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散文教学追求的境界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gz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学新,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中学教师。
   意境是散文的特点。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说:“就散文而言,最重要的是意境。散文意境有三个层次,或称三重境界:一是写实,二是传神,三为妙悟。”[1]散文教学自然要教出其“意境”的特点。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散文越来越被当成记叙文来教。散文的文体特质不再,其意蕴当然更不存。如何教出散文的“意境”?笔者以为,要首先突破“言意相隔”的硬壳,感受其写实意境;体察“形神相合”的匠心,感受其传神意境;破译“心神相通”的密码,感受其妙悟意境,最终实现对散文文体特征和作者精神世界的精准把握和细微洞察。本文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下)《灯笼》为例,对此做详细说明。
   一、鉴赏:突破“言意相隔”的硬壳
   “写实”是散文的第一重意境。散文所展示的内容都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一人一事,都是散文抒寫的对象。但散文作者并非像照相机一样,将所见之物原封不动地摄入,而总会调集自己的所有感观,在现实与过去和虚与实之间来回穿梭,并将自己要表达的款款深意隐藏在零零碎碎的言语中。没有掌握言语要领的学生常常会被排斥在语言的坚硬外壳之外,甚至陷进语言的泥淖而不知所云。
   因此,对学生来说,理解散文的内容,语言是一道屏障。要教出散文的写实意境,教师就必须首先突破“言意相隔”的硬壳,引领学生进入言语所构筑的写实世界。
   突破言意相隔的方式很多,朗读是必须的,但仅仅朗读是不够的。散文的语言是感性的,感性的语言更难琢磨,常常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需要用一定的鉴别力来敲碎它的硬壳,然后再像嚼橄榄一样细细咀嚼,方能咂摸出其藏在深处的隐隐情意,实现言意转换。由此看来,赏鉴是突破语言硬壳,感受散文“写实”意境的最佳方法。
   在教授吴伯箫的《灯笼》时,笔者是这样来突破的。
   鉴赏活动一:一字见心,句句含情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独语[1],散文的语言很个性,且具有作者个人的性格特质。鉴赏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理解作者心意的过程。要不放过文中任何一个字,不放过任何一句话,深深咀嚼,必有芬芳。
   师:同学们,好的散文是可以入心的,你能从文章里找出一些描写灯笼的特别“字”或者“句子”来感受一下其入心的力量吗?请大家回到文本,细细琢磨,品味。
   生1:我找的是“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师:请结合句子加以说明它特别在何处?
   生1:这一句很文雅,有韵味。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
   师:嗯,你认为哪一个“字”最入心?
   生1:“挤”字用得好,说明了“多”。
   师:能说明“多”的词语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用“挤”呢?
   生2:“挤”就是紧紧挨在一起,拼命往里钻的那种样子,我觉得写出了作者记忆里关于灯笼的缘分多的数不过来。
   师:好,你表达出了这个“挤”字的形象和独特感觉。这篇文章,除了字字入心外,很多句子也饱含情感,请大家继续寻找。
   生2:我找的是“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笼,便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
   师:请具体说明。
   生2:这一句感觉文言很高大上,有诗词典故。既雅致,又过于通俗。
   生3:我找的是这一句“梦都随蜡火开花”,显得简洁而又有文采。
   生4:我找的是这一句“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语言简洁,长短结合,特有意境有韵味……
   通过此活动,学生借助散文中的字、词、句,将散文的内容剥开,一层一层地欣赏、品味,自然将“言”与“意”一一对应,既了解了散文内容,又感受了散文的写实意境。
   鉴赏活动二:节制抒情,情真意实
   众所周知,抒情是散文的一大特点,但散文的情感抒发不是泛滥毫无节制的。谢有顺老师曾说:“散文是节制的艺术。”有节制地抒情是好散文的特点。[2]《灯笼》情调优雅,丝丝缕缕,入心入脾。作者在叙述不同时期的灯笼时,所注入的情感均不相同,但感情变化自然贴切,毫无过度、违和之感。通过鉴赏言语背后的情感变化,尤其是将言语的内容与情感的内容融在一起鉴赏,更能增强学生对“写实”意境的理解。
   师:作者在叙述不同时期的灯笼时,所注入的情感均不相同。朗读时要读出感情变化,才能更好的感受作者如数家珍般为我们展示有关灯笼的鲜明记忆。请大家自由朗读,边读边感受。(生选读)
   生5:我觉得文章开始写灯笼时,感情是平和的,继而慢慢上扬,文章结尾达到高潮。
   生6:我感觉作者写的很真实,内容和情感配合的很好,我们似乎看见作者正在夜里行走,尤其是和爷爷那段很真切,身临其境,也很温馨。
   师:好!看得出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和作者产生共鸣了。还有吗?
   生7:母亲送宵夜食品递灯笼那一段很温馨,很温情,感觉历历在目,我觉得读的时候内心很宁静。
   师:嗯,内心宁静,你的感觉很特别,为什么接到母亲的灯笼时内心很宁静呢?
   生7:因为有母亲啊,感觉母亲一直都在自己身边,当然很安全很宁静啊?(学生掌声)
   生8:我同意他的观点,我选读的是“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师:感情变化有何特点?    生8:这一句的感情变化很明显,先是黑夜的孤独感,看到灯笼后突然惊喜,感情变化强烈。
   学生通过品味和朗读这些句子,在具体的语境中,一是体味了作者散在文本里的独特经验,形成共鸣;二是和作者所写之物建立起了联系,实现了言意转换。让学生感受到,散文“写实”意境,一是指客观存在的物,即灯笼,一是指寄寓在灯笼里的自然真实的情感。
   二、探意:体察“形神相融”的匠心
   以形写神,形神交融,是艺术真实的审美思辨[3]。好的散文也具有这一特色,体现了散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散文阅读教学,要弄清形与神的关系,须通过“探意”,来体察作者是如何匠心独运而达到“形神相融”的。这是领会其“传神”意境的最好方式。
   作者的匠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所写之景、物、人、事的“形”的把握,以形写神,领略作者“神”的呈现;二是通过对作者行文结构的“形”的把握,领略作者“形神交融”的表达之妙。
   这里的“神”指的是事物内在的底蕴和神采,它要靠“形”来传达,这里的“形”即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4]。对散文来讲,“形”既指作者所写之物的“形”,也指作者行文的结构与文思,而“神”则是作者所要寄寓的情感内涵。好的散文自然是形中蕴神,神形交融。
   《灯笼》里的一个小小灯笼,被作者熏染得如同“珍宝玉器”一般。每一个不同时期的灯笼都有着不一样的内涵和底蕴。如手中的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宅第红灯高挂,显示着主人的地位与权势与曾经的沧桑。在这些灯笼的外形处,深潜着作者内在的情意和精神。如何能让学生悟到这些?
   笔者在教授《灯笼》时,学生赏鉴完文本语言后,设计了两个活动来达成。
   活动一:概括“灯笼”的外形及特点
   请一组同学读文章描写灯笼的句子,另一组同学概括各是哪些时期的灯笼及其特点,并板书到黑板。
   明确:作者写了以下几个不同时期的灯笼:(1)接祖父晚归的灯笼;(2)上学时挑的灯笼;(3)半夜里跑路时的灯笼;(4)村头高挂的红灯笼;(5)族姊远嫁挂灯笼;(6)描红时用的纱灯;(7)宫灯及宫灯下的生活情境;(8)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9)燎原的火把像灯笼
   活动二:探究“灯笼”内涵及意蕴
   根据黑板上同学们已经生成的一系列“灯笼”,探究作者寄寓在灯笼中深刻内涵及其意蕴。
   师:作者给我们讲述了如此多的灯笼,看似很散,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能不能交换顺序?
   生11:不能,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
   师:为什么是时间顺序?能详细陈述吗?
   生11:作者前面的灯笼是按照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写的,如祖父夜行、慈母之爱、乡俗还愿、元宵张灯、族姊远嫁……都是作者的记忆。
   师:那后面的“朱红描字、献帝伴灯、甘做马前卒”也是的吗?
   生12:不是的,那是实写是想象的?
   师:所以,作者写的这些灯笼的特点是按照——
   生13:由实到虚。
   师:好。我们再回到文章,每一个灯笼都为读者展示了一种场景,每个场景都有一种画面感,下面我们每个小组先找到这些场景,并结合文章内容仔细揣摩,这些灯笼里究竟蕴涵着作者什么情感。开始——(小组合作讨论)
   看似天马行空的行文,若不深究内部的主旨,所有的内容只是“散沙”,惟有体察其内部蕴含的情意,方能悟出形神交融的“匠心”。各小组讨论后展示,明确了以下内涵:
   (1)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2)作者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了太多的缘分,都给作者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表达作者对过去生活的眷念;
   (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4)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的历史和荣光;
   (5)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师:同学们,从各小组的展示中,我们可以发现这小小的“灯笼”,承载着对祖父、母亲的情感,与灯笼相关的乡情民俗,以及现实社会中自己的一些感慨等,可见这小小的灯笼确实对自己对家族对民族均具有重要意义,承载着无穷的文化内涵。大家发现在表达这些内涵的时候,作者先从什么地方起笔,又在哪里停笔?
   生14:我发现先从过去写起,文章第一段写童年,第二段写小时候,一直写到解放前。
   生15:我觉得先从自己写起,再写自己的爷爷、母亲等亲人,再写自己的乡人……
   师:还有呢?大家按照他的思路帮他完成。
   生16:还写到中华民族。
   師:最后写到什么?
   生17:为国杀敌。(学生们笑)
   师:也就是写到——国家。看似“形散”,但他按照时间顺序,由实及虚,最后是……
   生18:层层递进,揭示灯笼的内涵。
   师:好。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内涵一层层加深,浑然一体,这就是散文“传神”的特点。
   通过这种基于文本的“探意”活动,学生对文本内容以及内容背后的内涵有了清晰的认识。作者围绕“灯笼”抒写了一系列记忆,这些看似很“散”的记忆,其实是紧紧扣住一个情感主线来回忆,揭示了散文的核心主旨,达到了传神的目的。这样,学生对散文“传神”的意境定会留下鲜明的印记。
   三、悟神:破译“心神相通”的密码
   “妙悟”是散文的第三重意境,也就是宗白华先生说的“最高灵境的启示”。[5]
   此处“妙悟”的“悟”,是指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透视,对生活本质的发现,对人内心的顿悟。[6]散文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正是基于写作者对人生透视后的一种大彻大悟,更是基于自身的精神境界。    散文的主体是作者,客体是作者记叙、描写的人、事、景、物。散文的关键点不在所记叙、描述的客体本身,而在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7]。因为散文叙写的都是纷繁琐屑的日常生活,这日常生活是“这一位”作者以其独特的感觉和知觉,附着在人、事、景、物之上的。散文抒发的所思所感是“这一位”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情思。所以,散文所传达的精神,正是作者内心精神的写照,符合其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教师要能引导学生破译作者心神相通的密码,洞悉作者的心灵,更好感受散文“妙悟”的意境之妙。
   笔者在教授《灯笼》时,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探究文段,深挖内部联系点
   师:同学们,通过以上活动,我们已经掌握到了作者寄寓在灯笼里的情感内涵。有人说文章最后两段,描写的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和燎原的火把部分偏离了文章主题?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生齐读后两段,思考)
   生18:我也觉得有点偏离主题。因为题目是灯笼,而后面其实写的压根儿就不是灯笼,是油灯和火把。
   (其他生笑)
   师:也就是说作者偏题了,是吗?大家同意她的观点吗?
   生19:我不同意。看似偏题,但是它还是有联系的。
   师:什么联系?能否说清楚点。
   生19:我觉得这一部分是作者联想的。但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我有点看不出来。
   师:很好,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值得赞扬。既然你说到是联想,那么我们就顺着你的思路,请问这种联想是什么联想?
   生19:相关联想。
   师:大家看这一部分的联想是怎样相关的?
   生20:我觉得作者是顺着自己的思绪来写的,开头灯笼承载着自己对亲人的怀念,对过去故乡生活的眷念;紧接着写灯笼承载着家族荣光和岁月的沧桑。层层深入,到这里就应该要写民族、国家的层面了。
   生21:我同意她的观点。作者其实由个人的层面上升到国家的层面、民族的层面了,一步一步升华。
   师:好一个一步步升华。都同意吗?(教师扫视全班)好!同学们能将前后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并结合上下文来思考内在关系,这种阅读方法很好。
   活动二:回归文本,深探精神的理想点
   师:作者由个人的层面上升到国家的层面、民族的层面,他真正想要表达什么呢?
   生22:我觉得作者要表达自己也要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师:请在文中找到支撑你观点的依据?
   生22:因为他写了霍去病、李广、裴度这三个将领,他们都是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所以作者在结尾说“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师:也就是说,作者要以这些民族英雄为榜样,也要为国家为民族奔赴疆场,报效国家。这是他的最高理想,是不是?
   生22:是的,想表达自己也和他们一样,报国,一种爱国主义精神!
   师:好一个爱国主义精神!你能由将领而推及作者自己,你的思维方法很好。我们回过头来看前文,前面写家庭、故乡、家族的内容多些,到结尾升华到民族和国家,很明显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感变化有起伏,有波折。散文的感情变化就是这样的,一步一步,水到渠成。
   (生频频点头)
   如此,一个小小的灯笼,在作者心中千百流转:历史掌故,乡土风情,人情世故,都在作者落笔时信手拈来,让文章顿时见得厚实,显出底蕴,溢出人生万态。结尾引述的保家卫国的历史名将,让人觉得人生在一种超脱于十丈红尘之上的“安宁、纯净、隽永,亘古不变”时,又有一种“何以家为”的大境界。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格理想与散文的主旨其实是完美相通,相互映照的。
   师: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谈》中说(PPT展示):散文就是“这一个”人面对这一份景致时独有的思考,然后将这份思考用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表现出来,是“此人、此境、此心、此语”;[8]台湾著名的作家梁实秋先生在其论著《论散文》中曾说:“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露地表现出来。”
   可见,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这种家国情怀正是作者个人的人格思想的写照。我们一起探究作者这种精神产生的根源在哪里?老师教大家两种方法:
   方法一:知人论世(PPT展示)
   吴伯箫,(1906年03月13日—1982年08月10日)原名熙成,1906年出生于莱芜吴花园村。7岁从父读书,1919年考入曲阜师范学校,任学生会干事。五四运动期间,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4年夏师范毕业后,开始文学创作。
   方法二:群文互见(PPT展示)
   如《记一辆纺车》中,从“农村用的手摇纺车”引伸出“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的延安精神。吴伯箫的散文不论是怀念延安生活,还是倾述对社会主义的热爱,都宣扬了继承革命传统,促人积极向上。吴伯箫散文的特色之一,是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伸出深刻的内涵。
   其實,吴伯箫在回忆生活的篇章里,对养育自己的乡土乡亲流露出深层的爱,也激荡着爱国主义的情感。这些都被作者寄寓在《灯笼》的字里行间。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是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精神密码。
   参考文献:
   [1]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J].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
   [2]谢有顺.以实事照见人生的底色——读贾平凹的《祭父》[J].名作欣赏,2008(23).
   [3]蒋均涛.以形写神 神形交融——关于艺术真实的审美思辨[J].文史杂志,1997(5).
   [4]袁卫星.事·情·理教散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旬刊,2015(10).
   [6]孙春旻.写实·传神·妙悟——散文创作三重境界[J].写作,1996(04).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
   [7]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11.
   [8]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6).
其他文献
《学弈》选自部编教材六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课《文言文两则》第一则,这个小故事阐明了为学有道: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单从这个小故事看,似乎是在谈论学习之道。但孟老夫子仅仅在谈论教育问题吗?他在什么场合对何人所说?为了不断章取义,弄清楚孟子的真正用意,我们需要还原当时的场景。  一、从孟子与告子谈论的问题来看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是何许人?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他是战国
梁秋燕,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教师。   【教材分析】   《老人与海》(节选)安排在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外国小说,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与传统小说显著的不同之处是,这篇小说结构单纯,人物关系简单,主人公性格单一,情节集中,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由此引来的与鲨鱼的五次搏斗展开。这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故事以老人没能守护住大马林鱼而结束,可是在每次搏斗中,老人的勇气、毅力、智慧却让他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这
在备《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我注意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碧透”的“透”的释义问题,二是“红遍”的象征意义问题。第一个问题关系到感受毛泽东诗词风格、伟人气度;第二个问题关系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化解读在当下语文教学中的遗存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之前备课,因为对文本很熟悉,没有细究词义。这次备课,我发现“漫江碧透”的“透”字的释义有些模糊。此前一直将“透”理解为“透明”“清澈”的意思。人教版的教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養,思维是关键。为什么?   从核心素养的提出来说,它首先是基于我们今天对教育的更为全面和深刻理解。康德在《论教育学》中指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我们的教育要立人,对人的精神成长的关注就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精神的成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认知与人格的结合是完美心理的体现,心理完美就是将人格与思想力量有机结合。由此提出的核心
一、案例背景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为“获得教养的途径”,该专题包括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编选了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两篇文章,第二板块“经典的力量”编选的是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教材编写的意图很明显,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断学习,从师而学,并阅读大量经典作品,才能获得真正的教养。为了配合文本教学,必修一读本也编排了《我的精神家园》、《站着读与跪着读》等8篇关
张蕾芳,安徽省芜湖市无为第一中学教师。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2019年)在总体框架设计上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创新单元内部组织方式,将不同文体、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创新篇章组合方式,单元内部,有的一课由几个单篇作品构成。直观来讲,就是提供一组文章供学生进行综合阅读,教材中设计的单元学习任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精读课文基础上,贯通融合这些文章,才能够完成。它与单篇教学的区别在于更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散步》,我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题目“散步”是从什么角度拟题的?如果换成其他题目,你会怎样给它重新取题?   (师读课文)   师:我们先来说说文章为什么取名“散步”?   邵思妤:文章是以所写的事情来命名的,他的主题就是“散步”。   师: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主要内容吗?   邹政杰:我和家人一起散步。   师:在哪里?   邵思妤:在田野。  
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滁州的醉翁亭、杭州的湖心亭是中国的四大名亭。而湖心亭独得湖色山光,又在西湖中心,最是引人。清朝诗人周起渭曾有诗云:“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湖心亭由此聚集了一大批文人雅士,张岱便是其一。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生活在明末清初,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生于官宦大家,饱读诗书,布衣优游,没有从政经历。明亡以后,避居浙江剡溪,不侍清廷,专心著述,穷困以终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在短短的五十六字中,词人在“不经意间”设置了多重语言上的矛盾之处。立足语用、审美视角,细细探究、辨析此类语言矛盾处,将会更好地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一、“何时了”与“知多少”的矛盾——欲忘何曾忘的纠结之美   写作此词时,沦为宋太宗赵光义的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眼中依然有“春花秋月”,但那是奴隶眼中的“春花秋月”,年复一年,自由不再,尊严全无……因此,他情不
【课堂缘起】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王尚文教授早在“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立德树人系列活动之开展真语文大讨论”中提出有关“语文品质”的概念。王先生提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课文美好的语文品质,进而探究其生成的缘由,从而使学生学会借鉴,提升自身语言作品的语文品质,同时培养学生咬文嚼字、推敲语言表达的习惯。语文课程必须致力于提升语文品质,如若不然,就会使语文课变得不是语文课,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