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实录与分析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pqkxx035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跟浸入水中的体积是相等的。
  (3)认识到认真严谨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暴露前概念
  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记得。
  师:老师请一个同学边说边表演,哪位同学愿意来试一下?(准备两个杯子和鸡蛋大小的石头)
  生:乌鸦飞了很久,非常口渴,后来找到一个瓶子,但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聪明的乌鸦刁起了瓶子周围的小石子,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上升了,最后乌鸦就喝到了水。
  (学生表演,两只杯子对比,占据了空间,水面升高)
  师:说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对乌鸦喝水的故事知道得还真不少。瓶子里的水为什么升高了呢?
  生1:因为小石子有重量。
  生2:小石子进去后,把水“压”上来了。
  生3:小石子占用了水原来的位置,把原来位置的水挤出来了。
  师:这位同学表达得真好,水原来在瓶子里占据了空间,小石子沉下去后,占据了空间,那部分的水就被“挤”上来了。
  师:水面的上升,我们给它一个科学的称呼——“排开的水量”。我们课文上第8页有更具体的表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橡皮泥,我们一起来学习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导出课题)
  教学分析:从孩子原有的认知出发提出问题,围绕有组织的教学而进行探究,建立和改善儿童的科学概念,从而在探究活动中建立科学概念。
  二、观察橡皮泥的沉浮
  师:橡皮泥在水里是沉还是浮呢?
  (学生猜测,教师演示实验,证实学生的猜测。)
  师:如果保持橡皮泥重量不变,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沉浮会不会改变?
  (请四名学生上台演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四种不同形状的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况。(验证学生猜想,把四种不同形状的橡皮泥放入四个装有200mL水的烧杯中,学生认真观察。)
  师:橡皮泥形状改变了,什么没有改变?
  学生交流,反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生1:四个橡皮泥都沉下去了。
  生2:我还发现四个烧杯的水都上升……
  师:这位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学生讨论、回答。
  师:排开的水量有多少,怎么可以知道?
  生1:水面升高的水量,就是排开的水量。
  生2:可以观察烧杯的刻度,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
  师:(拿起烧杯)好方法!可是烧杯刻度不是很精确,有没有方法让数据更精确?
  生1:可以在烧杯外面贴上细密的刻度纸。
  生2:用黑色笔标出两次水的刻度,然后用尺子量出来。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读数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生:视线要跟水面持平。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质量相等的橡皮泥,小组在记录本上讨论画出要改变的四种形状,然后把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实心形状,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和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都清楚了吗?如果刚才没有听清楚,没有关系,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份实验探究指南,在抽屉的1号信封里,你们可以边学边做。下面让我们开始动手,比一比,哪组的动作最快,做得最好,开始。
  (學生根据实验指导说明,以小组为单位实验)
  师:同学们做好了吗?
  生:好了。
  师:测量物体排开的水量的标准是:烧杯里的水没有溅出来,准确测量两次水量。如果你觉得你们的实验是成功的,请用掌声告诉我。(学生鼓掌)同学们边学边做,非常不错。不合标准的,也没有关系,等下有时间我们再重新再测一测。
  教学分析: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建立严谨科学的研究,培养学生仔细、认真以及严谨观察的探究精神。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师:我们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学生分组讨论。
  生1:做成空心的。
  生2:可以做成船形的。
  师:非常好,我们可以选择做成空心或船形,按照刚刚老师说的标准,认真观察记录。同样,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份实验探究指南,在抽屉的2号信封里。实验结束时,注意整理实验的数据,整理研究结论,整理实验器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教学分析:实验探究指南上向孩子详细介绍实验目的、步骤、注意事项等,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引导学生严谨有序地进行实验研究,培养学生思维逐步朝概念建构的方向前进。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科学的探究现场会,请各组同学准备汇报你们的结果和发现。
  组A:(展台展示小组实验结果)这是我们小组的观察结果。我们发现实心的形状在水中都是沉的,空心的形状容易上浮。
  师: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组A: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师:哪种情况排开的水量比较大?
  组B:我们发现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较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较大。
  师:其他小组实验结果跟他们的一样吗?
  生:同意。
  师: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
  师:用一句话总结一下今天的实验结论。
  生1:橡皮泥保持质量不变,改变了它浸入水中的体积,可以改变它的沉浮状态。
  生2: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
  师:科學家在完成一项科学研究之后,也常常会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布,与人交流,这样他们会发现很多原先实验的错误,不断进步。这就是学会分享,与人交流的好处了。
  师: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的多少跟什么有关系呢?
  生1:与小石子的重量有关系……
  生2:不对,应该与橡皮泥的体积有关系,因为是橡皮泥占据了水原有的位置……
  师: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跟浸入水中的体积是相等的。我们用掌声表扬这些同学。科学实验探究需要细心、耐心和善于总结,这样我们的学习能力才能有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分析:新概念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还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去巩固,在中,让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在交流中促使学生认识到原有认知的片面和不合理,从而促进新科学概念的构建。
其他文献
摘 要:琵琶教学尤以启蒙教学最为重要,它是琵琶的基础教育,因为初学者大都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启蒙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作为琵琶教学的宗旨,不能忘记我们培养的是琵琶艺术家,而不是琵琶匠。在教学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素质的学生,我们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关键词:少儿;琵琶教学;实践;探索  琵琶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在它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丰
小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基础,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初步具有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笔者浅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发展,教师第一。”教师教育着祖国的下一代,引领着祖国的未来发展,引导着整体国民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这个庞大的队伍面对着社会的高要求,时代的改变,科技的进步,职业的倦怠,需要不断更新自我来激活教师队伍的血液。  一、认清课改价值,实现专业发展  新课改是教育的进步,教师必须真正研读新课改。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关注每一位学生。全班所有的学生都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学科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提出,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近两年,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方面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应培养学生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逐步转化为因果认识兴趣和概括性认识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除借助于生动风趣的语言,有趣的神秘的物理现象、伟大的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上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积极动机和主动探索物理问题的习惯,以使学生长久地保持对物理的兴趣。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要求学生对比沸腾前后气泡的大小变化
摘 要: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参与热情;运用信息技术,打造生动课堂;营造和谐氛围,重视师生互动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师生互动;问题情境;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开展自主探究,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学习数学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体验、领悟数学思想与方法,
教学反思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发展不断认识与思考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已完成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的一种重要教研形式,教师要对教学工作中的成败得失进行回顾、分析、思考,并把它简要地记录下来。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一、设计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创设生活实际情境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