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前不久印发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一步。习近平在最近的两次讲话中,指出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中共也在大力开动宣传机器,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据悉,中国近期开展的大规模扫黄,就是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共把这个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对于中共提出和倡导的这个核心价值观,民间反响不一,但总的来说,评价不高。持平而论,在文本的表述上还是有进步的,虽然冠之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但并没有爱党、爱社会主义之类内容,比过去所倡导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八荣八耻”要强很多。如果按照中共过去的思维,极可能把爱党、爱社会主义之类提法塞进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但这次并没有,反而把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以前被看作是西方资本主义“专利”的字汇,也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这是其进步之处。
一些人可能会对此不以为然。反对者就认为,共产党把什么好词和漂亮话都说了,可就是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如果真相信它会去实行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不是傻瓜就是幼稚。基于中共的一贯做法,这么理解也不能说有错。然而,应提醒的是,去年社会忧虑的还是中共的“三不准”、“七不讲”、反宪政等,今年新年一过,中共就印发和推行“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包含着通常作为西方价值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这说明什么呢?中共反了大半年的自由、民主、宪政,到头来,它还不得不重拾它所反对的这些美好的“价值”。也就是,中共虽然骨子里不想实行自由、民主、宪政,但也意识到,自由、民主、宪政是人心所向,是时代潮流。有了这种认识,就使人们对中国的未来不至于那么绝望。
当然,“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现在提出来,它见诸于十八大报告中。更早时候,中共就有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想法。至迟在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已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7年胡锦涛在“6·25”讲话中又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根据一些学者透露,到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共曾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提炼,后来意见不是很一致,就没有概括。
中共之所以极力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体系,原因很简单,社会整合及政权认同的需要。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多数人认可和遵守的主流价值观。思想可以多元化、利益可以多样化,但必须有一个全社会多数人认可和服从的价值,这样社会才有真正的稳定和秩序。西方的主流价值观就是自由、平等、博爱或者自由、民主、宪政。中国改革前也有,改革后,社会进入转型期,由于旧的主流价值体系和价值观严重不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被社会及执政党自身所抛弃,而新的主流价值又不能很快提出或形成,社会就出现了一个价值观的空档,于是,金钱就成为这个空档期事实上的社会主流价值。当前腐败的蔓延、人心的衰败、信仰的缺失、各种黄赌毒的流行及其他一系列的丑陋现象,原因很多,没有一个有说服力的社会共同信奉的价值观,则是重要因素之一。
对中共来说,它不是没看到社会缺乏主流价值观的危害,也不是不想早点建构,但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不是想做就可以的,中共自己对改革的目标,最终要实行的体制都不是很清楚,这个时候要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只是到了十八大前,中共通过30年的探索,认为自己找到了使中国复兴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和体系,因此,就需要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与之相适应,从而,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内容作出清晰的界定显得越来越迫切。
西方国家并没有一个由执政党主动提出和建构的所谓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问题,它们的主流价值观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构建这样一个文本上的主流价值观,可能是社会主义国家或专制国家才做的事情。因为社会主义国家或专制国家要把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面旗帜来使用,有意识地来主导和灌输给人们。中共话语说得很明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所以,必须郑重提出来。
按照中共的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们的关系是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的关系,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核心价值体系。
中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的表述,继承了毛泽东时期的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为了强调应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但三者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国家层面是作为价值目标来追求,社会层面是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来倡导,只有在个人层面,是作为一种价值准则来遵守。
众所周知,目标、取向和准则,对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从约束力来说,准则最强,目标次之,取向最弱。换言之,从实际发挥的作用来看,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可能落地,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很难落地。因此,人们看到,中国的国家电视台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时,都只从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宣传,国家层面的民主和社会层面的自由等则根本不提。
如上所述,中共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和时代精神的大杂烩,这就使它虽包含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在内,但民间并不认可它的原因。除了24字还有点长,不易记住外,这个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还存在以下缺陷:
首先,把富强作为国家层面追求的价值目标,并排在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位,是不妥的。富强只是其他价值观得到落实的结果,它本身不能成为价值目标。
其次,自由、公正、法治既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理应成为国家追求的目标。因为保障个人自由、保证社会的公正和法治,正是国家必须履行的职责。从这个角度讲,自由应该排在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首位。
第三,敬业、诚信、友善等虽然也可作为价值倡导,但它们是对做人处事的基本要求,不宜作为核心价值提出来,核心价值一般来说是一些对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价值。
因此,假如中共鉴于目前的社会现状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得到社会多数人尤其是日益扩大的中产阶层认可的话,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应只提“自由民主、公正法治”,即便考虑到国情和民族特性,再加上“爱国与和谐”即可。
(作者简介:邓聿文,男,江西人,法学硕士,资深记者。曾供职于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任副编审,2013年3月后不久被停职。主要从事中国改革与社会转型研究,出版著作三部,发表时政、财经和社会评论数百篇。现为独立撰稿人,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共把这个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对于中共提出和倡导的这个核心价值观,民间反响不一,但总的来说,评价不高。持平而论,在文本的表述上还是有进步的,虽然冠之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但并没有爱党、爱社会主义之类内容,比过去所倡导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八荣八耻”要强很多。如果按照中共过去的思维,极可能把爱党、爱社会主义之类提法塞进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但这次并没有,反而把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以前被看作是西方资本主义“专利”的字汇,也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这是其进步之处。
一些人可能会对此不以为然。反对者就认为,共产党把什么好词和漂亮话都说了,可就是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如果真相信它会去实行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不是傻瓜就是幼稚。基于中共的一贯做法,这么理解也不能说有错。然而,应提醒的是,去年社会忧虑的还是中共的“三不准”、“七不讲”、反宪政等,今年新年一过,中共就印发和推行“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包含着通常作为西方价值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这说明什么呢?中共反了大半年的自由、民主、宪政,到头来,它还不得不重拾它所反对的这些美好的“价值”。也就是,中共虽然骨子里不想实行自由、民主、宪政,但也意识到,自由、民主、宪政是人心所向,是时代潮流。有了这种认识,就使人们对中国的未来不至于那么绝望。
当然,“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现在提出来,它见诸于十八大报告中。更早时候,中共就有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想法。至迟在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已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7年胡锦涛在“6·25”讲话中又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根据一些学者透露,到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共曾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提炼,后来意见不是很一致,就没有概括。
中共之所以极力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体系,原因很简单,社会整合及政权认同的需要。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多数人认可和遵守的主流价值观。思想可以多元化、利益可以多样化,但必须有一个全社会多数人认可和服从的价值,这样社会才有真正的稳定和秩序。西方的主流价值观就是自由、平等、博爱或者自由、民主、宪政。中国改革前也有,改革后,社会进入转型期,由于旧的主流价值体系和价值观严重不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被社会及执政党自身所抛弃,而新的主流价值又不能很快提出或形成,社会就出现了一个价值观的空档,于是,金钱就成为这个空档期事实上的社会主流价值。当前腐败的蔓延、人心的衰败、信仰的缺失、各种黄赌毒的流行及其他一系列的丑陋现象,原因很多,没有一个有说服力的社会共同信奉的价值观,则是重要因素之一。
对中共来说,它不是没看到社会缺乏主流价值观的危害,也不是不想早点建构,但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不是想做就可以的,中共自己对改革的目标,最终要实行的体制都不是很清楚,这个时候要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只是到了十八大前,中共通过30年的探索,认为自己找到了使中国复兴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和体系,因此,就需要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与之相适应,从而,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内容作出清晰的界定显得越来越迫切。
西方国家并没有一个由执政党主动提出和建构的所谓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问题,它们的主流价值观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构建这样一个文本上的主流价值观,可能是社会主义国家或专制国家才做的事情。因为社会主义国家或专制国家要把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面旗帜来使用,有意识地来主导和灌输给人们。中共话语说得很明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所以,必须郑重提出来。
按照中共的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们的关系是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的关系,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核心价值体系。
中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的表述,继承了毛泽东时期的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为了强调应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但三者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国家层面是作为价值目标来追求,社会层面是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来倡导,只有在个人层面,是作为一种价值准则来遵守。
众所周知,目标、取向和准则,对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从约束力来说,准则最强,目标次之,取向最弱。换言之,从实际发挥的作用来看,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可能落地,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很难落地。因此,人们看到,中国的国家电视台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时,都只从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宣传,国家层面的民主和社会层面的自由等则根本不提。
如上所述,中共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和时代精神的大杂烩,这就使它虽包含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在内,但民间并不认可它的原因。除了24字还有点长,不易记住外,这个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还存在以下缺陷:
首先,把富强作为国家层面追求的价值目标,并排在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位,是不妥的。富强只是其他价值观得到落实的结果,它本身不能成为价值目标。
其次,自由、公正、法治既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理应成为国家追求的目标。因为保障个人自由、保证社会的公正和法治,正是国家必须履行的职责。从这个角度讲,自由应该排在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首位。
第三,敬业、诚信、友善等虽然也可作为价值倡导,但它们是对做人处事的基本要求,不宜作为核心价值提出来,核心价值一般来说是一些对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价值。
因此,假如中共鉴于目前的社会现状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得到社会多数人尤其是日益扩大的中产阶层认可的话,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应只提“自由民主、公正法治”,即便考虑到国情和民族特性,再加上“爱国与和谐”即可。
(作者简介:邓聿文,男,江西人,法学硕士,资深记者。曾供职于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任副编审,2013年3月后不久被停职。主要从事中国改革与社会转型研究,出版著作三部,发表时政、财经和社会评论数百篇。现为独立撰稿人,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