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公开课的得失

来源 :今日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inyao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学习过程中话语权的拥有与改变虽然是各种因素的复杂聚合,但权力占据者却具有明显的优势支配权。谁占有话语优势,谁就能驾驭乃至控制整个课堂局势。作为控制者的教师利用被赋予的权力,即尽量多地控制着话语的生产、表达和传达,因而统治了整个话语。因此,不管是教师在与学生的第一次遭遇中,还是在日常众多的教育实践中。几乎随处都能看到教师统治话语权力的影子,在公开课这样的场合更是如此。
  一、剥夺部分学生进入话语场的权力
  这类公开课上的话语基本上是以教师为轴心的话语,尽管他们并非话语的唯一设置者,但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总或多或少显示出“我就是教育话语中心”的不言自明性。学生的话语构成必须受制于教师的定位,只有如此才能获得言说的资格,才能与教师的言说一起构成统一的话语空间。正因为这样,那些教师所教学科中学得较为出色、也较能与教师的发问“对路”的学生,其话语很容易被接纳进话语场中,并成为一个可以在场域中不断发言的人。反之,就是对学生进行“加工”。先是“好生”与“差生”布局调整,“差生”可能坐冷板凳,有的甚至被“淘汰出局”,再向外班引进“外援”。也即,教师会在“好”与“坏”之间先进行一种“划分”,那些不能与其话语定位相“配合”的学生,是不符合话语对象出现的条件的,也就不能赋予使用语言的权利。
  二、剥夺学生回答问题的话语空间
  示者的对策之一是,千方百计借助于话语与学生构成一个确保公开课成功的场域。此时教师的话语较之平时更趋于简洁,判断也更趋于干炼。一个被喊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若不符合教师的意图,一般都会得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回答:“好,请坐下。还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虽然教师面带笑容,但无论如何,这个学生的话语不是教师所期待的,他大多时候已被教师的话语清除在话语场外甚至这节课之外了。而另一些学生,即被教师判定为可能体现当堂教学成效的学生,则被频频喊起,即使在部分学生未被安排进公开课,课堂人数较少的情况下亦是如此。与此同时,教师的话语提示较之平时更趋于频繁、短暂。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公开课上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人为加大课堂容量(甚至宁可事后再作补充与细化),使得自己的述说明显受到时间的限制,而这些述说又被认为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不说。这样,解决的办法就是快提示、多提示,却过多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时间。不难发现,公开课上很少有教师让学生坐下思考后再喊起来回答问题的。那些回答错了的学生,其中有不少很想再举手回答另外的问题,但常常或欲举又放,或未被教师关注。整个公开课在一种话语的“井然有序”中,匆匆切断教师与另一部分学生言说的联络。即使让说,也是按着教师话语所示的方向,否则可能会被立刻划上一道话语界线,既关闭学生的现场“述说”,更关闭学生的场外“述说”。
  三、剥夺学生自由发问的空间
  这类公开课上的话语还是一种权势话语的呈现。当教师或教师群体的实际或潜在话语,对学生或学生群体施加控制时,前者就获得了对后者的支配权势。也就是说,教师话语对学生话语的控制可以導致学生话语的自我控制,使学生人为揣摩和迎合教师企望的话语,至少他们知道教师在公开课这类场合下是不希望学生提一些让其“为难”的问题的。在这一点上,也是学生千方百计要给教师一个满意的提问,即使提问出了差错了也要千方百计予以弥补的重要原因。只可惜在其尚未补偿之前,就遭遇到了教师话语的制裁,无形中缩小了自身的话语空间。进一步说,学生的人为揣摩和迎合透射出的某些不自然,恰恰“可以解读出言说的社会空间的反主体本质”。这意味着教师凭借社会和职业所赋予的权威,可以拥有话语的控制权,可以将对话语的控制兑换为一种权力去运作。换言之,某种程度上教育话语的控制,是教育话语设置者的教师将教育话语作为自己权力运作的工具或手段,使教育话语的生成过程成为自己对权力加以运作并达到对学生控制的过程。
  学校不是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它在话语的加盟下,构成一个喧闹热腾的有声世界。在这里,人人似乎都有说话的权利,但却没有人人可以说任何话的权利;人人都可以置身其中,但并非人人都能置身其中。若适逢公开课就可能表现得更为明显。当然,教师这样做其实也有苦衷,我们也许都会理解:教师们在“此时”将学生清除于话语场外的时候,并非没有自己“彼时”的一份胆怯一不知对这节公开课如何评价?我会被领导、学校或同行认可吗?曾经,一位教师在接受教研员对公开课的指导,并提出“真实展示教学”建议时,曾心存疑虑地说:“我不能拿学校的名誉在公开课上做实验。”结果他重蹈了其他公开课上教师话语的覆辙。不同的是,他的话语恰恰被多次指名发言的三五个学生分别主宰着,这些正是被教师判定为能与其同构话语空间的那类学生,而让其他几十个学生置身于话语场外,尽管这堂课的主题是学生自己讲述一件感受最深的事。
  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时,应当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充分的理解,对他们不好的一些行为多施以教育和引导,而不是因噎废食,动不动就发布“禁言令”,以扼杀他们的天性为前提为代价,那就得不偿失了。
其他文献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最经常、最大量接受影响的活动,因而教学活动要根据各类教材的艺术因素,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陶冶情操,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多层次、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新一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于创新的教学方式,用最少的时间与精力去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我奋斗的目标。多年来,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我做了不少尝试,取得了可喜的
期刊
内容摘要如何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是当代老师的有一新的课题研究,本人就此做出如下阐述。  关键词重新审视注重评价体系组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同时
期刊
小学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阅读教学合称语文教学的两根“支柱”。教师和家长常常认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都差不多,谁的习作写得好,语文分数就高,以后升学的几率就高,习作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考试而习作”的怪圈,从而造成了“习作难教,习作难写”的尴尬局面。如何打破尴尬局面,提高习作教学效率,提升学生习作水平,为小学生习作引来源头活水呢?   一、生活如源泉,观察是涓涓的
期刊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很多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讲究提问的艺术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样的课堂由于设计的问题多少不同,或提问的切入点不同,角度不同,难易度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老师由于备课时没有注意对问题的精心设计,课堂上往往问题问了一大堆,却并没有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造成课堂教学高耗、低效,既害已(
期刊
教室后面的黑板可以用来制作黑板报,黑板报的制作不仅是完成一项学校交给的任务,她更具有思想教育、增长知识、辅导学习、提升审美水平、提高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的功能。如何培养学生制作质量上乘的黑板报呢?我制定了由“老师帮带”到“学生独自完成”,由“他评、师评”到学生“互评自评”的总体思路。  我发现,只要学校下通知出黑板报,很多同学都跃跃一试、争先恐后,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得利用好
期刊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要改变这一种状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既牢固掌握知识,又实现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提高,就必须端正教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 在几年的政治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政治教学做到教育性和实效性的几点具体做法,下面以初一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为例进行说明。  一、以教材内容为主
期刊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掌握,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主要靠课堂教学。所以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下面就如何让化学课堂充满创新活力谈几点体会。   一、要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品质   创新品质的基本内涵包括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思想意识及敢于怀疑,善于怀疑的问题意识,它是创造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阻碍学生创造力
期刊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求知欲,才会更加积极地思考,才会努力探索新的学习知识。因此,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培养语文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期刊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在实施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简而言之,就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的教学活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问题教学法的探究,我发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能恰当地实施问题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问题设计的原则  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1、趣味性原则。要
期刊
当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中学生的认识水平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是当前素质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为此,国家对教材课程进行了重大改革,而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和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