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全球化日益加剧和国际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日益成为全球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等方面相互依赖关系的纽带,对各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影响日益加强,教育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各国的国际地位。所以,国内教育的变革是教育谋求新的机遇和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本文就全球一体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以及在此影响下国内教育改革的重点做了总结,旨在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探明方向。
关键词:全球一体化;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一、全球一体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一)全球一体化时代下文化的多元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全球一体化促进了不同国家、民族、地域间的交流、碰撞、冲突、融合,中国本土文化与世界外来文化、世界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文化、传统东方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等多样性文化元素给我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文化融合对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带了冲击,同时也对我国的教育环境带来了新的考验,教育必须具有新的视野和理念才能培养出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需求的人才,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
(二)全球一体化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教育改革
全球一体化时代下信息技术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家、民族、地区间的界限也因此打破,各国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学模式都有了交流和融合的机会。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教育技术的国际交流和合作都有了新的平台,各国教育模式的相互影响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依据。
(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推动教育改革
全球一体化时代,各国际性的教育组织和机构对国内教育的冲击和影响越来越大,推动教育改革是国内教育实现国际化的桥梁和导向[2]。在国际教育组织和机构的推动发展下,教育已不再是某个国家或民族孤立的、封闭的社会现象,它需要跨越民族和国家的边界,逐步国际化。
(四)全球一体化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物质基础
全球一体化推动着服务、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商品等元素的跨地域流动,促进了各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提高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各国人民对人才和教育的需求逐步从国内扩大到全球,人才的教育必须考虑国际化的教育标准,培养出适合全球发展的多专业、高素质人才[3]。另一方面,教育作为新的关注热点也被纳入了全球贸易系统,国内教育也需跟上国际的需求。
总而言之,国内教育的改革既是国内教育满足经济、社会问题、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迫切要求,也是信息时代教育谋求新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全球一体化时代下教育改革重点问题
(一)转变国内教育观念,确立适应全球一体化的教育观
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迫使我们重新建立新的教育理念。具体有以下几点:(1)树立新的教育服务和消费理念。教育机构作为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应该努力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不仅仅将教育定义为国家的权利和责任,给受教育者自行选择教育的机会[4]。(2)注重“终生教育”观念的养成:教育不仅仅是某个阶段的学习过程,而应该是一生发展的求知过程或“授业”行为。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承担起在教育结构中的奠基地位和支撑作用,发展成一种具有协调和普遍适用性的,对人的一生发展起奠基作用的终生教育养成[5]。(3)形成国际化的教育意识:为适应全球一体化,无论是小学、中学和大学都应该形成全球竞争、危机和创新意识。教育职能承担者需正确认识世界变化趋势,树立自立、自信、自强的教育意识和迎接全球教育挑战的进取心。
(二)建立完善的教育市场体制,提高国内教育服务质量
为我国教育在全球化的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教育机构和市场体制,为培养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专业性、产业化人才提供平台和保障。不仅要完善现有的教育机构的运营体制,还应确保高层次人才培训机构等新型教育机构组成的踊跃出现[6]。
(三)调整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结构
全球化时代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备平等互助、自尊自强、诚实守信、健康发展的思想素质,还应具有公平竞争、勇于创新等精神结构意识。教育改革需要关注人才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全球化时代下对人才的新需求。
(四)改革课程设置和丰富教学内容
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应坚持“三位一体”(学科需要、科学需要和学生发展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满足社会对人才基本素质的需求。通过丰富课程类型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改革教学方法
全球一体化要求教学方法需由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向师生互动教学转变。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活动的重点,借鉴新的教学模式,如慕课、微课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极大的满足学生对知识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学习。多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营造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给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其他改革重点
为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人才,教育改革还应关注评价体系改革、
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并积极采纳社会各界人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我国教育改革提出的期望和建议。我们相信,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下,我国教育应该会迎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Pouglas M.Abrams,Conflict,competition,or cooperation.1993.
[2]万俊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1(02).
[3]项贤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2).
[4]Vandra L.Masemann,Welch R.1997.
[5]陈玉琨.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1(01).
[6]郝德永著.课程研制方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全球一体化;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一、全球一体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一)全球一体化时代下文化的多元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全球一体化促进了不同国家、民族、地域间的交流、碰撞、冲突、融合,中国本土文化与世界外来文化、世界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文化、传统东方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等多样性文化元素给我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文化融合对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带了冲击,同时也对我国的教育环境带来了新的考验,教育必须具有新的视野和理念才能培养出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需求的人才,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
(二)全球一体化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教育改革
全球一体化时代下信息技术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家、民族、地区间的界限也因此打破,各国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学模式都有了交流和融合的机会。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教育技术的国际交流和合作都有了新的平台,各国教育模式的相互影响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依据。
(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推动教育改革
全球一体化时代,各国际性的教育组织和机构对国内教育的冲击和影响越来越大,推动教育改革是国内教育实现国际化的桥梁和导向[2]。在国际教育组织和机构的推动发展下,教育已不再是某个国家或民族孤立的、封闭的社会现象,它需要跨越民族和国家的边界,逐步国际化。
(四)全球一体化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物质基础
全球一体化推动着服务、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商品等元素的跨地域流动,促进了各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提高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各国人民对人才和教育的需求逐步从国内扩大到全球,人才的教育必须考虑国际化的教育标准,培养出适合全球发展的多专业、高素质人才[3]。另一方面,教育作为新的关注热点也被纳入了全球贸易系统,国内教育也需跟上国际的需求。
总而言之,国内教育的改革既是国内教育满足经济、社会问题、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迫切要求,也是信息时代教育谋求新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全球一体化时代下教育改革重点问题
(一)转变国内教育观念,确立适应全球一体化的教育观
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迫使我们重新建立新的教育理念。具体有以下几点:(1)树立新的教育服务和消费理念。教育机构作为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应该努力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不仅仅将教育定义为国家的权利和责任,给受教育者自行选择教育的机会[4]。(2)注重“终生教育”观念的养成:教育不仅仅是某个阶段的学习过程,而应该是一生发展的求知过程或“授业”行为。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承担起在教育结构中的奠基地位和支撑作用,发展成一种具有协调和普遍适用性的,对人的一生发展起奠基作用的终生教育养成[5]。(3)形成国际化的教育意识:为适应全球一体化,无论是小学、中学和大学都应该形成全球竞争、危机和创新意识。教育职能承担者需正确认识世界变化趋势,树立自立、自信、自强的教育意识和迎接全球教育挑战的进取心。
(二)建立完善的教育市场体制,提高国内教育服务质量
为我国教育在全球化的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教育机构和市场体制,为培养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专业性、产业化人才提供平台和保障。不仅要完善现有的教育机构的运营体制,还应确保高层次人才培训机构等新型教育机构组成的踊跃出现[6]。
(三)调整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结构
全球化时代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备平等互助、自尊自强、诚实守信、健康发展的思想素质,还应具有公平竞争、勇于创新等精神结构意识。教育改革需要关注人才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全球化时代下对人才的新需求。
(四)改革课程设置和丰富教学内容
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应坚持“三位一体”(学科需要、科学需要和学生发展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满足社会对人才基本素质的需求。通过丰富课程类型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改革教学方法
全球一体化要求教学方法需由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向师生互动教学转变。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活动的重点,借鉴新的教学模式,如慕课、微课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极大的满足学生对知识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学习。多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营造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给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其他改革重点
为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人才,教育改革还应关注评价体系改革、
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并积极采纳社会各界人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我国教育改革提出的期望和建议。我们相信,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下,我国教育应该会迎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Pouglas M.Abrams,Conflict,competition,or cooperation.1993.
[2]万俊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1(02).
[3]项贤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2).
[4]Vandra L.Masemann,Welch R.1997.
[5]陈玉琨.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1(01).
[6]郝德永著.课程研制方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