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da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很快,但农业会计人才却较为缺乏,高等农业院校大多不重视对农业会计人才的培养。我国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涉农会计人才培养的缺失,加剧了我国涉农会计人才的供求矛盾。服务“三农”人才是保证,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涉农会计人才的主要阵地。通过分析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思路。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会计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胡翠萍(1985-),女,安徽池州人,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安徽 合肥 23003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18-02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业经济蓬勃发展,各地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农业上市公司已近100家,对具备农业相关知识的会计人才需求很大。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在培养涉农会计人才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近年来,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数量仍存在“既多又少”的矛盾:一方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各类高校会计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较之以往少了很多,加上很多企业在招聘时认为,农业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质量得不到保证,导致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面临不具优势的尴尬境地,严重制约着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1]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对具备农业相关知识的会计人才需求量很大,而多数高等农业院校在制定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时恰恰忽略了这个重点,导致培养出的会计人才不了解农业经济和农业会计核算的特点,不能胜任涉农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脱钩。[2]因此,对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等农业院校培养涉农会计人才的必要性
  1.农业企业蓬勃发展对涉农会计人才的需求
  农业企业上联市场,下联生产基地和农户,处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地位。近年来,我国龙头企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经济类型趋向多元,辐射领域拓宽。农业企业经营往往涉及农、林、牧、渔等多种行业,实施多种经营与双层经营的复杂管理体制,核算方法具有灵活性,生产成本核算方法复杂,因而普遍缺乏能够熟练掌握农业生产业务核算的会计人员。[3]培养涉农会计人才迫在眉睫,高等农业院校在培养涉农会计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
  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对涉农会计人才的需求
  截止到2013年5月底,安徽省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9282户,出资总额413.7亿元,成员总数22.97万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的扩大和出资总额的增加,无疑对其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核算现状堪忧,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配备专门的会计人才,而是由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合作社成员兼任。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的不断扩大,必须设置专门的财务岗位,招聘专业的涉农会计人才。
  3.村级委托代理机构对涉农会计人才的需求
  课题组在实地走访六安、池州、安庆等地区村账代理机构及其主管部门的过程中了解到:会计代理服务机构亟需既熟悉会计知识又了解农业基本知识的大学生,但是一方面由于会计代理服务机构很难吸引大学生,另一方面即使是高等农业院校开设的会计专业,也没有体现“农字”特色,培养出的会计专业学生无法适应农村会计岗位的要求。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开设涉农会计方向,为农村会计工作输送专门人才。
  二、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1.培养目标同质化,没有体现农字特色
  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确定培养何种人才,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何种素质,将来要从事哪方面的工作等。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还存在着定位不合理、特色不突出、目标不清晰等问题。由于目前没有直接设置与农业会计相关的专业,农业高等院校基本上放弃了培养涉农会计人才,而是直接参与到与其他综合性高校、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的激励竞争中,但农业高等院校在这场竞争中不具优势。笔者将安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六所农林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与综合性高校和财经类高校进行对比,发现它们在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上基本相同,农业院校并没有体现农字特色。该现象表明高等农业院校没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导致涉农会计人才培养缺失,培养的通才会计人才不能实现充分就业。[4]
  2.课程设置套路化,涉农会计课程缺乏
  与工业产品相比,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有着明显不同。近年来,农业高等院校基本上放弃了涉农会计课程的建设,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其他综合性大学、财经类大学几乎没有差异。基本包括基础会计、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设置没有将会计与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缺乏农业会计、农业成本会计、农业财务管理等体现涉农会计的相关课程。虽然有的高等农业院校开设了诸如“农业会计学”类的课程,但是教师在授课时并没有将农业与会计紧密结合起来,实际上讲授的还是“基础会计”的内容。涉农会计课程建设被忽视,必然导致涉农会计教材的缺乏。
  3.实训基地缺乏,实践教学不足
  目前,涉农会计学生对我国现代农业经济特征和农产品成本核算方法了解不足。学生没有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不懂农产品的生产程序、加工特点以及销售渠道,无法了解农产品的成本构成要素,不能掌握农产品成本核算的正确方法。[5]究其原因是因为高等农业院校缺乏实训基地,亟待与涉农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为涉农企业提供会计人才。   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从当前部分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来看,实践教学占的比重较低,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在20%左右,而且形式单一,难以起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4.涉农会计师资短缺,农业背景缺乏
  师资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但是高等农业院校的涉农会计师资普遍存在短缺现象。由于会计专业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教师上课量太大,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6]并且教师大多是从财会专业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缺乏农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即使开设了涉农会计的相关课程,也只能照搬书本上的知识,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思路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农业院校应根据院校类型、特色、市场需求等制定涉农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农为本,突出农字特色,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会计人才。为农业经济系统培养兼具农业经济管理和会计学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上,要充分考虑到农业经济和涉农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以此来适时调整涉农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同时拓宽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
  2.根据学生意向组建涉农会计班
  仅开设几门涉农会计课程不能满足学生对涉农会计知识的全部需求,有必要根据学生的意向组建涉农会计班。具体措施为:在第四学期开展关于涉农会计需求情况及就业前景方面的讲座,学期结束前统计具有该意向的同学组建“涉农会计”班,从第五学期到第六学期针对“涉农会计”班的同学增设“农业企业会计”、“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农业企业财务软件应用操作”等专门讲解涉农会计的课程,以满足涉农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3.加强涉农会计课程建设
  教学内容、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展现专业特色等一系列教学目标的最终落脚点是科学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我国农业经济系统对会计人才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与此相悖的是涉农会计专业人才与农业高等院校涉农会计课程的缺乏。因此,应加强涉农会计课程的开发,根据农业经济系统的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目标,开发诸如“农业企业会计”、“农业财务审计”等涉农会计课程。
  4.建立农业基地与会计教育结合模式
  目前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不适应涉农岗位的关键原因之一是对我国现代农业生产过程、加工方法、农产品特点了解不足。因此,农业高等院校可以建立农业基地与会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参加农业基地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经营管理活动。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农产品生产方法、农产品成本构成要素,使学生真正了解涉农会计核算的知识体系。
  5.加大实验室建立力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会计学是技术性、应用型很强的一门学科,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因此在会计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传统的会计模拟实验已不能满足涉农会计实践教学的要求,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拿出专项资金或者与涉农企业联合建立ERP实验室。通过ERP沙盘模拟系统可以让学生掌握农业企业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通过沙盘模拟,学生不仅掌握了涉农会计处理的基本技能,还能在毕业后迅速适应涉农会计岗位的需要。
  6.加强涉农会计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当鼓励专业教师到涉农企业调研,了解涉农企业会计岗位的真实需求,了解涉农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只有将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积极采取措施改变传统教育形势下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为教师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同时,加强教师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在交流中汲取更多的涉农会计知识,继而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涉农会计人才,还可以从涉农企业招聘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作为实训指导教师,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立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12-15.
  [2]吴子恺,徐华亮,潘柳燕.地方综合大学农林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4,(3):22-26.
  [3]周燕,刘万才,邓春景.高等农业院校法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J].改革与发展,2009,(8):160-161.
  [4]钟丽萍.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之管见[J].高等农业教育,2011,(11):9-11.
  [5]柴明勤.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首都教育学报,2010,4(6):78-80.
  [6]王积田.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145-146.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为贯彻落实新课改要求,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深化新的教学理念,激发
摘要:结合对美国职业教育的考察与调研,介绍了美国职业教育在筹措办学经费、服务终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特点及先进经验,分析了广西高职教育在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社区学院;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陈炳森(1972-),男,广西平南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广西 南宁 530023)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
摘要:与常规教学管理相比,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更为复杂,需要以普通系/院常规管理思路为准绳,以项目管理理论为依据,引入项目协调员管理机制,重视协调员在项目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充分发挥项目协调员沟通桥梁、外教助手、学生工作的灵魂和文化建设者四方面的作用,有助于最大程度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使引进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项目协调员;管理机制;角色  作
8月24日,由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BIRTV)组委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联盟主办,中广互联、中国广播联盟秘书处、中国广播杂志社承办的“2017中国广播大会”
期刊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所有语文教师关注的一个焦点.然而,从何时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们的意见各不相同.而我个人认为,从低年级开
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需要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提高存在的影响.如何正确处理学生课外阅读问题,最为理想的方案便是把课外阅读和学生寻找能力
2017年8月27日至9月8日,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在天津市举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华之声、华夏之声与天津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中国广播联盟成员台并机直播了开闭幕式
期刊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个人认为主要做法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动”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的语文阅读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根据年级分为了三个阶段.主要是可以朗读课文,联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