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铃声响了,学生一个个走进教室,安静了下来。咦,第一组怎么还有三五个学生眼神不专注,似乎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呢!只好来点激将法:“第三组坐得很端正,第二组真精神!第一组——好,也准备好了!”
开始上课了。哪知我正朝着黑板开始写课题,就听到了说话声。转过身一看,又是第一组。“哎呀,老师突然忘记了,这‘颐和园’的‘颐’该怎么写呢!”我眼睛看着第一组,“虎子,你说说笔顺,老师跟着你板书,大家一起书空一遍。”这是个难字,任务一下去,都参与了进来。
在自主阅读环节,我走到电脑前点击课件,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就开始默读课文,圈圈、画画、写写。可我眼睛一扫视,又是第一组,宁宁、虎子、小捷还在发愣呢!等走到他们桌边,才如梦初醒,开始思考。
这是怎么了?为什么第一组表现那么反常呢?我不禁思考了起来。是不是刚刚调了座位的关系呢?本来是第三组,在最里面,现在到了南面窗口,靠着走廊,环境的开放,大概也造成了思想上的放松吧。
于是,接下来的上课过程中,我的眼光时常向那里扫射,反馈交流时也尽量多叫南面的第一组。可是结果却并不理想,叫到了他们,他们会暂时约束一下,可一会儿又游离在课堂之外了;当我把声调突然降低或者声音突然停止,他们好一会儿才感觉到,有的甚至要身边的同学用手肘推一下才惊醒。张三专心了,李四开始做小动作了;李四专心了,王五又折腾上了。一节课上,有好几个人心不在焉:宁宁、虎子、斌斌、小捷、华华和雯雯,占了小组人数的一半多呢!个别学生一节课要盯着他好几次。唉,这样的课堂还有什么节奏,还有什么情趣,还会有多高的效率呢?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我真的沮丧了!
中午在教室里批作业,班主任丁老师走了进来,我正想跟她反映问题,她倒先开口了:“你有没有发觉,这一组最近表现特别反常?”
我接口道:“是啊,这些孩子最近思想那么野,我要吃不消了。”
“可能是调到了南面的缘故。”她以猜测的语气说道,“因为板书、多媒体教学等原因,我们可能站在北面的时候多了点,小讲台也是放在中间第二组前面的,所以对第一组的关注特别少。”
站位?被丁老师一点,我茅塞顿开,迅即回忆起自己上课时的站位:电脑在北面窗口,用课件时常常会在那里停留;巡视、辅导时,我总是从北面一组开始;有时还喜欢背靠着北面的橱柜和学生互动探讨……第一组原来在最北面,几乎在我眼皮底下,会有一种约束力,同时能更清晰地感染着教师的声音、表情,也自然地被吸引到课堂上来了。现在学生的座位变了,可我的站位没有改变,所以他们思想的野马就跑出来溜达了。
唉,真是惭愧!出现反常现象,我只想到是学生座位的原因,只想到改善自己提问、注视、停顿等方式,却没有想到改变自己的站位。
原因找到了,方法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接下来上课时,我“偏爱”第一组,更多地站到了第一组的前面和边上,还大方地送给了他们很多表扬。结果还真令人兴奋,他们不仅上课专注了,而且举手的次数、反馈的质量胜过了其他两个小组呢!
想不到,就这么挪动了几步,改变了一下站位,课堂反常现象消失了,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这就是我们的小班化教育理念吧,从细节入手,不断反思我们的教育思想,改善我们的教育行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快乐成长。
开始上课了。哪知我正朝着黑板开始写课题,就听到了说话声。转过身一看,又是第一组。“哎呀,老师突然忘记了,这‘颐和园’的‘颐’该怎么写呢!”我眼睛看着第一组,“虎子,你说说笔顺,老师跟着你板书,大家一起书空一遍。”这是个难字,任务一下去,都参与了进来。
在自主阅读环节,我走到电脑前点击课件,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就开始默读课文,圈圈、画画、写写。可我眼睛一扫视,又是第一组,宁宁、虎子、小捷还在发愣呢!等走到他们桌边,才如梦初醒,开始思考。
这是怎么了?为什么第一组表现那么反常呢?我不禁思考了起来。是不是刚刚调了座位的关系呢?本来是第三组,在最里面,现在到了南面窗口,靠着走廊,环境的开放,大概也造成了思想上的放松吧。
于是,接下来的上课过程中,我的眼光时常向那里扫射,反馈交流时也尽量多叫南面的第一组。可是结果却并不理想,叫到了他们,他们会暂时约束一下,可一会儿又游离在课堂之外了;当我把声调突然降低或者声音突然停止,他们好一会儿才感觉到,有的甚至要身边的同学用手肘推一下才惊醒。张三专心了,李四开始做小动作了;李四专心了,王五又折腾上了。一节课上,有好几个人心不在焉:宁宁、虎子、斌斌、小捷、华华和雯雯,占了小组人数的一半多呢!个别学生一节课要盯着他好几次。唉,这样的课堂还有什么节奏,还有什么情趣,还会有多高的效率呢?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我真的沮丧了!
中午在教室里批作业,班主任丁老师走了进来,我正想跟她反映问题,她倒先开口了:“你有没有发觉,这一组最近表现特别反常?”
我接口道:“是啊,这些孩子最近思想那么野,我要吃不消了。”
“可能是调到了南面的缘故。”她以猜测的语气说道,“因为板书、多媒体教学等原因,我们可能站在北面的时候多了点,小讲台也是放在中间第二组前面的,所以对第一组的关注特别少。”
站位?被丁老师一点,我茅塞顿开,迅即回忆起自己上课时的站位:电脑在北面窗口,用课件时常常会在那里停留;巡视、辅导时,我总是从北面一组开始;有时还喜欢背靠着北面的橱柜和学生互动探讨……第一组原来在最北面,几乎在我眼皮底下,会有一种约束力,同时能更清晰地感染着教师的声音、表情,也自然地被吸引到课堂上来了。现在学生的座位变了,可我的站位没有改变,所以他们思想的野马就跑出来溜达了。
唉,真是惭愧!出现反常现象,我只想到是学生座位的原因,只想到改善自己提问、注视、停顿等方式,却没有想到改变自己的站位。
原因找到了,方法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接下来上课时,我“偏爱”第一组,更多地站到了第一组的前面和边上,还大方地送给了他们很多表扬。结果还真令人兴奋,他们不仅上课专注了,而且举手的次数、反馈的质量胜过了其他两个小组呢!
想不到,就这么挪动了几步,改变了一下站位,课堂反常现象消失了,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这就是我们的小班化教育理念吧,从细节入手,不断反思我们的教育思想,改善我们的教育行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