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把教育与情感比喻为池塘与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犹如没有水的池塘,那就不能称其为池塘。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的俗语“人非草木,熟能无情”,那意思就是说,只要你投入了感情,总能感动他人。情感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一个相当活跃的因素,它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也有六年多时间,也曾看见一些老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而学生在下面“听之任之”的问题。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情感评价作用发挥的不充分或不到位,那么如何提高课堂评价效率,让情感之水真正灌注于课堂评价中呢?这就需要在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中讲究一些情感艺术。
一、善于运用“倾听”艺术
“倾听”决非单纯的听觉反应,而是教师全神贯注地聆听学生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真实想法,捕捉到来自学生的思维火花,并及时作出回应,热情、全面地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表现加以有的放矢的评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是否善于倾听直接影响到课堂评价的好坏,也直接决定了学生对老师评价的接受程度。
在我教的课上,经常会发现学生新奇的创意和意外的回答,每次我都会花些时间耐心地倾听和询问,作出正确适当的评价。一次,在教《乌鸦喝水》这则寓言时,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但有一个叫陈XX的学生突然站起来提出了异议,他认为“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理由是“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若是不足半瓶的话,石子反而把水淹没了,乌鸦就喝不到水了。”正当我准备表扬他有创新和质疑精神时,另一位姓曹的学生站出来说:“他不是自己想的,是从一本书上看到的,我也看到过。”陈XX的脸刷地红了起来,双手抓头,不知所措。我想了一想,举手示意两位同学坐下,并带着微笑走下讲台,一边点头一边评价说:“首先,我要谢谢陈XX同学,因为他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小老师’;其次,从两位同学刚才的回答来看,他们平时很能利用时间学习课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语文水平,这一点值得我们全班同学学习,来,我们一起为两位同学鼓掌。”这“一语双关”的肯定性评价,既让陈XX消除了尴尬,又带动了全班同学学习课外知识的积极性,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善于运用 “语言”艺术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语文课堂情感评价过程是引导、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用好用活“语言”这个工具,对于提高情感评价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赞美是一种驱使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学生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们心灵深处却都隐藏着对自信心的渴求,这是唤起学生自我意识的一剂“良方”。但赞美也需要讲场合、讲对象、讲分寸、讲实效,否则,只会让学生迷失方向,变得麻木,效果适得其反。归结起来,笔者认为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有导而赞。要从长远和大局考虑,在肯定、夸奖的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引导和企盼,有助于他在以后的征途上更上一层楼。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一位平时鲜少举手的学生举起了手,并大声地十分用心地朗读了课文,读完课文,在我的带动下,同学们报以掌声,我及时给予评价:“你真勇敢,能大胆地站起来读书,我们希望能经常听到你响亮的读书声!” 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得到直接鼓励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上课发言一次比一次积极。二要赞之有物。一些老师在赞美学生的过程中,往往简单的选用一些诸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词汇,日子久了,学生也腻烦了,提不起兴致。只有使赞美具体化、精细化、真实化,避免空洞乏味,才能让学生感到新奇和受用。如把“这字写的好”换成“嗯,这字写得不错,间架结构摆放错落有致”等,让学生印象深刻,甚至铭记于心。三要赞如其分。善于区别赞美的广度和力度,避免夸夸其词、哗众取宠。如对成绩突出、进步明显的学生,应面对全班同学进行表扬,使成绩有目共睹。这样既很有说服力,同时也可鞭策其他学生,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那些微不足道的优点,教师则宜私下表扬,避免夸夸其谈、哗众取宠,否则,有些学生会因一点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另外,还要忌赞过多,让学生学会“惜赞如金”。
批评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但同样也是语言评价艺术中重要组成部分,采取适当的批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评价效果。一是期待式批评。用巧妙的语言艺术提醒或纠正学生的缺点或错误,并寄于希望,如“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不信,你试一试!”二是关爱式批评。如在上课的时候,发现有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采取当场点名批评的方式,可通过表扬好的学生促使该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改正错误。 三是启发式批评。对小学生来说,很多错误是由于想得不周到、顾此失彼,课堂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教师不能简单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要在他们面临失败时,给孩子适当的启发,帮助他们取得成功。上海市特级教师贾志敏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有个学生给“姆”组词时说:“养母”的“母”。学生哗然。可贾教师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的对,是‘养母’的‘母’……”学生在贾老师的点拔下顿悟了,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在贾老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出洋相。
三、善于运用 “互动”艺术
这里的“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在相互平等、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讨论、辩论、合作等不同的沟通方式自主地调控评价活动本身,以获得情感评价的最大效益。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实现师生情感互动,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那么,如何将“互动”的理念贯穿于情感评价的始终,这里有三个策略: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表达出与学生亲密、友好、合作的意愿时,那么他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会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他的拍肩摸顶也会使学生因此受到鼓舞。在我的教书生涯中,曾经有一位结巴的女学生,每次在课堂上老师点名要她朗读课文时,她总是闭口不读,心里特别害怕被老师和同学们取笑。在这种情况下,我选择了“换位”和“包容”的评价语言:“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缺点,老师也一样,但关键在于如何去克服,如何去战胜,相信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帮助下,你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来,站起来,展示你的勇气”。在评价中,我一直用信任的眼神微笑着注视着她。而她在几经思考后,最终慢慢地站了起来开始朗读课文,但朗读的声音依旧很轻。我示意其他同学跟她一起轻声伴读,在伴读声中,这位女学生的的声音慢慢响了起来,朗读的节奏感也越来越好。在随后的课堂朗读中,那位女学生不仅能主动举手要求朗读,结巴的毛病也改正了好多。
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让我们运用好这门课堂艺术,就让情感之水满溢,灌注于课堂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让课堂焕发活力!
一、善于运用“倾听”艺术
“倾听”决非单纯的听觉反应,而是教师全神贯注地聆听学生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真实想法,捕捉到来自学生的思维火花,并及时作出回应,热情、全面地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表现加以有的放矢的评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是否善于倾听直接影响到课堂评价的好坏,也直接决定了学生对老师评价的接受程度。
在我教的课上,经常会发现学生新奇的创意和意外的回答,每次我都会花些时间耐心地倾听和询问,作出正确适当的评价。一次,在教《乌鸦喝水》这则寓言时,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但有一个叫陈XX的学生突然站起来提出了异议,他认为“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理由是“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若是不足半瓶的话,石子反而把水淹没了,乌鸦就喝不到水了。”正当我准备表扬他有创新和质疑精神时,另一位姓曹的学生站出来说:“他不是自己想的,是从一本书上看到的,我也看到过。”陈XX的脸刷地红了起来,双手抓头,不知所措。我想了一想,举手示意两位同学坐下,并带着微笑走下讲台,一边点头一边评价说:“首先,我要谢谢陈XX同学,因为他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小老师’;其次,从两位同学刚才的回答来看,他们平时很能利用时间学习课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语文水平,这一点值得我们全班同学学习,来,我们一起为两位同学鼓掌。”这“一语双关”的肯定性评价,既让陈XX消除了尴尬,又带动了全班同学学习课外知识的积极性,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善于运用 “语言”艺术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语文课堂情感评价过程是引导、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用好用活“语言”这个工具,对于提高情感评价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赞美是一种驱使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学生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们心灵深处却都隐藏着对自信心的渴求,这是唤起学生自我意识的一剂“良方”。但赞美也需要讲场合、讲对象、讲分寸、讲实效,否则,只会让学生迷失方向,变得麻木,效果适得其反。归结起来,笔者认为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有导而赞。要从长远和大局考虑,在肯定、夸奖的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引导和企盼,有助于他在以后的征途上更上一层楼。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一位平时鲜少举手的学生举起了手,并大声地十分用心地朗读了课文,读完课文,在我的带动下,同学们报以掌声,我及时给予评价:“你真勇敢,能大胆地站起来读书,我们希望能经常听到你响亮的读书声!” 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得到直接鼓励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上课发言一次比一次积极。二要赞之有物。一些老师在赞美学生的过程中,往往简单的选用一些诸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词汇,日子久了,学生也腻烦了,提不起兴致。只有使赞美具体化、精细化、真实化,避免空洞乏味,才能让学生感到新奇和受用。如把“这字写的好”换成“嗯,这字写得不错,间架结构摆放错落有致”等,让学生印象深刻,甚至铭记于心。三要赞如其分。善于区别赞美的广度和力度,避免夸夸其词、哗众取宠。如对成绩突出、进步明显的学生,应面对全班同学进行表扬,使成绩有目共睹。这样既很有说服力,同时也可鞭策其他学生,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那些微不足道的优点,教师则宜私下表扬,避免夸夸其谈、哗众取宠,否则,有些学生会因一点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另外,还要忌赞过多,让学生学会“惜赞如金”。
批评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但同样也是语言评价艺术中重要组成部分,采取适当的批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评价效果。一是期待式批评。用巧妙的语言艺术提醒或纠正学生的缺点或错误,并寄于希望,如“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不信,你试一试!”二是关爱式批评。如在上课的时候,发现有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采取当场点名批评的方式,可通过表扬好的学生促使该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改正错误。 三是启发式批评。对小学生来说,很多错误是由于想得不周到、顾此失彼,课堂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教师不能简单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要在他们面临失败时,给孩子适当的启发,帮助他们取得成功。上海市特级教师贾志敏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有个学生给“姆”组词时说:“养母”的“母”。学生哗然。可贾教师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的对,是‘养母’的‘母’……”学生在贾老师的点拔下顿悟了,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在贾老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出洋相。
三、善于运用 “互动”艺术
这里的“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在相互平等、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讨论、辩论、合作等不同的沟通方式自主地调控评价活动本身,以获得情感评价的最大效益。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实现师生情感互动,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那么,如何将“互动”的理念贯穿于情感评价的始终,这里有三个策略: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表达出与学生亲密、友好、合作的意愿时,那么他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会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他的拍肩摸顶也会使学生因此受到鼓舞。在我的教书生涯中,曾经有一位结巴的女学生,每次在课堂上老师点名要她朗读课文时,她总是闭口不读,心里特别害怕被老师和同学们取笑。在这种情况下,我选择了“换位”和“包容”的评价语言:“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缺点,老师也一样,但关键在于如何去克服,如何去战胜,相信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帮助下,你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来,站起来,展示你的勇气”。在评价中,我一直用信任的眼神微笑着注视着她。而她在几经思考后,最终慢慢地站了起来开始朗读课文,但朗读的声音依旧很轻。我示意其他同学跟她一起轻声伴读,在伴读声中,这位女学生的的声音慢慢响了起来,朗读的节奏感也越来越好。在随后的课堂朗读中,那位女学生不仅能主动举手要求朗读,结巴的毛病也改正了好多。
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让我们运用好这门课堂艺术,就让情感之水满溢,灌注于课堂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让课堂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