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gaih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和北京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明确指出要“切实减轻学生校内外过重的课业负担……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如何减负?是否就是仅仅减轻学生的课业数量?是不是就等于不要布置课外作业?不!“减负”绝不是简单的“减”,在“减”的同时,必须有相应的“增”,即“增效”。“减负增效”必须相伴而生。
  
  清晰理念是“减负增效”的前提
  
  切实“减负增效”,首先要清晰理念。
  第一,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同一年龄的孩子,各有各的发展特点。这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决定的。孔子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提示我们: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所有的生命都是独特的,都是无法取代的,都有得到尊重的权利。我们要尊重和接受孩子的特点,认识、了解他们的“不一样”,从而认识到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研究探讨不同类型孩子的有效教育策略,进而“因材施教”,为每个孩子真正提供“最好的”、“最适合的”教育,让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更多体验到成功与快乐。
  第二,成绩不是衡量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
  怎样去衡量一个人的成功?全A成绩、到卡内基去表演就是成功吗?“虎妈”的育儿经历,带给很多人思考。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就曾向“虎妈”崇尚的价值观提出质疑:学业成功,是孩子通向理想职业的唯一途径吗?这位哈佛前校长又问:谁是过去25年来,最受瞩目的、让全世界改变了看法的两个哈佛学生?“是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他们都没有毕业”。究竟什么才是养育孩子的终极目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但至少有一点我们要达成共识:成绩不是衡量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优秀的、快乐的孩子。
  第三,不能用成人眼中的明天设计孩子的今天。
  童年不能重复,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因此,我们不能用成人眼中的明天设计孩子的今天,谨记要“把孩子培养成孩子”。
  现在小学教育还有这样的教育方式:
  “接受式教育”——培养听话的、基础扎实的学生;
  “苦读教育、英才教育”——眼中只有分数,不顾教育规律、学生负担,一味激励孩子吃苦耐劳、立志成才;
  “绅士淑女教育”——以把孩子培养成小淑女、小绅士为目标;
  ……
  以上方式合适与否暂且不论,但至少不是小学教育的全部,我们不能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更不能把他们培养成学习的机器,不能只注重我们眼中的孩子的未来,而忽视了孩子的现在。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孩子,爱护孩子,使他们拥有快乐童年。
  第四,创新实践要伴随孩子每一天。
  传统教学中强调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培养,即“双基”的落实。而新课程体系下,不仅要强调“双基”的落实,还要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思想的形成,基本生活经验、活动经验的应用和积累,即“四基”的整体构建,特别关注开放的、创新性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依托。教师要善于解放学生的眼、耳、脑、口、手,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看、听、想、说、做,去发现问题、质疑问难,激发探索发现的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伴随孩子每一天。
  
  做好学情分析是“减负增效”的关键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将关注的视线由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学情”分析自然而然地成了一个新主题。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国外对该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奥苏伯尔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奥苏贝尔的一席话,清楚而鲜明地告诫我们: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与他个体的“已知”紧密相连的,只有找准学生的“需要”,他们才会爱学、会学。而这“需要”,即为学情。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关注学情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的实效。
  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判断同样是做好学情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活动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它会随着学习任务的不同而表现出对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层次需求,根据学习对于能力的要求,学习能力可以分为五种基本能力:专注(注意)能力、视听知觉能力、知觉——动作统合能力、推理(思维)能力、自我监控(元认知)能力。通过学生学习能力测评,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教师多角度、深层次、全面了解学生状况,并且根据学生能力结构差异,调整教学方式,采取适合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教师在授课前及时地摸查学情基础,做到依学情明目标,以学情定重点,以学情现难点。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长期坚持学情调研,教师真正了解了孩子们的所思所想,真正把握住了学生的能力优势,进而准确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的思维明显地动起来,不再是直直地坐着等着老师来问,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大脑、双手、嘴巴、眼睛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处于活动状态,此时,学生就是课堂上真正的活动者,他们思维的深度、广度与精细度都分别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减负增效”的途径
  
  国内外教育改革普遍认同两个观点:其一,教师事关重大;其二,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教师在清晰理念指导下、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确定了好的课程方案,这还只是一个平面蓝图,这个蓝图只有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变成鲜活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课程。要推进课改,减负增效,必须关注课堂。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分析,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要减负增效,必须在目标制定精准、训练内容精简、情境创设精妙、教学语言精致、问题阐述精当、评价提升精辟、媒体使用精到等方面下足功夫。
  当然,常态教学中不一定课课都能做到如此之“精”,但一定要让常态教学上出精品味儿,这样的课,效率才是高的;这样的课,学生的学业负担才能适当。
  “减负增效”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层面,而一定要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唯有如此,我们的孩子身心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的课改才能成功,素质教育才能落地生根。
其他文献
本刊编委会副主任金忠青同志于 2 0 0 1年 2月 1 3日因病在南京逝世。噩耗传来 ,我们深感震惊 ,为突然失去才华出众的一位好同志、好领导而感到深深的悲痛。金忠青同志 1 945
期刊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类异质性很强的单基因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最近发现,除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和载脂蛋白B-100以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衔接子蛋白、三磷酸腺苷
“北京市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四)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规划纲要》精神,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围绕普通高中教育督导制度建设,开展了为期一年的高中教育督导调研工作,在调研中了解高中学校发展现状,思考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职能与策略。本期,我们将他们对此项工作的认识理解以及调研的初步发现呈现出来,以期增进交流、对话。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普通高中教育是联系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担负着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以及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基础教育的责任。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知识、技能、兴趣、志向形成的关键时期,发展和加强高中教育,对于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直以来,北京市尚未开展过专门针对普通高中的教育督导:一是缺
2011年6月16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承办的"第八届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基础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英国、日本、新西兰和芬兰等国,以
宜宾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边缘,金沙江、岷江在这里汇合成长江.近年,长江、岷江和金沙江受到很大污染.通过对2001-2004年4年三江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讨论,显示三江水质污染
北京景山学校是一所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学校,从建校伊始就确立了教改原则,其中就包括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我校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校综合整体改革,力图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基础教育改革之路。    制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规定    1.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关注学生的
并不是每个学生对学习都有兴趣,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并不是每节课对学生都有吸引力。所以,作为校长就要在学校创设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让老师爱学生、会教学;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把学习看成是一件有趣的事。     让学习能力强起来    什么是学习?对儿童来说,学习意味着生活,所以,学习的过程要有趣、要好玩;学习意味成长,所以,学习的方法要有尝试、有探索,要富含挑战性;学习意味着发展,所
纺织业曾经引领了发生在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是各种工厂手工业中最为发达的.1765 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织机”,这一真正近代意义上的
减负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我们减掉的应该是那些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多余的东西;我们坚持的,应该是符合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的东西。我相信这样做,教育质量必然会提升。基于这样的考虑,近年来,北京35中通过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化的发展奠基。    “教师第一”    这是35中的教师观,是办好学校的原动力,也是学校减负增效的“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