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中的互惠:一项研究评估

来源 :当代亚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3277688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互惠研究之于中国意义重大,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一便是互惠关系和人情网络。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到国际关系中,大体构成了平等互惠与和谐世界理念。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国内至今尚未启动国际互惠研究。在西方,国际互惠已经成为一个理论话语,并产生了虽不算丰富、但仍富有启迪的研究成果。建构中国的国际互惠理论有两个前提:一是进行国际关系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也就是要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二是评估西方已有成果。本文做的工作属于第二种,即较为系统地介绍西方已有研究成果,在肯定其意义的同时,重点指出其不足。这些不足可能是中国未来国际互惠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文章对《外交》近20年相关刊文的统计分析及实证研究显示,美国精英对中美权势转移这一命题的主流观点是,正在发生的趋势并非表现为美国的衰落而是中国的崛起。现实情况是,美国既在军事、教育、科技、创新和人口结构等方面存在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财政赤字、政治僵局和贫富差距等问题。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但未来十几年中国经济保持7%的年增长率是极有可能的,即使低于这一增长率,未来中国在经济领域的优势依然十分巨大。综合来看,中美冲突并非不可避免。
近年来,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国防透明度”的新闻报道及认可程度并未因为中国国防透明度的显著提升而出现“正向相关”。通过对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对中国国防透明度的认可程度与其国家同中国的政治友好程度“正向相关”,而与西方国家主流媒体的媒体实力“反向相关”。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对中国国防透明度的新闻报道主要受到价值观念、刻板印象和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对中国国防透明度的新闻报道呈现一种层次性,不同类别的国家对中国国防透明度的评判态度明显不一致。因此,中国国防透明度的建构迫切需要与国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与美国的其他东亚盟国相比,泰国对华政治安全政策明显较为温和。本文认为,推动泰国温和应对中国崛起的根本因素在于危机之后泰国不断强化其经济优先的国内战略。为了落实这一发展战略,与中国没有直接安全矛盾的泰国,乐于采取温和的政治安全政策以强化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深化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为其落实经济优先战略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在泰国处于危难之际及时提供援助对于泰国温和政策的形成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泰国的经验表明,与中国没有战略矛盾并不足以保证周边国家采取温和政策,以积极
气候正义涉及复杂的国际法与国内法问题。传统国际法强调主权独立和互不干涉,而应对气候变化必然要求国际社会合作减排。国际合作减排的前提是各国主动放弃部分排放权利,主动承担减排义务。气候变化对整个国际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由于各国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各国所受的负面冲击不尽一致。有些国家必须支出巨额的调整成本以适应变化了的全球气候,而有些国家反而会因气候变化获得短期利益。根据科斯定律初始权利分配原理,气候正义不是简单的排放权的界定与转让问题,它要求运用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原则对不公平分担减排责任的现象进行平衡处理。中
调停作为一种第三方干预冲突方式,近年来在国际冲突管理和解决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调停研究路径主要关注国家行为体的调停活动。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非国家行为体如联合国等在国际冲突调停中的作用的不断加强,传统的国家中心主义路径在调停研究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并开始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在这些新的路径引导下,产生了一大批新的经验研究成果。本文结合三部代表国际冲突调停研究新方法的最新著作,围绕调停的发生、过程和效果三个层面,比较系统地梳理了当前学界关于国际调停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他们在理论与方法上的争鸣
20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学与国际法学开始走上了相互借鉴、学习的道路。国际关系学者和法学研究者在遵约研究方面具有共同的议程,遵约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方面。遵约被国际关系学界用来衡量制度的因果影响,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遵约与国际制度有效性之间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遵约是对制度因果关系的误读。此外,认识论、方法论上及分析层次、内生性问题上也对遵约研究提出了挑战。遵约研究对制度有效性的启示在于:应该慎重选择衡量结果的指标,从而准确评估制度对国家政策和行为的因果影响。
以下学者在2012年为本刊投稿进行了匿名评阅,编辑部谨对他们的无私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区域意识是指某一地理范围内的国家对该区域的一种集体身份认同。研究区域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区域合作的现状和前景。本文通过借鉴和修正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出的影响集体身份认同的分析框架,集中探讨共同命运这一变量对于区域意识,尤其是东北亚区域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简要比较东北亚同欧洲、东南亚之间不同的区域意识发展水平,对本文所提出的框架进行了验证,并运用这一理论初步解释了东北亚区域意识水平较低的关键原因。
本文认为,东亚当前出现"大战不犯,小乱不断"状况的根源在于新旧嬗变中的地区秩序远未就域内各国的政治安排形成制度化设计,在于东亚地区秩序的"有气无力"。历史上,东亚地区秩序曾经历了天朝礼治秩序、条约秩序和冷战下"自主"秩序三种形态。依据历史脉络的梳理,本文认为有美国、中国、日本等七个要素影响着东亚地区秩序。为明确这些要素的特征及相互作用,本文提出了反映国家和国家关系总体形态的"锥体"模型。美国是影响东亚地区秩序的决定性变量,利用"锥体"模型,本文认为,美国现实主义的热情与贪婪,地缘战略的坚持与冷静,相互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