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域外流浪记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u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是吃大闸蟹的季节。如今的大闸蟹,不仅成为月饼式的节日礼品,更是漂洋过海,入侵美国、德国、英国的河流,简直是泛滥成灾。不过,为什么在国内卖的超贵的大闸蟹,在国外就没人吃了呢?
  “百年移民,一朝回归”
  1912年,一位渔夫在德国北部的河畔发现一只长着毛茸茸爪子的小家伙,他把这个怪头怪脑的家伙送往当地博物馆。这便是欧洲的第一只大闸蟹了。此后,大闸蟹在欧洲迅速蔓延,占领了奥德河、易北河、维斯瓦河和莱茵河等。在荷兰的一个海洋研究所里,至今还保存着一位生物学博士于1937年所写的一篇关于大闸蟹的论文。不仅是欧洲,美洲很快也“沦陷”了,大闸蟹于1965年在底特律河被发现。1997年,美国旧金山地区大水形成大片沼泽,大闸蟹开始大量繁殖,甚至一度堵塞了旧金山河口闸门。
  不过,身为河蟹的大闸蟹,是如何飘洋过海,抵达万里之外的呢?这还要从一百多年前清朝五口通商时期说起。那时长江口黄埔江一带的港口停泊着来自欧洲的商船,将中国的茶叶和瓷器运到欧洲。这些商船的压舱水,直接抽的黄浦江的水,大闸蟹的卵和蟹苗也就跟着上了船。商船到达欧洲之后又排出了压舱水,大闸蟹也就“放生”了,开始在欧洲乃至美洲繁衍生息。
  因为有这段历史,所以2014年德国大闸蟹在网上开始团购时,商家甚至打出了“百年移民,一朝回归”的口号,赚得了无数眼球。再加上德国大闸蟹全是野生,肉质纯美,百年来没有经过杂交,都是纯种的长江中华绒螯蟹。所以短短3天就卖了20万只。
  为什么要花了百年时间才能回归呢?主要是引进这些“移民”的大闸蟹颇费周折。因为德国大闸蟹要顺利出关必须拿到检验检疫合格证,而且在德国对于经营资质的要求异常严格。但是那些大型水产公司却没有兴趣合作,因为德国人力成本高且没有专门捕蟹的人员。久经周折,商家才找到稳定的合作伙伴,最终促成这一“美事”。
  不过,这一“美事”最终证明是个骗局。有人根据这个商家的微博里提供的照片和地址,去了他德国的那家公司,询问了公司的负责人发现,当地根本没能力提供这么多大闸蟹。而号称搞定了检验检疫合格证的商家,最后还是宣布因为海关检疫的问题,取消了这次团购活动。
  外国的大闸蟹爬不进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大闸蟹必须要是活的。但只要是活的动植物,身上就必然有外来物种,所以要警惕再警惕。而过海关这个过程,也需要三四天。运到消费者手里还要一两天。大闸蟹经得起这么折腾吗?要知道,死蟹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后,会产生蟹毒碱,万万不能吃。
  大闸蟹国外遇冷
  中国人想方设法把大闸蟹运回来,是因为外国人根本不吃大闸蟹。
  不吃大闸蟹的原因很简单:要吃蟹,他们还有更好的选择——淡水蟹个头不大,也有寄生虫,但海蟹就完全没这个问题了。像帝王蟹、黄道蟹,一般都是几公斤一个的个头,一年几万吨起的捕获量,完全够吃,而且好吃。比如他们最为青睐的黄道蟹,个头大,肉又足,不仅细嫩,还有一股淡淡的坚果味。而且产卵量大,光蟹黄就能挖小半碗。
  在国外,因为没有人类这个“天敌”,大闸蟹们活得相当滋润,数量就开始膨胀了。这就轮到人类开始头疼了。大闸蟹不仅善挖洞穴、破坏水坝,还会毁坏捕鱼工具,防不胜防。但要对付大闸蟹,什么办法都不好用。美国人想用化学药剂杀掉大闸蟹,结果河里的原生物种死了不少,大闸蟹倒是没事;英国人就用笨办法,老老实实用网捕,结果捕上来的除了螃蟹,还有一种濒临灭绝的河鳗。为了保护河鳗,只能让大闸蟹继续“逍遥法外”。
  最后的办法,还是只有号召大家来吃大闸蟹。但怎么吃是个问题。为此,一个英国专栏作家专门去请教了一家中餐馆的经理,要到了中餐大闸蟹的菜谱——吃大闸蟹最好的方式,是蒸20分钟,然后配上新鲜的姜和醋。吃完后喝杯热姜茶,调和阴阳。因为根据中医的理论,大闸蟹是寒性的。
  这个作家听得简直一头雾水。他又去找了伦敦一家海鲜餐馆的主厨。这个主厨从来没听说过大闸蟹,他想了半天,最后得出结论:如果用它们来做菜,最好的办法可能是做汤。
  于是,一道西式的大闸蟹料理就被发明出来。彻底清洗大闸蟹后,让它肚皮朝天,从中间切成两半。然后用一只大锅,放入橄榄油、洋葱、大蒜和茴香,用小火加热几分钟出汁,然后放入螃蟹、番茄浓汤,再把螃蟹的腿、钳子都打碎。慢炖一个小时之后,就可以上桌了。
  为了让这道料理更具神秘的东方色彩,上桌还要加入泰式鱼酱调味,再放点胡椒粉,当然还可以倒一点白兰地。吃的时候,建议搭配胡椒味大蒜酱和外酥内软的欧式面包。
  这个大闸蟹食谱,被这个作家写在了《独立报》上发表的大闸蟹试吃指南里。然而令他失望的是,这篇精心创作的文章在该报纸的网站上居然是零阅读,英国人根本不感兴趣。
  如果开一点脑洞,当年的袁枚看到这个英国人的食谱,肯定要吐血。作为美食家的袁枚,欣赏的是大闸蟹“不加盐醋而五味全”。所以他给出的食谱是:“蟹亦独食,不可搭配他物。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为妙。”几百年后的今天,这依旧是大闸蟹的主流吃法。
其他文献
一般游人眼里,在美国像石头山公园这样不起眼的景点, 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引起我浓厚兴趣的,是知道那儿有一位叱咤风云的“李将军”。  美国南北战争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重量级人物,便是外号叫“李将军” 的罗伯特·李。  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的南北战争于美国的意义,在美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放在何时,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这是美国内战,参战双方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美利坚联盟国”。最初发动战争
期刊
城市高企的房价,让很多人再次生出田园梦。在一个乡下地方,种上几亩田,有一个小屋,养上一群鸡鸭,几只牛羊,晚上有清新的空气和美好的月光,这些成为都市人的梦想。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很多人也这么想。很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作家,仿佛一夜之间厌倦了都市生活。那时的美国,正处在经济大萧条后的缓慢恢复中,城市环境糟糕,生活压力也很大。好在美国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作家们跑到农村,很容易搞到一片土地,甚至专门
期刊
帝国王朝以郡县官僚制度进行管理,以“自耕农”为其中产阶级,帝国的管理在抽象的道德原则上维持规模的统一,对地方社会施之以静态的设置。不论是宋以前的以人口为区划标准,还是明清时代以税额为区划标准,其精神则一致,乃是寻求静态的社会控制。  在这种模式中,农业社会的储备是有限的,在静态封闭的环境中耗竭,商业因素和商业原则不可能突破这种模式的规范。商业只是帝国社会的末业,既受到农业社会有限储备的限制,同时又
期刊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卢作孚是以“中国船王”闻名于世的,然而30岁之前的他完全是个文化人,从事的职业是教师、记者和编辑。很难想象这个人以后会变成一个商业巨子。卢作孚所办的民生实业公司曾是抗战时期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堪称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中的一个传奇。  建国初年,毛泽东曾对黄炎培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四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 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搞化
期刊
辞职既然是政治博弈的手段,那就有必要不断通过后续行动保证达到意图目的。蔡元培在胡适等好友的帮助下拟定了辞职步骤,其中当然包括左右事后舆论的计划。他们希望呼唤出关于辞职正义性的有益评论,扩大辞职的社会影响,以便对政府当局施加更大压力,扭转彭允彝干涉司法的现状。  蔡元培一生辞职多达二十余次,后来他总结自己经历时曾说“一生难进易退”, 大概可以作为多次辞职的真实写照。而1923 年蔡元培辞职是历次辞职
期刊
二刘之战使刘湘登上四川霸王的地位,形成独自称霸的局面, 结束了四川长达20多年的军阀混战局面,客观上有利于四川人民生活的安定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蒋介石的触角也乘机伸向四川,刘湘为蒋介石势力渗透到四川创造了有利条件。  自1915 年12 月蔡锷领导云南护国军讨伐袁世凯,推动了全国反帝制运动,1916 年3 月22 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同年6 月去世后,各地军阀乘机攫夺地盘、霸据一方, 导致在全
期刊
在“竹林七贤”中,向秀出场机会很少,但论起才华来,他却是那个时代继王弼之后最有名的哲学家之一。除了天才嵇康、诗人阮籍,大概就属向秀对后世影响最大了。可性情温和敦厚的他,大概天生就欠缺明星气质,完全不会炒作,又不自带主角光环,于是成为竹林七贤中的万年绿叶。只能在《庄子注》等流传后世的思想随笔中,才能偶尔一睹其“妙析奇致,大畅玄风”的风流本色。
期刊
第一次鸦片战争胜利后,英法等西方列强在清朝获得了不少的权益。但他们认为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英法的商业贸易额增幅过慢,希望“修改和约”(《南京条约》),以进一步在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1854年4月,英国驻广州领事保灵照会两广总督叶名琛要求“修约”,叶名琛因为反对英使进入广州,且咸丰帝反对给予洋人更多特权,于是以“拖字”应付,致使双方的会晤不欢而散。当年10月,英、法、美三国公使来到天津海
期刊
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日趋鼎盛,其领土面积在17世纪更达最高峰。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与欧洲许多国家在海洋上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夺战,连连获胜的奥斯曼,最终止步于勒班多海战。  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是个在中世纪迅速崛起的军事帝国,通过武力将其版图逐步扩大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帝国的战场主要是在陆地,集中于巴尔干半岛、匈牙利平原、维也纳城下等地,爆发了一场又一场激战。但到16 世纪,帝国苏
期刊
即便是一些媒体、学者曾经猛烈地批判过《弟子规》,但这一类的古代蒙学教材如今已然进入了现在的小学课堂,河北一些小学还把《弟子规》融入了课间操,号召学生“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众观整个中国小学教育,《弟子规》的诵读热度也丝毫不减。  《弟子规》为清康熙年产间的秀才李毓秀编撰,内容涉及童蒙教育的待人接物等规矩,继承了朱熹编撰《童蒙须知》的传统,成为当时的蒙学读物之一。在清代它并不是必读的儒家经典,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