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语文,因简约而美丽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kai0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小语课堂教学研究空前活跃,出现了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局面。这使得许多语文教师都手忙脚乱,无所适从,觉得课听得越多自己越来越不会上语文课了。现在的语文课手段复杂、内容复杂、环节复杂、形式复杂,似乎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简约、本真,故语文课堂需要回归简约,找到回家的路。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简约 简单语文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在做着一道与生活的等式,凡是能挂上钩的统统挂上,承载了太多太重的东西。加上教学的不断改革,而人们对改革的理解又忽东忽西,忽左忽右,使得老师们手忙脚乱,无所适从,越来越觉得不会上语文课了。难怪杨再隋先生发出感慨:“我们的语文教学又怎么啦!”
  现在的语文课堂似乎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真实、扎实、朴实。正如浙江省教研室副主任柯孔标所说的那样:“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经过去,让我们沉下心来,把我们的课上得更朴素些,作秀的东西少一点,真实、朴实的东西多一点;预设的东西少一点,生成的东西多一点……”很多时候,人们都在思考,“语文课,我们到底应该怎么上?”我认为,应该还语文一个简约、真实的面貌。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课堂合作非要不可吗?
  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走进我们的课堂,它打破了以往僵化沉寂、相对封闭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享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一时间,合作交流成了“香饽饽”,人人用之,课课用之。问题是,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应该与教学目的相吻合,要看需不需要而非必须。语文课上几乎都安排了小组的讨论,都有按兴趣分组学习的环节,但稍加推敲就发现不少这样的环节是不太恰当的,有的是虚设的。小组的讨论应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之上,个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才需要小组合作,个人有了收获想和别人分享时需要与伙伴交流,或者需要大家一起完成某项任务时需要分工合作……我们却经常不管时机,不管内容,不管需要,一味地合作,也不管是否合作了,怎么合作的。有的课堂为了体现合作,甚至成了闹剧。如有一位教师上《大熊猫的故乡》一课,让学生小组讨论:(1)大熊猫的故乡在哪里?(2)大熊猫的生活离不开哪四个条件?(3)大熊猫和熊猫幼仔的样子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一目了然,又何须大费周折地讨论一番呢,纯属浪费时间,多此一举。
  其实,语文课上,教什么,似乎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应该深入地想一想,每篇课文到底老师要教些什么,学生要学会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经历什么过程,掌握什么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些什么考虑,而这一切是否都是属于语文课上首先应该做的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不应为体现一些“理念”而去教学,好的教学首先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语文的教和学的规律,因为尊重了规律,“理念”自然就体现出来了。诸如特级教师王崧舟、于永正、窦桂梅上课,很少有课堂合作的设计,但细细品读他们的课堂实录,细细盘点他们的课堂精彩处,好似在品尝各具风味的美食大餐,汲取各种不同的营养,留给我们的一样是震撼人心的语文本体价值追求和精神享受。所以,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静静地阅读、思考、感悟、体验,让他们的心智真正聪慧起来,让他们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滋养,使他们在这个浮华的年代不做浮躁的人。
  二、“闲花落地听无声”,多媒体非用不可吗?
  多媒体是目前电化教学中较为先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凭着无法比拟的魅力登上三尺讲台,成为课堂“新宠”。多媒体课件以其大量的视听信息、先进逼真的音响画面冲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使学生学习的兴趣盎然,多方面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使语文以一个崭新的面孔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好学、乐学,学得有灵性。但课堂上也存在滥用的现象。我们看到的公开教学中几乎每课必用,似乎不用就是落后,不用就不精彩。有的地方甚至采用一票否决制,不用就不是好课。我们来看一个课例:一位教师教学《燕子》,把燕子飞行的内容也做了动画。一只笨拙的燕子在屏幕上一张一合地扑扇着翅膀,由这边的稻田上缓慢地飞到那边的高柳之下。这是机灵活泼的小燕子的轻快飞行吗?学生没见过燕子的飞行吗?在语文课上,学生面对的是文字,我们要培养的主要是学生阅读文字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文字给学生的空间是无限的。如果我们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制作多媒体课件,把充满无穷意味的文字空间按教师的意志变成有限的画面,换取课堂上表面的繁华,那么,我们是做了好事还是坏事?我们是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是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
  此外,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屏幕演示代替教材,学生的眼睛多半时间盯着屏幕,学生手中的教材被冷落在一边。只有在指导朗读时,因为屏幕上的字太小,看不清楚,才让学生翻开课本读了读。多媒体呈现的课文内容一闪而过,学生无法重复学习和回味,对词句的理解往往也不够深刻和充分。整节课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等反馈信息被忽视;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所演示的内容,教师的言语鼓励和情感表达常被排斥。一张张幻灯片在学生眼前一晃而过,加之纷繁的动画效果,看似热热闹闹、生动形象,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却很少。还有的教师,有了课件便“抛弃”了粉笔,从课题出示到板书设计或字词教学,皆由课件包了。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无一字,手上无一粒“尘埃”。我想,黑板和粉笔不应这么早退出教学的舞台,应让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要用好文本资源,能用书的,就不一定要用多媒体,应该把着力点落在思考、感悟和想像上,凸显语文本体,努力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前不久刚听了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执教的《卖鱼的人》,颇有感受。整节课贾老师没有用课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生动的表演,只用了一支粉笔和黑板,但却完全体现了贾老师真实、朴实、扎实的教学理念。简简单单的教学分四步进行:一是从汉字“人”入手,话题导入;二是读文识字。贾老师时而引导学生从字形入手辨析“鱼”与“渔”,如渔夫、渔民、渔翁,时而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买”与“卖”的区别,如买卖、贸易;三是感悟理解。让学生结合课文,说一说我们平常买鱼的时候,跟“卖鱼的人”卖鱼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这么多的不同,可以看出卖鱼的人是一个(?摇?摇)人,用两个字概括,之后再用“正因为……所以……”练习说话,最后用“卖鱼的人、诚信”进行写话;四是谈体会,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理解的诚信是什么。最后,贾老师以“人是容易写,但做一个诚信的人不容易”的总结语结束了教学。课堂简约明晰、扎实有效,虽然没有华丽的形式,但学生在他的启发下尽情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尽情地舒展着个性与灵性。
  当然,我们不否认多媒体用得恰当适时的,帮助了学生理解,丰满了学生的想象。但我们运用时还是应想一想,用课件的目的是什么,需要不需要用,怎么用,什么时机用。总而言之,多媒体的运用应该适时适度,做到恰到好处。
  三、“任尔东西南北风”,评价非肯定不可吗?
  教师没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不加辨析地盲目鼓励,看似是对学生发言的尊重,实则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没有倾听,哪有交流?没有交流,学生怎样进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有正误、深浅之分的,语言的积累有多少之分,语感有优劣之分,语文能力有高低之分,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亦有和谐与不和谐之分。对学生的发言不耐心倾听,不加以辨析,又怎能有针对性地指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呢?现在的课堂上,为了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很煽情,给学生戴很高很大的帽子,给学生的作文打几百分。教师对学生的任何表现都给予肯定,甚至对学生的错误也不敢指出,不敢纠正。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翠鸟》一课,当学生说到翠鸟的特点:“翠鸟喜欢爱贴着水面疾飞。”时对学生的语病充耳不闻,而是微笑着加以鼓励:“说得好!”又如,学生在讨论火烧云的颜色特点时,有的说“五颜六色”,有的说“五彩缤纷”,有的说“五花八门”,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没有作任何评析,只有一句简单的鼓励:“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样的现象是不是违背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不是教学上的一种浮夸?会不会养成学生的功利心?
  平等、朴实、充满真情实意的赞扬,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心扉,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学生需要真心实意的表扬与鼓励,也需要真诚地指出问题,纠正错误。教师夸大的、虚假的表扬,学生能感受到,他们会感到尴尬。对一些敏感的学生,这也许是一种伤害。老师和学生之间需要真诚的心与心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课堂评价,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评价的矫正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和发展。如孙双金老师在执教《落花生》时,鼓励学生提问,有个学生提出:“第7小节为什么把花生和桃子、苹果、石榴进行比较?这说明什么?”孙老师评价道:“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孙老师给你提个小小的建议,你要相信自己,你一相信自己,说出来的话就理直气壮,你的声音那么小,像蚊子一样,你不相信自己,是不是?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要自信。你再把你的问题说一遍!”赞扬得是如此具体,需要改进的方向和策略是何等明确,语气恳切而坚定。这些贴切的评价语,客观地既指出了学生的优点,又指出了学生的不足,让学生明白了改进的方向。
  四、“宁可枝头抱香死”,目标非完成不可吗?
  现在的语文教学出现了许多华而不实的怪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弄虚作假,以期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或师生共同作弊,事先埋下伏笔;或教师为了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蒙骗学生。请大家冷静思考“高潮迭起”背后的“速成”与“恶补”,到底是得到了,还是失去了?由此,我想起了语文课堂。“美丽”的背后是什么?是千锤百炼,直至天衣无缝。课件的美轮美奂,花样的层出不穷,高潮的频繁迭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教师们在确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时,的确是煞费苦心,力求做到全面、具体、重点突出,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以求能完满地达到既定目标。有些教师不禁被自己较为完美的预先设计所束缚,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一发现学生的发言有偏离教学方案的倾向,便立即想方设法把学生拉回来,以使教学按原计划有序地进行。殊不知在这拉拉拽拽的过程中,师生都成了完成教案的工具。教师在力求全面达到既定目标的时候,却丢弃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丢弃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乐趣。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火烧云》一课时,让学生读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一个又一个学生读了,不论学生读得是对是错,是好是差,教师都不说什么,直到有一位学生读出教师想重点指导的部分,才展开笑容进行指导。这种现象在很多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时,教师或沉默不语,或巧妙地打断学生,只有当学生说到教师想要的答案时,教师才大加赞扬,就此展开下一环节的学习。这种过于注重既定目标达成的评价,往往会造成课堂上师生的自我迷失,对教学是十分有害的。
  相反,如有位教师在上《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时,想借北京的风景图片揭示课题。不料,刚一出示,下面就开始唧唧喳喳:“我去过北京,那里真的美极了!”“我也去过。”……初看教学秩序被打乱,个别学生左顾右盼讨论起自己的游览经历。此时,有些教师可能会为了赶进度,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急功近利的方式,摆出一副师道尊严来“镇压”吵闹。虽然秩序也许井然了,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被删减了。这位教师采取的是改变教学步骤,顺势利用学生热情谈论的资源,说:“是的,很多小朋友去北京游玩过,许多小朋友也通过书本、电视等方式了解了北京,就请大家谈谈你对北京的了解,一会儿,我们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室顿时炸开了锅,连几个调皮鬼也撑起下巴听得有滋有味。等交流很充分了,教师再来揭示课题——《我多想去看看》,开始下一步教学。虽然到下课铃响的时候,既定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但我认为这位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因为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而且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养成的过程,并不能立竿见影。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现场生成性”的特征,学生对文本的反应,不可能完全由教师在课前予以预定。教师的预先设计只能是一种“设想”。一个“计划”,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根据鲜活的“学情”做现场处理,随机调控。对学生课堂上的发言,教师要有灵活的应变性和随机的可塑性,善于把“刚性设计”转变为“弹性设计”。
  逢场作戏的语文课堂该收场了,理想的语文课堂必须远离演练、彩排、渗透,坚决摒弃“作秀”。或许,真实的语文课堂不是完美的课堂,但是不真实的语文课堂就绝对不可能是完美的课堂;真实的语文课堂将走向完美,而不真实的语文课堂则永远都不可能走向完美。让我们永远记住:真实,才是课堂的生命,也是师生共同扎根的土壤。
  崔峦老师说:“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实、扎实、朴实。”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以简驭繁,让语文教学走短程线,回归简约,找到自己回家的路。“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学做人,扎扎实实求发展”,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境界吗?
其他文献
“100年前,一种致命的病毒席卷全世界,感染上亿人,公共场所关闭,医院人满为患,停尸房爆满。这块墓地提醒我们,这种大屠杀不该被历史所遗忘。今天,当我们提及一场大流行病的时候,问题不在于是否会发生,而是何时发生。”这是美国六集纪录片《流行病:如何预防流感大爆发》(Pandemic: How to Prevent an Outbreak,以下简称《流行病》)中描述1918年发生的全球性流感的一段话,然
摘 要: 本文结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中两幅插图,分析了查理大帝和拿破仑加冕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加冕 异同    高中历史课本(人教版)必修1中给出了两幅图,一幅见教材第32页: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是为《查理大帝跪在教皇利奥三世面前接受加冕》(如图1),另一幅名为《拿破仑的加冕仪式》,被选用在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张》中(如图2)。    那么,
摘 要: 本文从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实践经验出发,以开展机器人竞赛为例,浅析如何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开展学科竞赛工作,以促进学生基础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探索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机器人竞赛 独立学院 创新能力    近年来,机器人作为机械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典型载体,被广泛作为我国高校教学和研究的选题之一,各级各类机器人竞赛活动也在全国各地广泛开
摘 要: 生命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课题。语文课本本身是一个载体,对文本的思考与理解融入了对生命的思考与理解,进而更加强语文学科具有生命教育的内涵,因此语文课堂应成为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苏武传》    在传统教学中,语文被视为“工具”,这种观念直至今天仍存在广泛的影响。然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一部分“人才”却放弃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这使得教育界越来越关注青少年生命
摘 要: 庄子的世界一向以构筑汪洋恣肆、充满自由著称,本文通过对庄子自由世界的分析,旨在挖掘出一颗包藏在庄子浪漫瑰奇的自由外衣下的不自由的灵魂,尽管庄子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由。  关键词: 庄子 自由世界 灵魂    在庄子用恣意的想象和文字建立的自由世界里,自然万物放肆地生长,草木茂盛、万象成林。然而,这个万物自由肆意生长的空间,本身却又成为庄子自己内心的束缚,整部《庄子》中,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个被
摘 要: 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间合作的纽带,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教师优美的语言、优秀的才能、真挚的情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气氛。本文认为语文课堂教学需“知”“情”互补,重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在教学中“以情养情”。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 以情育人    没有情感,世界只剩冷漠;  没有情感,人生缺乏体验;  没有情感,课堂缺失灵魂。  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间合作
摘 要: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读”“想”“练”,教师只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想”“练”来用心揣摩和体味语言,逐步实现语言的内化和文化的积淀,才能使学生形成对语文的深刻的审美感觉——语感。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感 读 想 练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了“语感”二
摘 要: 本文以清代顺治年间的科举题本为例,试对其中体现的清初科举制度的一些变化进行分析,并对显现出的弊端进行探讨。  关键词: 题本 科举 顺治年间     题本作为正式的公文始于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明会典》卷二百一十二记载:“凡内外各衙门一应公事用题本,其虽系公事,而循例奏报,奏贺,若乞恩,认罪,缴敕谢恩,并军民人等陈情,建言,申诉等事,具有奏本。”清代沿用明制,但使用范围的规
摘 要: 周朴园复杂的人性糅杂了资本主义式的极端自私、凶残冷酷及狡诈贪婪和封建主义的吃人道德礼教,但却也不乏一些尚存的人性和真实情感,这样的矛盾心理和性格,在当时是具有典型性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造成的。作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作品能够揭示人物复杂性格,并揭露社会的根本原因和手法。  关键词: 周朴园 复杂 矛盾 现实    “理解《雷雨》全部意义的关键在于明确意识到周朴园的
摘 要: 同作为《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薛宝钗与林黛玉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性格、思想等方面又存在诸多差异。作者结合个人的阅读感悟,从优雅淡定的性格和为人;世俗功利的思想及本质;爱情与前程的较量,理想与现实的错位这三个方面对薛宝钗的思想品性、人生命运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小说《红楼梦》 薛宝钗 非凡才能 世俗世故    又读《红楼梦》,颇有感触,尤其是对薛宝钗。薛宝钗是和林黛玉可以作众多类比的女