命的尊重、景仰。另一位学生写到:以前,我总觉得做什么事情只要自己高兴就的,经常随意去抓蜻蜓、捉青蛙,现在我也懂得要尊重他们了。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值得珍惜的。
三、在综合实践中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意识
生活中,有时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悲剧,比如花季少女不堪承受学习所带来的种种压力跳楼自杀身亡,一位高中生因为不能忍受母亲对他的严格要求而喝下农药,一个中学生因为父母不能满足她的虚荣心而离家出走……面对一个追求功利、注重竞争,物欲横流、心浮气躁的时代,人们失去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考。而生活于其中的当代青少年必然会直接或间接、有形或无形地受到影响,他们或通过影视和媒体,或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或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着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成人社会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教育的功利性等等,都在侵蚀着青少年学生的灵魂,以致他们中的一些人对物质生活享受的关注更甚于生命本身,一部分青少年同样面临着精神上的无家可归。他们本未完全形成健康的生命意识,加之社会追逐利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就容易对生命产生模糊、不当的观念和行为。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意识已经迫在眉睫。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生命热爱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享受生活,把握人生。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一课时,我说道:海伦·凯勒,一位因病导致又聋又瞎又哑的小女孩,可能有些家庭得知这个噩耗的时候会打算放弃这个小姑娘,可她的父母没有放弃她,还为她请来了最好的老师教她学习,她的老师也没有因为她的这些缺陷而放弃她,努力把她培养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更重要的是她没有放弃自己。或许有的人遭遇了她的状况,一辈子要在别人的同情里度过,而她,却用自己的行动向别人证明,即使聋了哑了瞎了,依然可以做一个出色的人。她用自己的笔写下了对生命的感悟,写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的成就让马克·吐温都惊叹:这是一个奇迹!我们的身边充满了奇迹,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我市有位无臂少年,坚持以嘴叼笔完成学业,不仅生活自理,而且学习成绩优异。那么请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奇迹,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热爱生命的人,让我们以“热爱生命”为主题展开一次综合探究活动,把搜集的资料整理,把个人的感悟归纳,把你对这次探究的结果展示给大家。
在展示课上,一位学生谈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不会再回来。
有的说,生命如白驹过隙,只争朝夕。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有的说,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事件的人们,谁能想到坐在办公室里会眨眼间一命归西,连一句话都来不及说就永别了他还没过够的人间。生命脆弱,实在应该珍惜和热爱。
有的说,人生的过程不只是为了活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让我们的生命在每分每秒中变得更加充实,更加辉煌。
人生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道路上有很多的困难和挫折,有时候会遭遇不幸,我让学生讨论:假如你遭遇不幸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我让学生思考: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我们是否都能热爱生命?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关注人的生命才是教育的本真。教育的核心是人,关怀的应该是人的解放、人的发展和人的生成。教育本是一项直观生命并以提高生命力价值为目的的神圣事业,教育理应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关注人性之完善。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给予生命独特的关怀是教育的要义。
(作者单位:浙江省青田县船寮镇小教育集团大路校区)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珍惜意识
生命意识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关于生命意识的好文章,如在教学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 生命》一课时,我就以这样的语言来导入:一粒香瓜子,被人丢弃在墙角,跌落在砖缝里,可它以顽强的生命力穿过地砖缝生长出来;一位重病缠身的女作家,一边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一边用自己的笔写下对生命的感悟,发出生命的最强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 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在课堂讨论时,我让学生针对书上三个事例进行讨论:
小飞蛾身处险境,在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让学生联系身边生活中的现象谈谈看法,谈日常生活中自己或身边的人是如何珍惜生命的。学生纷纷就此谈身边的邻居是如何在身患癌症时与病魔顽强作斗争的,在路边看到一只受伤的小燕子时是怎样把它送回燕巢的,有的学生则表达了自己对生命脆弱的感悟:生命就像一朵花,生命之花是绚烂的,也是脆弱的,稍不珍惜就会枯萎凋零……谈及自己该如何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时,他们都表示,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就是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最好的行为。
二、在阅读交流中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
在报刊上时有见到大学生同室相残、清华学子硫酸泼熊、女子用高跟鞋踩死小猫等悲剧发生,在他们身上所缺乏的正是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在教学中适当地进行对生命的敬畏意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一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和引导。在新教材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阅读教学中,我这样引导学生们:这些老斑羚从容赴死,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取了年轻斑羚的生存机会,避免了种群的灭绝,你对这些斑羚有什么看法?你还会仅仅把它们看成是一群简单的动物吗?学生们交流表示他们对这群斑羚产生了敬畏之情。
在组织学生讨论表达他们对生命的看法之后,我又适时进行了延伸拓展,联系以前所阅读的一篇同名课外散文,美国作家克伦·沃森所写的《生命 生命》一文,让他们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一个堂堂七尺男儿,会向一只小小的垂死挣扎的蜜蜂久久地跪拜?学生们很快领悟到: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敬畏之情。敬畏生命就是尊重生命,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在课外,我推荐他们阅读一些有关生命的文学作品,比如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作家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还有杰克·伦敦的文章《热爱生命》……在读后随笔中,一位学生写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和《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他们都属于身虽残、志尤坚的勇士,我在他们身上,不仅感受到那种意志的坚强和韧性,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洗礼和赞歌,对生命的尊重、景仰。另一位学生写到:以前,我总觉得做什么事情只要自己高兴就的,经常随意去抓蜻蜓、捉青蛙,现在我也懂得要尊重他们了。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值得珍惜的。
三、在综合实践中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意识
生活中,有时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悲剧,比如花季少女不堪承受学习所带来的种种压力跳楼自杀身亡,一位高中生因为不能忍受母亲对他的严格要求而喝下农药,一个中学生因为父母不能满足她的虚荣心而离家出走……面对一个追求功利、注重竞争,物欲横流、心浮气躁的时代,人们失去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考。而生活于其中的当代青少年必然会直接或间接、有形或无形地受到影响,他们或通过影视和媒体,或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或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着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成人社会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教育的功利性等等,都在侵蚀着青少年学生的灵魂,以致他们中的一些人对物质生活享受的关注更甚于生命本身,一部分青少年同样面临着精神上的无家可归。他们本未完全形成健康的生命意识,加之社会追逐利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就容易对生命产生模糊、不当的观念和行为。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意识已经迫在眉睫。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生命热爱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享受生活,把握人生。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一课时,我说道:海伦·凯勒,一位因病导致又聋又瞎又哑的小女孩,可能有些家庭得知这个噩耗的时候会打算放弃这个小姑娘,可她的父母没有放弃她,还为她请来了最好的老师教她学习,她的老师也没有因为她的这些缺陷而放弃她,努力把她培养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更重要的是她没有放弃自己。或许有的人遭遇了她的状况,一辈子要在别人的同情里度过,而她,却用自己的行动向别人证明,即使聋了哑了瞎了,依然可以做一个出色的人。她用自己的笔写下了对生命的感悟,写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的成就让马克·吐温都惊叹:这是一个奇迹!我们的身边充满了奇迹,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我市有位无臂少年,坚持以嘴叼笔完成学业,不仅生活自理,而且学习成绩优异。那么请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奇迹,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热爱生命的人,让我们以“热爱生命”为主题展开一次综合探究活动,把搜集的资料整理,把个人的感悟归纳,把你对这次探究的结果展示给大家。
在展示课上,一位学生谈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不会再回来。
有的说,生命如白驹过隙,只争朝夕。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有的说,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事件的人们,谁能想到坐在办公室里会眨眼间一命归西,连一句话都来不及说就永别了他还没过够的人间。生命脆弱,实在应该珍惜和热爱。
有的说,人生的过程不只是为了活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让我们的生命在每分每秒中变得更加充实,更加辉煌。
人生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道路上有很多的困难和挫折,有时候会遭遇不幸,我让学生讨论:假如你遭遇不幸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我让学生思考: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我们是否都能热爱生命?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关注人的生命才是教育的本真。教育的核心是人,关怀的应该是人的解放、人的发展和人的生成。教育本是一项直观生命并以提高生命力价值为目的的神圣事业,教育理应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关注人性之完善。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给予生命独特的关怀是教育的要义。
(作者单位:浙江省青田县船寮镇小教育集团大路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