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选择”的人

来源 :家庭科学·新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_wu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方想买手机作为女友的生日礼物,可女友小米已在柜台前纠结好久了,其实买哪款早就看好,但因有两个颜色,所以小米非常纠结——“该选哪个呢?白色的看起来大气,但粉色的更好看,可粉色的又好像不太值钱,你说怎么办?”小方回答说白色好,小米又觉得粉色也不错,小方说那买粉色,小米又不舍得白色,当小米第N次将这个问题抛向小方,小方终于“崩溃了”。
  爱看电影的人一定对《购物狂》中,刘青云的选择恐惧症记忆犹新。而生活里,到处可以看到表情痛苦万分,在做“艰难”抉择的人,他们可能是因为一件衣服颜色不同而纠结,又或是为那么多种酸奶该买哪个牌子而纠结……那么,该如何打破这种“选择僵局”?
  “选择恐惧”多因心理亚健康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付瑶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选择。绝大多数人的“选择恐惧”不是病,是心理亚健康的表现。他们只是在做一件事时表现出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甚至纠结的心理习惯和行为特征,就好像身体里有几个小人在打架,谁都要说了算。出现选择障碍的人群本身有着一些心理亚健康的症状:观点不明确,不知道自己喜欢或者讨厌什么;考虑问题太多,比如喜欢一件衣服,但是面对售货员拿出的几种颜色踟蹰不定;思考不成熟,往往造成选择之后马上反悔等等。
  网络上有询问是否该换工作的,有询问买东西该买哪款的……各种各样的求助帖充斥着各大论坛、微博等。曾有人发帖询问是否有人有选择恐惧,回帖的比例几乎十个人当中有八个人说自己会陷入选择障碍,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的有这种情况呢?付瑶表示:主要原因是现在给人们提供的选择太丰富。但如果选择恐惧从深处追究,其实是日趋增大的社会压力让很多人对自我现状开始不满,很多人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出来,变相地折磨自己,并以此来逃避面对事实。
  过于“听话”的孩子更易“纠结”
  选择的机会多了,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可对有些人来讲反而变成了痛苦、折磨,这是为什么呢?付瑶说:患上选择恐惧症的原因有很多,通常会有以下几点——
  1. 对完美主义的极度追求。极度追求完美的人,希望自己做出的选择必须是最大限度理想化的选择,他们往往追求完美,并赋予选项太多的意义。他们也属于易患强迫症人群。
  2. 对承担责任的担忧。当遇到诸如填写高考志愿、就职、择偶等一些可能会影响人生轨迹的重大选择时,选择者极易陷入无限的焦虑中,因他们害怕承担抉择后导致的出乎意料的社会责任和后果
  3. 过于“听话”的“孩子”。我们眼中的“小乖乖”,从小就习惯听从父母的安排。这些长久在父母、师长呵护下长大的“大孩子们”,从来没为自己做过主,遇到重大的人生抉择时自然也无法做出自己的选择。他们不能确定自己内心最重要的需求,无法获得心理平衡。
  从以上原因中不难总结出,那些追求完美、不勇于承担选择后果、童年经历里选择权利缺失的人群便是容易患上选择恐惧症的高危人群。
  困惑时可以跟着感觉走
  本来适度的紧张,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本能,它能提醒人们,让人更好的做出抉择并能保护自己。但当这种紧张、恐惧感变得过分时,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压力,从而失去很多应有的机会。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走出选择的怪圈呢?付瑶给了几点建议:
  1.跟着感觉选。不要急于追求选择的最终结果,先安静的想一下,列出要选的A、B事物最打动自己的地方,深呼吸,这时在你心里会出现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就是你想要的选择。
  2.缩短选择时间。对大部分人来说,做出选择与怎么做之间始终存在时间差,以至于迟迟不能做出决定。正常的判断只有几秒到几分钟的时间,时间一旦过长,大脑也会疲倦,加上思考过程中的焦虑或者压力不断增加,思维会出现暂时性的紊乱,阻碍正常判断力形成。
  3.生活中应该经常理性分析自我。比如,不否定自己,不断地告诫自己“我是最好的”;不苛求自己,只要尽力了,不成功也没关系等。必须克服自己心理过分的小心谨慎。
  造成躯体化反应要就医
  徐斌最近非常苦恼,因为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害怕“选择”,刚开始只是在面对稍微重要一些的“选择”时会犹豫不定,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连碰到早上起床该穿什么衣服、到了超市买什么牛奶等等非常普通的问题都纠结半天,如果是稍微重要一点的选择,他会产生想要逃走的感觉,不但满头大汗,甚至心都要跳出来似的,他觉得自己不想做任何的“选择”,不想面对任何问题。
  付瑶说:虽然选择困难是日常生活的正常现象之一,但任何事情都犹豫不决,老是在做与不做之间衡量,常常转化为真正的心理疾病——强迫症,从而容易引发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病,严重的可能会致癌。
  而有的人面对选择时会异常艰难,无法正常做出自己满意的选择,在必须做出决定的时候很恐慌,甚至惊慌失措,汗流浃背,最后还是无法选择。这种对选择产生某种程度的恐惧,以至于造成躯体化反应、影响社会功能时,自己就一定要重视了。这时,要注意这种情况是在逐渐自愈还是逐渐加重,这也是是否应就医的一个参考指标。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其作品浪漫诗意、文风单纯质朴,尤其是其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不仅与现代都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充满了对生命哲学的思考。近年来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男性的择偶观悄然变化,他们将青睐的目光停留在比自己年长的“成熟、有女人味”的姐姐们身上。其实,爱情本无年龄界限,重要的是彼此心灵的契合度。  “姐弟恋”挑战固有思维  从传统的婚恋观来看,爱情中的男女,男大女小是常态,男方通常处于强势,而女方则处于被保护的地位。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男权至上、男主外的传统定式已被打破,而男性在社会与家庭中所承受的心理负荷已接近临界点,所以从
近年来,有关端木蕻良的研究不断深化,端木及其作品的价值正日益受到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端木在1942年以后的作品呈现出与此前截然不同的风格。本文以端木1942年到1947年的小
本论文试图从民族国家想象的角度切入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并主要以鲁迅、沈从文和赵树理的乡土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具体作家的研究探讨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之
二十世纪上半叶,身处内忧外患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面临着自我身份和国族重构的双重任务,南洋想象的不同面向就返身映射了其身份认同与国族重构的努力与困惑。现代文学中涉及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