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来源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jili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虚无主义随意解构和颠覆我国历史,企图动摇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阻碍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正确认知,松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有必要深化“四史”教育以肃清历史虚无主义,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形势政策教育,加强网络环境监管的同时要着力构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平台。切实深化新时代大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准确认知,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锻造思想和政治过硬的社会主义新人。
其他文献
田径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基础项目之一,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今小学体育教学的课堂上已经非常难开展,学生们参与田径运动的兴趣明显不足。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对小学田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验快乐,提高兴趣,谈几点看法和心得:  一、目前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体育课没有正确的认识,怕苦怕累;  2.教学方法呆板,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  二、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体
期刊
建构主义强调幼儿是自己知识、经验、能力的设计师和实践者,是在和环境、材料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对幼儿来说,材料既是他们探索的刺激物,又是主动构建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中介,更是激发他们创新意识的要素。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对具体事物的操作、感知是幼儿特别是早期幼儿形成自己的经验结构和智慧结构的主要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期刊
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师德是教师的修身之本和施教之源。中国古代儒家就普遍关注师德培育问题,将“师德”作为为人师表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及教师责任担当的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立德先立师”的深刻内涵,深入解读这些内涵有助于准确把握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高校教师“立德”标准。高校践行“立德先立师”应围绕显性和隐性两条路径展开。
《夜色温柔》是“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历时九年精心打磨的力作,被评论家认为是美国近五十年写出的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小说深刻描述了一战给人们带来的不可逆的、长久的精神伤害,带有浓郁的伦理色彩.战后的西方社会与传统的道德文明断裂,又在倡导物质文明的同时堕入泯灭人性的极端,造成人的精神贫乏和人性的异化.“断根的一代”在文化、道德、精神上无所依靠,转而形成了新的伦理道德观,使社会的代际伦理、消费伦理、两性伦理等方方面面均陷入伦理失衡的危机.探寻小说中矛盾的伦理道德关系对于认识当时的社会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让人
文章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兴起的接受美学为理论前提,在客观地对王熙凤形象接受史料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文学批评理论阐释清代评点派对王熙凤人物形象的接受倾向。清代评点家对王熙凤的评价可谓见仁见智,各有侧重,但基本上都是拘囿于封建社会的道德范畴,以儒家正统的人格标准作参照系对其作出了道德批判。
长春市第161中学在双阳区委、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完善办学管理策略,从“办人民满意教育”宗旨出发,本着“改革求发展,服务求质量,特色创品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思路,围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这一素质教育内涵,探索出了“合格+特长=优秀”的素质教育新模式。  德育为先:全面落实《弟子规》系列教育工程  2009年,我到校任职以后,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期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目前已进入深度发展期,其改革成效的进一步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理念的革新与教学模式的转变,而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深度发展,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依托数字信息技术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创新之路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内容。区块链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优势与创新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形成了很强的耦合性,文章深入地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支持效应,为二者的融合推进提出了有益的参考借鉴。
回顾党的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既经历了曲折而又光辉的历程,又创造出了震古烁今的伟大业绩,形成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留下了深刻的现实启示,对激励新时代共产党人一如既往地走在时代前列、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都有着重大的思想引导和现实启发价值.
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传递着数千年来人们对于“生命”“人文”等宏大命题的思索探究,为中国文化历史长河奠定了深厚基底。受历史渊源与人文环境影响,对于“生命意识”的探讨始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恒久主题,或有慷慨激昂的气魄,或有哀伤婉转的底色,以磅礴而细腻的情怀被镌刻至今。同时,以生命意识为内核的古典诗歌创作,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明显的泛化现象,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典型标志。据此,现基于“生命情怀”在大环境下的人文体现,对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内涵进行大略解读,再由外化思考的角度加以延伸,试
余华是一个善于书写和捕捉“疼痛”的小说作家,其在自己的文学叙事语境中,立足于多个维度,打造出了一个个性化的疼痛美学空间,以对个体疼痛、群体疼痛、社会疼痛等进行文学上的再现和审视。这让中国当代文学具备了一种可以直击现实人类生存困境的写作向度,增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人文厚度,也让其成为一名极有分量的中国当代作家,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